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二、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 (第1/3页)

    儒家既然以人生与社会为关注的对象,就必然采取积极的入世的人生态度。孔子奔走列国,栖栖惶惶,为的是实现其政治理想。孟子游说诸侯,力拒杨、墨,也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而且怀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孔子奔走列国时经常遇到艰难困苦甚至暴力威胁,但他从不动摇,当他被匡人围困时,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孟子说齐宣王不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后人往往把这些言论视为天命论,其实它们主要是体现了孔、孟的使命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在那个时代的特殊表述。否则的话,孔、孟早就会在接踵而至的挫折面前动摇、沮丧,不可能"知其不可而为之"(《春秋公羊传》宣公八年)了。

    在儒家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杜甫也是这样,他对于人生抱有坚定的信念,而且把安邦济民视为自己的使命。许多学者注意到杜甫的人生信念是有所变化的,罗宗强先生指出:"他青年时期虽也有非凡抱负,但长安十年以后,他的生活理想发生了变化,一面是功名心并未息灭,稍有条件,就强烈地表现出来;一面却又逐渐消弥了非凡抱负,而追求温饱,并由于生活的困顿和接近人民群众,产生了为民的积极的思想因素。"(《李社论略》第64页)我们认为罗先生的观察非常细致,但是不同意他关于杜甫"非凡抱负"的观点。事实上,杜甫对于人生的理想和抱负正是在艰难困苦中建立起来的,他的"非凡抱负"与"为民的积极的思想因素"是完全一致的,并不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青年时代的杜甫,虽然早就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雄心,但他还沉浸在浪漫主义的时代氛围之中,对人生充满着幻想。他忽尔纵情游历,忽尔求仙访道,对人生的艰辛还缺乏体验,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还没有作深沉的思考,所以其时的壮志仅仅是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是一种朦胧的希冀,并不具有具体、确定的内涵。在长安十年的艰难困苦中,杜甫一面体验着人生的艰辛,一面也观察着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危机。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并因此而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著名命题(《孟子·告子》下)。对于浅薄浮躁的人,艰难困苦会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