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后人对晁错的评论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三 后人对晁错的评论 (第1/3页)

    后人对晁错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他为巩固汉王朝中央政权,积极主张削藩,反而不得善终的问题上。对于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忧国和爱国之情,古往今来,人们一般都持肯定态度。例如,司马迁说他"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划。"(《吏记·太史公自序》)班固说:"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读,无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汉书·晁错传》)宋人苏轼也肯定"晁错尽忠为汉"(《晁错论》)。明人李贽说:"孰知错伤文帝之无辅,而其父反以伤晁错之无父乎!是故国尔忘家,错唯知日夜伤刘氏之不尊也。公尔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伤晁氏之不安矣。千载之下,真令人悲伤而不可已,乃班固反讥其父不能学赵母,谬哉!"(《焚书·晁错》)这说明,历代的学者们对晁错忠于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十分敬佩的。

    但是,人们对晁错何以致死的原因的分析,却颇有歧义。分析一下古人在这方面的一些议论,也是不无教益的。

    (一)不要公报私仇

    司马迁说:"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史记·晁错列传》)这里讲的"欲报私仇"指晁错企图利用镇压吴王刘濞叛乱之机,借景帝之手,杀掉自己的政敌袁盎。结果,因晁错优柔不断,反遭袁盎之害。关于这件事,在第十一章介绍晁错的生平时,我已作过详细分析。晁错的这一悲剧告诉人们,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要顾全大局,坚持原则,一切都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而不要闹宗派,谋小集团的私利,更不能假公济私,公报私仇。晁错坚定的削藩主张,本来是一项正义的事业,在当时来说,是有利于巩固建立不久的汉王朝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可是由于他把派别斗争带进了这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就使他的正义行为蒙上了某种非正义性。这是十分令人惋惜的。所以李贽说:"晁错区区欲图袁盎,自速反噬,无足怪也。"(《藏书·名臣传·晁错》)所谓"无足怪",是说晁错之死是有以自取的。

    (二)临大难不能只求自全

    有一种观点认为,晁错之死只因为他勇于任事,过于有为。例如班固说:"晁错为国远虑,祸反及身。'毋为权首,将受其咎',岂谓错哉!"(《汉书·荆燕吴传》)"毋为权首,将受其咎",语出《逸周书》,意为不要强行出头,强行出头就要受到祸害。这一说法与老子说的"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是相通的。王夫之也曾批评贾谊和晁错的削藩主张是不懂得"以几远害"的黄老之道。他说:"庸人不测.恃其一罅之知,物方未动,激之以动。激之以动,而自诧为先觉。动不可止,毒遂中于天下,而流血成渠,国幸存,而害亦憯矣。呜乎!谋人之国者,可不慎哉!"(《读通鉴论》)卷二)这就是说,在王夫之看来,晁错的主动削藩是庸人自扰。不过,苏轼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能免患于天下。事至而循循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涵芬楼古今文钞》卷二)可见,在苏轼看来,天下之事有些虽然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