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代背景之二:从盛唐到中唐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五、时代背景之二:从盛唐到中唐 (第1/3页)

    从东汉以来,历代诗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创造,五七言诗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及至盛唐,五七言诗在诗体形式、题材取向、艺术手段、风格倾向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方面呼唤着"集大成"者的出现,另一方面又呼唤着另辟新路的创新者的出现,杜甫就是在这个关键时期登上诗坛的。

    从建安时代开始,诗人们对五七言诗的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这种探索是沿着骄偶和声律两个方面进行的,其最终结果就是诗歌的格律化。例如在曹植的诗中,已经有许多对仗工整的诗句:"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扳,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呜高枝。"(《公讌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七)②一连三联对仗,显然是着意经营的结果。曹植还有一些诗句音节和谐:"孤魂翔故域,灵枢寄京师"(《赠白马王彪》之五,《魏诗》卷七);"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啼"(《情诗》,同上),对于后两例,明人谢榛评云:"此作平厌妥帖,声调铿锵。"(《四溟诗话》卷三)说"平仄妥帖"或为过分,但这确实是诗人对诗歌声韵之美进行暗中摸索的证明。①及至齐梁,终于出现了"永明体",即"新体",或"新变体",永明体虽然也是轻绮婉丽的风格等艺术特色的载体,但它在诗歌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显然在于,它是诗歌向格律化迈进的关键一步。诚如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所云,是"古之终而律之始也。"沈约、谢脁有些特别讲究声病的诗离律诗仅有一步之遥了。②永明以后的南北朝诗人继续在这方面努力,其间如何逊喜写新体诗,沈德潜说他"渐入近体"(《古诗源》卷一二),宋人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时竟误收了何逊的《闺怨》第十四首诗。再如庚信,刘熙载称其"《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艺概》卷二)到了唐代,今体诗的格律就水到渠成地建立起来了。

    在题材内容方面,前代诗人各有不同的取向。以曹操和建安七子为主的建安诗人所用力描摹的是那个"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心雕龙·时序》)的大动荡时代,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曹操《蒿里行》,《魏诗》卷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三首》之一,《魏诗》卷二)、"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魏诗》卷三)的伤心惨目的社会画面。曹植和阮籍等人则着意刻划自己深沉的内心律动,抒发"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啼"(曹植《赠白马王彪》之五)、"自非凌风树,惟悴乌有常"(阮籍《咏怀诗》其二十一,《魏诗》卷一○)的生命感喟,和"慊慊仰无叹,愁心将何愬"(曹植《浮萍篇》,《魏诗》卷六)、"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阮籍《咏怀诗》其六十三)的忧生之嗟。这两种取向中,前者把观察的目光对准社会,对准诗人之外的那个大千世界,后者则收视反听,努力地披露诗人内心的同样是无比丰富、② 后文凡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者皆简称作《魏诗》、《晋诗》等。① 顾炎武说:"囚声之论,起于永明,而定于梁、陈之间也。"(《音学五书·音论·四声之始》)在曹植的时代,人们对四声还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也谈不上平仄之分。

    ② 例如谢脁《离夜》:"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恩渺难裁。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杯。"除了第二、第四两联失粘外,已大体合于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无比广阔的感情世界。从逻辑上说,这两种取向已经复盖着整个诗国的疆域。如果依具体的题材来分析,则有曹操的乐府诗、阮籍的咏怀诗、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沈约的咏物诗、江淹的拟古诗以及颇遭后人诟病的玄言诗、宫体诗等等,可以说,五七言诗的题材种类,在唐以前已经大致齐备了。

    在诗歌艺术手段方面,唐代的诗人们也继承了丰富的遗产。除了已经凝聚在今体诗格律中的声律、对仗之外,以下两个方面是特别值得注意的。第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由于比兴手法的产生早于五七言诗,所以在最早的五七言诗作品中就能看到比兴手法的运用了。在《古诗十九首》中,"胡马越鸟,陵柏涧石,红芙泽兰,孤竹女萝,随手寄兴,辄增妩媚。至如'迢迢牵牛星'一章,纯借牛女作象征,没有一字实写自己的情感,而情感已活跃句下。"(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继之而起的诗人也多诸此道,且不说曹植乐府诗和阮籍咏怀诗中那些通篇皆为比兴的名作,①单是左思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咏史》其二,《晋诗》卷七)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饮酒》其八,《晋诗》卷一七)这两个比喻,就无数次地被后代的诗人所模仿、借鉴。第二是丽辞的熔炼。后人批评八代诗风,常常集矢于辞藻之华美,陈子昂说"齐梁间诗彩丽竞繁"(《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陈伯玉文集》卷一),李白更进而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五十九首》其一,《李太白全集》卷一)。事实上,辞藻华美本身并不是诗歌的弊病,从汉魏到陈、隋,诗人们在丽辞的熔炼上耗费了大量心血,他们的成就正是唐人继承的文学遗产之一部分。而且在八代诗人所创造的丽辞中,既有曹植、陆机、潘岳、谢灵运的繁富、浓丽,也有张协、谢肌、何逊、阴铿的清新、巧丽,后者对唐人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①当然,作为上述两种手段的补充,八代诗人在直陈其事的叙述、描写及平淡美的追求上也很有成就,前者如建安诗人,后者如陶渊明,其义自明,不用多说。

    由于先唐的五七言诗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产生了许多风格各异,自具面目的诗人,为节省篇幅,让我们看看后人对他们诗风的简要评述:曹操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敖陶孙《臞翁诗评》);曹植诗"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同上);刘帧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钟嵘《诗品》卷上);阮籍诗"遥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稽康诗"清峻"(同上);潘岳诗"烂若披锦,无处不善"(《世说新语·文学》引孙兴公语);左思诗"错综震荡,逸气干云"(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张协诗"文体华净"(钟嵘《诗品》卷上);郭璞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同上卷中);陶渊明诗"如绎云在霄,舒卷自如"(敖陶孙《臞翁诗评》);谢灵运诗"如东海扬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