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三、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第1/3页)

    杜甫自比稷契,自许甚高,王嗣奭指出:"人多疑自许稷契之语,不知稷契元无他奇,只是己溺已饥之念而已。"(《杜臆》卷一)所谓"己溺己饥",就是孟子所说的:"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杜甫所以能自比稷契,志在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的思想浸透着儒家的仁爱精神。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准确内涵是"爱人"(见《论语·颜渊》和《孟子·离娄》下)。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爱便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一切进步思想所共有的内容。儒家的特点在于,它所倡导的爱是以推己及人为逻辑起点的。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则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尽管孔子也说过"泛爱众"(《论语·学而》),但就整体倾向而言,儒家的爱显然是一种有差等的爱,而不是一视同仁的平等的爱。与主张"兼爱"的墨家或西方主张"博爱"的基督教思想相比,儒家的这个特点尤为突出,而且常常因此受到攻讦。我们认为,至少在古代,儒家的这个特点并非纯属消极意义。因为儒家的仁爱思想虽隐含着维护宗法社会等级制度的长远目的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是一种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主张,它既不是好高骛远的空想,也不是违反人性的矫情。从爱自身出发,经过爱亲人的中阶,最后达到泛爱众人的目标,这种爱是人们乐于接受、易于实行的,它决不是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更不是对天国入场券的预付,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凡而又真诚的情感流动。

    杜甫的仁爱精神就是这样的一种推己及人的精神。

    杜甫深深地爱着他的妻子、儿女和弟妹。杜甫与杨氏夫人伉俪情笃,白头偕老。当诗人陷身长安时,怀念远在鄜州的妻子,作诗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当他在成都草堂生活稍安定时,又作诗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峡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进艇》)前者悱恻,后者旖旎,都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一片深情。杜甫对儿女也十分慈爱,当他与家人隔绝时,分外惦念幼小的孩子:"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倘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遣兴》)当他得知家人无恙后,又喜赋《得家书》诗:"今日知消息,他乡且定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杜诗中写及儿女的诗句如"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