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洪秀全与晚清士农社会

    二、洪秀全与晚清士农社会 (第2/3页)

借此动员和组织农民,组成信仰和行动统一的起义武装,掀起反清革命**。而且,他还为农民设计了平均温饱的小农社会天堂。虽然这一空想未能实施,但太平天国政权极力减轻农民的负担,并打击地主政治和经济势力。这使太平天国的生存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可是,太平天国井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放农民。虽然农民的地位和利益比清朝有所改善,但他们仍然处在太平天国的社会基层,而且,一个金字塔似的官僚体系高踞于农民之上。农民平时"耕田奉上",战时充任乡兵,协同太平军作战,并没有多少自由和权利。洪秀全只试图解决社会的温饱问题,并没有触及政治平等和民主的课题。这正是农业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制约结果。当时饥寒的农民除了追求温饱外,在政治上的诉求是追随天王打江山,使温饱社会成为现实。不少学者强烈批评天王**、封建等级等弊病,其实是时代的产物。既然当时并不存在近代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也根本没有近代文化教育,我们怎么能苛求洪秀全在传统社会的地基上建立近代平等和民主的政治大厦呢?客观地说,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对农民利益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农民领袖、明君贤相。这正是我们把洪秀全视为农民领袖和思想家的重要依据。不少学者论证,洪秀全是一位**皇帝。他们列出大量史料,对太平天国政治体制和洪秀全的皇权主义及其实践提出批评。我们认为,这些学者的看法并不错谬。其实,在当时社会环境里,除了君主制之外,洪秀全别无选择。洪仁玕多年流寓港沪,对西方政治体制多所了解,但他从来都认为,天王集权**是必须的,甚至他还欣赏杨秀清的铁腕,自己力图效法,但事过境迁,洪仁玕在天王**和地方实力派割据的夹缝里执政,始终是一位弱势的军师。在太平天国领袖和军民的思维中,君主**是合理和必然的选择。在洪秀全看来,太平天国与历代封建王朝根本不同,是史无前例的创新。然而就政治体制而言,我们看不出有什么质的变革。洪秀全自命上帝之子,为天下万国之主。他是人民的救星,代表上帝赐给农民温饱和官员爵禄。这位神人合一的天王与上帝直接对话沟通,按上帝旨意统治臣民。在臣民眼里,洪秀全是真命天子,他与上帝、耶稣、幼主、父子公孙联为一体,对上帝的崇拜与对洪秀全的崇拜合而为一。在浓烈的宗教神权迷雾里,洪秀全极力神化自己和太平天国,强化洪氏家天下的统治。

    因此,我们在探讨洪秀全与农民之间多层面关系时,应当把史实置于当时社会和国情环境里展开评判,而不宜脱离具体时空和客观条件,以现代的政治和社会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或者把洪秀全拔高为完美和自觉的农民领袖,或者贬低为一位封建皇帝,与农民的阶级诉求和阶级斗争毫无联系。如果我们把洪秀全放入中国传统士农社会加以考察研究,透过士和农的阶级状况、诉求和特征去反观洪秀全,便会得出比较符合史实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社会,农民缺乏自觉的阶级意识,往往受其他阶级或政治集团的引导和利用,尤其是封建官府和士绅。在太平夭国运动中,我们一方面看到成千上万的饥饿农民为追求温饱社会而参加太平军,投身埋葬清朝和妖匿世界的战斗;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大批贫苦农民在官绅欺骗和强制下,参加乡勇和团练,与太平天国运动力敌。尤其是曾国藩别出心计,组建地方派系武装--湘军,终于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清军主力。湘军是土农社会的衍生物。曾国藩明确规定,湘军以士子儒生为军官,而招募朴实本分的贫苦农民为士兵,士农之间构成军事的封建的宗法关系。他还主张以理学灌输和教化湘军宵兵,士子既当军官,又是教师和家长。这样,可以混灭农民的阶级意识,对抗拜上帝教的传播。简又文先生否认太平天国是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其主要论据是,太平军和湘军都是农民,这场战争其实是"农民打农民"。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其一,要考察太平军和湘军的性质和作战目的。前者由农民自发揭竿而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