一 晁错的几项具体政见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一 晁错的几项具体政见 (第1/3页)

    我们在分析贾谊的思想时曾经指出,西汉前期社会存在着三大矛盾:其一是匈奴为代表的边境少数民族与汉王朝之间的矛盾;其二是地方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其三是广大农民和地主、大工商业者的矛盾。晁错与贾谊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面临着相同的矛盾,但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经历的不同,以及所处环境的发展变化,所以他们在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一)绝匈奴不与和亲

    对于匈奴的侵扰和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的消极的和亲政策,晁错和贾谊一样,都是不满的。不过在如何对付匈奴的问题上,两人的作法有所不同。贾谊主张用"三表"、"五饵"之法,与匈奴争其民。我在第十章曾指出,这是一种积极的诱降手段,而不能不加分析的称之为"迂疏"。晁错对匈奴的态度比较强硬,开始主张武力平定,此议不为文帝所接受后,他仍主张积极备战。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时任太子家令的晁错给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疏云: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无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砒项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这里讲的"今兹陇西之吏??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是指这年匈奴侵陇西郡的狄道县。从晁错的叙述可以知道,这次由于守将的努力,能够团结士卒,采取以少击众的战术,杀了一个匈奴王,取得了重大胜利。晁错由此得出结论:"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这一结论从军事上来看是有道理的,但是晁错由此而认为汉王朝与匈奴之力量对比已达到"以一击十"的程度,因而主张主动地向匈奴出击,却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方面的力量。尽管晁错在这篇疏中对敌我力量的分析和战略战术的分析反映了较高的军事辩证法的水平,但是从西汉前期社会矛盾的全局来看,与匈奴的矛盾虽是一个重要矛盾,然而毕竟还只是一个局部,除此之外,中央政府与诸侯王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农民与地主和大工商业者的矛盾,从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制约了中央政府的手脚,使之无法也无力倾全力向匈奴主动出击。所以晁错的这个建议被文帝委婉地拒绝了,关于这一点,我在第十一章已作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晁错的这篇《言兵事疏》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就是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晁错说:"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晁错是比较注意从实际出发制定战略战术的,所以他认为从中原国家的实际出发,需要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但是光有需要还不行,如果没有可能,以夷制夷的策略还是无法实现。晁错认为,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他说:"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义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境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横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可见,晁错并不是主张单纯地依赖蛮夷,而是企图使之与中国的军队相结合,使"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这一思想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晁错主张主动向匈奴出击的《言兵事疏》虽未被文帝采纳,但他并未灰心,接着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积极防御的策略,这就是《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

    在《守边劝农疏》中,晁错首先分析了秦王朝戍边政策的失误。他认为这种失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秦王朝的戍边政策的性质不是自卫的,而是扩张主义的。晁错说:"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扬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非以卫边地","贪戾而欲广大",正是扩张主义的特征。其二,将屯戍变成"谪戍",使民望而生畏。由于边境之地气候条件恶劣,胡貉之地严寒,扬粤之地酷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把戍边、屯边当成一种惩罚手段,当然无法调动戍边者的积极性,相反,只能激起人们的怨恨:"发之不顺,行者深怨,有背叛之心。"晁错指出,民众在战争中之所以能战死而不降,是因为盘算着这样做对自己有利。因此,战胜敌人、固守阵地的有拜受爵位的奖赏,攻克城镇、杀死敌人的可以得到掳掠的财物,使家室富裕,所以士卒们也就敢冒矢石,赴汤蹈火,视死如生。可是秦朝征发士卒戍边,却只有送死的份,而无丝毫报酬;战死之后,家里连一个人的人头税也不能减免,普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看到,大祸将要临头了。接着晁错指出:"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晁错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告诫文帝,在戍边问题上如果政策失误,将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其次,晁错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动的特点。他指出,匈奴人吃肉食,饮奶酪,穿皮毛,没有城镇、田地和房屋作为归宿,好象飞鸟走兽在旷野一样,遇到美草甘水则停下,吃光喝干又转移。这种往来转徙,时至时去的生活,就决定了匈奴势必要侵扰中原的边境地带。对于匈奴这种侵扰,"陛下不救,侧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人。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晁错这一分析是符合西汉前期与匈奴的斗争情况的,它说明当时尚未找到一种有效的制服匈奴的方法。

    正是针对这种状况,晁错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其具体办法就是,在边境地区有计划地建立一批永久居留地,先建好房屋,准备好农具,然后招募有罪的人和免去徒刑罚作劳役的人到那里定居;不够,就招募那些为了赎罪而送来的成年奴婢和为了得到爵位而送来的奴婢;还不够,就招募民众中愿意去的人。晁错认为,这些边境城镇要建立在要害的地方,在平川的道路上,每个城镇不少于一千户人家。至于城镇的建设,要根据当地情况,建筑高城,挖掘深沟,准备好雷石,布置下铁蒺藜,在城内再修建一座城,两城之间相距一百五十步,而在城镇四周还要设置防护篱笆。晁错指出,徙民是否能行得通,关键是政策上是否有优惠条件。为此,他主张对移民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移民都赐给较高的爵位;免除家人的赋税;给予冬夏的衣服和粮食,直到他们能够自给为止;郡县的民众可以买爵位,甚至可以买到相当于卿这一级;移居边地的人没有妻子或丈夫的,官府可以买来给予婚配;能够阻止或夺回被匈奴掳去的人口和牲畜者,把其中的一半奖给他,再由官府用钱将人口赎回。晁错认为,徙民实边的好处是,一方面不需要再调东方之戍卒,"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况且这种远戍之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效果也很不好;另一方面,由于徙边的人居住在一起,既熟悉地势,又了解敌情,一旦有事,"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因此它"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晁错的"徙民实边"的主张,与其在《言兵事疏)中主张主动出击的意见相比,的确是退了一步,但还是属于一种积极的防御,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所以被文帝所采纳:"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汉书·晁错传》)对此晁错当然十分兴奋,于是接着又上了篇《募民实塞疏)。疏云:陛下幸募民相徙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甚大惠也。下吏诚能称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