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沉重深广的忧患意识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六、沉重深广的忧患意识 (第1/3页)

    那么,杜甫所怀有的忧患意识是不是有所从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忧患意识的起源。

    远在生民之初,忧患就是与生俱来的。初民们的忧患意识,正是严酷的客观现实打在他们心灵上的烙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氏族首领几乎都以夙夜忧勤的形象出现,并非仅仅出于儒家的虚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乱频仍,从王公大人到黎民百姓都对自己的命运忧心忡忡,因为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总是形影相随的。既然忧患意识笼罩着整个时代,反映着时代意识的诸子百家当然都难以摆脱忧患的阴影。那些主张入世的思想流派无一例外地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感**彩,孔子栖栖惶惶,墨子摩顶放踵,诚如《庄子·骈拇》所言,"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毫无疑问,在春秋战国时代最深沉地体现了时代的忧患意识的学派首推儒家。我们读儒家经典时,总是能感觉到字里行间有一种深重的忧患感。《易·系辞下》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尚书·君牙》篇说:"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礼记·儒行》篇说:"虽危,起居尚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诗经》中更是充满了忧危之词:"人之云亡,心之忧矣"(《诗经·大雅·瞻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鄘风·载驰》),等等。而首次明确指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则是孔子,他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孟子继而提出了"生于忧患"(《孟子·告子》下)的著名命题。更重要的是,儒家的忧患意识是与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密不可分的。儒家思想家们敢于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敢于承担起救世补天的重大使命。孔、孟都没有真正掌握过政权,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正因为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在"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的情形下仍然要"知其不可而为之"(《春秋公羊传》宣公八年),甚至不惜用"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献身精神为理想而奋斗。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忧、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精神,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积极的因素,也是杜甫从儒家思想中汲取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虽是来源于儒家思想,但他把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用文学样式表达出来,却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自身的传统。在杜甫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体现了忧患意识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体上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的忧患意识,从宋玉《九辩》、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到曹植、阮籍的"忧生之嗟"①都蒙上了这种忧患的浓重色调。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等篇与汉代梁鸿的《五噫》、张衡的《四愁》,所表达的忧思都不仅仅止于诗人自身。这后一种倾向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和贾谊。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司马迁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史①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平原侯植诗序:"公子不及世事,但美邀游,然颇有忧生之嗟。"(《文选》卷三○)阮籍《咏怀诗》颜延之注:"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发兹咏,故每有忧生之嗟。"(《文选》卷二三)。

    记·屈原贾生列传》)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②此外,《天问》仰问苍天以抒胸中之愁怨,《招魂》呼号四方而愁魂魄之不归,即使是《九歌》那样的祭神乐歌,其中又夹杂着"或以阴巫下阳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