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蜀道悲歌: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

    四、蜀道悲歌: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 (第2/3页)

是蜀道栈道中最险的一处。龙门阁险就险在峭壁下临急流,此诗先从急流写起,风大浪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危途中萦盘"四句,写登上栈道前仰望之所见。栈道依石壁而曲折盘绕,远远望去象是一条下垂的线。光滑的石壁上凿洞架桥,下面并无支柱,所以晃晃悠悠,象是浮在空中的桥梁。正如浦起龙所说:"'危途'四句,栈道图未必能尔。"(《读杜心解》卷一)"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二句,朱鹤龄注曰:"花陨而目为之眩,视不及审也。雨吹而头为之风,迫不能避也。正形容阁道险绝。"(《杜诗详注》卷九引)浦起龙驳云:"临迅驶之流,故'目眩'如'花陨';腾澎湃之响,故'头风'若'雨吹'。朱注欲实指花雨,则途中或有花飞,篇内全无雨景。"(《读杜心解》卷一)我们认为上句当依浦注,杜甫在高险之处提心吊胆地行走,偶尔朝下面的急流一望,一阵眩晕,似见杂花飞落。如解作实有花飞,则颇减此句之妙。下句则朱、浦均未得正解,此句中的"雨"当指水气,因为湍急的江水拍击石崖,必会溅起无数水滴,又正刮着大风,所以空气潮湿,似雨似雾。这两句妙就妙在纯从诗人的感觉来刻划栈道之险,使人读之恍如亲历其境。最后六句乃叹息其地之险:当诗人走在栈道上时,谁敢预料此行是死是生?尽管诗人一生中经历过无数的艰险,但真正的恐惧将从这里开始!总之,《泥功山》通首围绕着一个"艰"字,《龙门阁》通首围绕着一个"险"字,可谓各臻其妙。

    凤凰台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风声亦悠悠。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恐有无母雏,饥寒日瞅瞅。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坐看綵翮长,举意八极周。囱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搂。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剑门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珠玉走中原,①氓峨气悽怆。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这两首诗对所见之景仅略作点染,重点都在关于当地山川的议论,然而议论的内容与方式又迥然相异。《凤凰台》一诗实为咏怀诗,同谷县境内的凤凰台与传说中为周王朝发迹之地的"凤凰堆"(即峻山,在今陕西岐山,参见《太平寰宇记》卷三○《凤翔府》)本无关系,但杜甫却故意借题发挥,引出一大段议论来。此诗原注:"山峻,人不至高顶。""安得万丈梯"句也说明诗人并未登上此山,"恐有无母雏"云云纯出想象。那么"无母雏"究竟指什么呢?清人卢元昌注:"肃宗听张良娣之谮,既去建宁王俶,又欲动摇广平王俶。俶母吴氏,生子而亡,故云'无母雏'。披心沥血,欲献忠肝以保护之耳。"(《杜诗详注》卷八引)浦起龙驳云:"彼卢氏不尝读至下文耶?下云:'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是何等说话,不几欲辅广平以行篡逆耶?"(《读杜心解》卷一)浦氏强调君臣名分,实不可取,但卢说坐实"无母雏"指太子李俶,确为穿凿附会。杜诗中明明说"所重王者瑞",他把凤凰视作太平盛世之祥瑞,所以欲以自己的心血来哺育它。他的"深衷"是"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也就是希望国家、人民有美好的命运。浦起龙对此诗大旨解之甚确:"是诗想入非非,要只是凤台本地风光,亦只是杜老平生血性。不惜此身颠沛,但期国运中兴。剖心沥血,兴会淋漓。"(《读杜心解》卷一)《剑门》则如浦起龙所云,"是一篇筹边议"(《读杜心解》卷一),也即用诗歌写成的一篇政论。胡夏客曰:"《剑门》诗因《剑阁铭》而成,但铭词出以庄严,此诗尤加雄肆。用古而能胜于古人,方称作家。"(《杜诗详注》卷九引)的确,张载的《剑阁铭》(《文选》卷五六)先描写剑门之险峻:"岩岩梁山,积石峨峨。??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后面① 仇兆鳌注:"往见旧人手卷,此句之上有'川岳储精英,天府兴宝藏'二句,方接以'珠玉'云云。"(《杜诗详注》卷九)浦起龙遂据之将此二句添人正文,且称:"杜诗多四句转意,此段独阙两句。且得此一提,文气愈畅。仇氏非伪撰也,脱简无疑。"(《读杜心解》卷一)杨伦则云:"仇本'珠玉'上有二句,庸滥决非公笔。"(《杜诗镜铨》卷七)另外清初李因笃又以为"'珠玉'二句与上下不属,欲竟去之"(见郭曾炘《读杜劄记》第146 页)。我们认为没有版本根据擅自对杜诗作增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浦氏所谓"杜诗多四句转意"的说法也不符合事实,故不从。

    主要的篇幅都是议论,由"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论到"凭阻作昏,鲜不败绩。"杜诗《剑门》的结构与之颇为相似,开始八句刻划剑门之地势,后面十四句都是议论,不过杜诗的描写更加生动,如"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二句简直把剑门的险峻之状写活了。杜诗的议论也更加精警,由于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所以诗人对自古成为割据者之屏障的剑门大发感叹,甚至欲"罪真宰"而"铲叠嶂",表达了他希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的强烈愿望。杨伦曰:"以议论为韵言,至少陵而极。少陵至此诗而极,笔力雄肆,直欲驾《剑阁铭》而上之。"(《杜诗镜铁》卷七)诚非虚誉。

    由此可见,杜甫的这两组山水纪行诗的内容极为丰富,结构也变化多端。这与谢灵运山水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黄节《读诗三札记》)的固定模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次,杜甫在描写山川景物时也没有采取单一手法,我们至少应该注意到以下两点:第一,概括与具体之分。同是写山峰之险峻,《积草岭》是:"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而《铁堂峡》则是:"砍形藏堂隍,壁色立精铁。径摩穹苍幡,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同是写水势之浩渺,《寒峡》是"寒峡不可渡","诉沿增波澜";而《水会渡》则是"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显然,前一种写法比较概括,是粗加勾勒的远景;而后一种写法相当具体,是工笔细描的近景。

    第二,有比较与无比较之分。这两组诗中有许多首是用比较的方法来写的,如《青阳峡》:"忆昨逾陇坂,高秋视吴岳。东笑莲花卑,北知峙峒薄。"这是用诗人已经经历的其它高山来烘托此山之高。又如《龙门阁》:"饱闻经瞿塘,足见度大厦。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这是用诗人未曾经历过的著名险地来形容此地之险。但与此同时,也有仅仅对所咏对象着力刻划而不用它物作比较的,如《铁堂峡》、《飞仙阁》等。

    写法的灵活多变,是这些纪行诗使人百读不厌的原因之一。当然,杜甫这两组纪行诗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它们在描写山水方面取得的高度成就。

    黄庭坚说:"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引)

    梅尧臣则认为:"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引)如果把这些诗学原理运用到山水诗上,则不妨说:自然界的山川景物变化无穷,而诗人用来描写它们的艺术手段却有限。一定要能"意新语工",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才能算是山水诗中的大手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历来的山水诗,可以发现杜甫这两组诗的造诣是前无古人的。

    从谢灵运以来,山水诗蔚为大国,名章佳句屡见不穷。但是如果把这些山水诗与它们所反映的对象即真实的山川比较一下,显然前者远不如后者那样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换句话说,大多数山水诗人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他们的观察角度比较单一,描写手法不免雷同,往往只写出了山川景物的某些共性,而对它们各自的个性揭示得不够。这个缺点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已见端倪。谢诗中有些篇章如《入彭蠡湖口》、《登江中孤屿》等,刻画山川景物颇能见其特点。王夫之称谢诗"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古诗评选》卷五),如果仅指这些诗而言,确非过誉。但是谢集中还有许多作品、甚至包括一些为人传诵的名篇在内,在写景上仍然失之于笼统概括。比如"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靠"(《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宋诗》卷二),"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诗》,《宋诗》卷二)等,历来称为佳句,但是它们显然没能写出所咏山川的独特之处,因为这是许多地方都能见到的景色。谢眺诗亦然,"余霞散成绩,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齐诗》卷三)并非大江上特有之景,"威行距遥甸,巉岩带远天"(《宣城郡内登望》,《齐诗》卷三)也不妨从宣城移置他处。二谢之外的南朝诗人更是如此,他们的山水诗通常都是极力摹写山之高峻或水之深广:"层峰亘天维,旷诸绵地络"(刘骏《游复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