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诗律:"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

    四、诗律:"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 (第2/3页)

翁评曰:"小纵绳墨,最是倾倒,律诗不甚缚律者。"(《唐诗品汇》卷八四引)此诗声调谐婉,对仗工稳,并不象杜甫的晚期七律那样拗峭偃蹇,为什么竟是"不甚缚律者"呢?蒋金式评曰:"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杜诗镜铨》卷四引)这是从意脉语气的角度作出的回答,说得很好。但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此诗的内容已经与"应制之体"相去甚远了:诗从落花写起,在无可奈何的伤春情绪中浸透着深沉的人生感慨,第三联的写景中更融入了对国家兴衰的伤感。举凡歌功颂德之语,端庄华丽之景,都已一扫而空。不平衡的感情注入了以对称、平衡为基本特征的形式之中,就是此诗"不甚缚律"的深层原因。随着杜甫人生阅历的越来越丰富,人生感慨的越来越深沉,他的七律也离"应制之体"越来越远。杜甫入蜀以后,他的七律已经以抒写漂泊支离的身世之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要内容,从而完成了为七律题材开拓新天地的使命。这种开拓在七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七律中注入了丰富而深刻的政治内涵,使这种诗体彻底跳出了宫廷和贵族生活的小圈子,从而成为能够表现社会、时代等广阔内容的新手段。①管世铭云:"七言律诗至杜工部而曲尽其变。??其气盛,其言昌,格法、句法、字法、章法无美不备,无奇不臻。横绝古今,莫能两大。"(《读雪山房唐诗钞》卷一八《七律凡例》)诚为确论。七律艺术所以会在杜甫手中臻于成熟而且曲尽其变,题材内容的开拓是根本原因。

    刘熙载曰:"律诗声谐语俪,故往往易工而难化。"又曰:"律诗不难① 七律形式的最后确立在唐中宗景龙年间,见赵昌平《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风格渊源》(载《中华丈史论丛》1986 年第4 辑)。

    ② 例如贾至、王维、杜甫、岑参的四首《早朝大明宫》诗,后人或以王诗为最佳(如胡震亨、冯舒),或以岑诗为最佳(如杨万里、陆时雍),也有人认为杜诗最佳(如何焯),但是正如纪购所言,"此种题目无性情风旨之可言,仍是初唐应制之体。"(《瀛奎律髓汇评》卷二)所以四人之诗难分高下。① 参看程千帆、张宏生《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载《被开拓的诗世界》)。于凝重,亦不难于流动,难在又凝重又流动耳。"(《艺概》卷二)这是他对自唐至清历时一千多年的律诗发展史的总结。杜甫虽然生活在律诗刚刚形成的时代,但他在实际创作中也已领悟到这个艺术规律了。杜甫论诗曰:"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陵"(《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敬赠郑谏议十韵》),这些话都表示了"工而能化"、"又凝重又流动"的意思。如上所述,杜诗的声调、对仗等细节方面已经体现了严整之中包含变化的特点,而杜诗的意脉、章法则更是从整体上体现了"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的艺术化境。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王嗣奭赞曰:"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杜臆》卷二)今人分析此诗时也常常复述这个观点,其实除了构思奇特之外,此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意脉的流转自如。诗人独自在沦陷的长安,有家难归,因望月而怀远。首联想象在鄜州的家中,妻子正独自望月。颔联中有"遥怜"二字,似乎叙事的角度又回到了长安,其实这仍是烘托妻子之孤单:儿女幼小,不解思父,故只能"闺中独看"。颈联摹写她在月光下的情态,曰"湿"曰"寒",都是形容她望月时间之久。

    尾联双绾,既是代述妻子心事,也是表示自己的希望。虽然诗人的思绪在两地间来回跳荡,可是全诗的意脉是多么的流畅!

    禹 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仇兆鳌赞曰:"只此四十字中,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其局法谨严,而气象弘壮,读之意味无穷。"并且分析道:"首二秋至禹庙,三四庙中之景,五六庙外之景,未乃因禹庙而遡禹功。"(《杜诗详注》卷一四)从表面上看,杜诗确是如此:层次清晰,"局法谨严"。然而事实上中间二联绝非单纯写景,因为贡橘柚、驱龙蛇都是大禹的功绩。①而"嘘青壁"、"走白沙","造物之气势,即神禹之气势也"(《读杜心解》卷三),都紧扣了禹的事迹。所以此诗的意脉是:首联慨叹禹庙之古老荒凉,中二联既是写景,也是缅怀禹治水安民之事迹,并想象禹凿山导江之气势,末联以正面赞颂禹功作结。如果说《月夜》的意脉贯若联珠,那么《禹庙》的意脉则如草蛇灰线,似断实连,两首诗在意脉上一明一暗,异曲同工。一般说来,律诗的严整形式(尤其是中间二联的对仗)容易造成意脉的中断,而杜甫的律诗却做到了"外文绔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文心雕龙·章句》),这是杜甫的律诗出类拔萃的重要原因。

    ① 《尚书·禹贡》:"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袖锡贡。"《孟子·滕文公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按:最早指出这二句社诗是用典的是宋人孙觉(莘者),说见晁说之《晁氏客语》。上面分析了杜甫的二首五律,然而清人黄子云说:"杜之五律、五七言古,三唐诸家亦各有一二篇可企及。七律则上下千百年无伦比。其意之精密,法之变化;句之沈雄,字之整练,气之浩汗,神之摇曳,非一时笔舌所能罄。"(《野鸿诗的》)可见杜甫律诗的飞动神妙主要体现在七律之中。让我们看几个例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读杜心解》卷四),明末黄周星评曰:"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江放溜,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唐诗快》卷二)如此流转自如的语气、如此贯若连珠的意脉,显然具有近于古诗的特征,李因笃评此诗说:"律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然崔颢《黄鹤》以散为古,公此篇以整为古,较崔作更难。"(《杜诗集评》卷三)的确,象崔颢《黄鹤楼》那样的七律,作于七律调式尚未成形之时,平厌不甚谐,对仗不甚工,带有"古意"是情理中事。可是杜甫的这首七律不但通首合律,而且尾联也对仗工稳,如此严整的形式竟然丝毫没有束缚其跳动的情思,真是难能可贵。那么,此诗的奥秘在于何处呢?清人顾宸指出:"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杜诗详注》卷一一引)虚词的斡旋确是此诗语气流转的原因之一,但更值得注意的却正是意脉的流畅:首联写初闻喜讯之激动;颔联虽为对仗,但"看妻子"与"卷诗书"实为两个连续性的动作,而且正是在"涕泪满衣"后才有的动作;颈联承"喜欲狂"而来,因喜而放歌纵酒,且思及还乡;尾联遂筹划还乡路径,不但用流水对法,而且一连嵌入四个地名,以见其思绪之飞扬。从首至尾,感情如突然开闸后泻出的洪流,意脉也随之一气流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胡应麟评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内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