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洪秀全研究概况与资料综述

    三、洪秀全研究概况与资料综述 (第2/3页)

不久,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人,挑起**内战,猖狂围剿苏区根据地。为配合"军事围剿",蒋介石及御用文人又实行"政治围剿",把太平天国与**红色政权相比拟,公开地贬低太平天国和洪秀全,并汲取清廷镇压农民革命的"经验",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等书。蒋介石还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号召国民党文武官僚学习模仿,为蒋家王朝长治久安效命。

    三是"客观主义"学者,以简又文为代表。他们拒绝接受马克思主义。

    简又文声称他研究太史的学风是,"带着科学家大公守正、务求真知的态度和客观冷静慎思明辨的头脑"。他否认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起义,提出这次起义具有民族革命和宗教革命性质,甚至认为这场战争给国家制造了空前严重的灾难,引起列强趁火打劫,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简又文等人否定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认为洪秀全不是农民运动领袖,而是反清的宗教运动领袖。

    新中国成立后,太平天国史学蓬勃发展。学者们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太平天国历史进行广泛研究和探讨,对洪秀全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拔高倾向。有人提出洪秀全有近代意义上政治、经济、性别、民族四太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实施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向农民颁发过"土地证";强调《天朝田亩制度》的民主主义性质等等,把旧式农民战争人为拔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度。"文革"期间,更导向"左"的偏峰,出现了神化洪秀全的现象,突出洪秀全个人的地位和作用,以洪秀全划线,制造太平天国内部的"路线斗争"。还有人把太平天国史杜撰为儒法斗争史,洪秀全又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杨秀清则是尊孔派。把农民领袖之间严重争权的事件--天京内证曲解为尊孔派的篡权等等。太平天国史的研究陷入空前灾难,罗尔纲等大批学者遭到批判和打击。"四人帮"御用文人戚本禹、梁效等任意践踏和破坏这片学术领域,成为整个史学研究的重灾区。粉碎"四人帮"后,学者们通过反思和总结,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实事求是地重新全面评价洪秀全。多数学者肯定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杰出领袖,一生坚持反清革命大业,在太平大国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但也指出他所犯的严重错误。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生活腐朽、任人唯亲,排除异姓,对太平天国失败负有最大责任。并且开始深入剖析洪秀全思想的层面结构,如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宗教思想以及思想演变等等,同时,对以往的拔高作了矫正和辨析,评价基本上是客观、公允的。但1985 年以后,一些学者标榜"新史学",主张重新认识和研究太平天国史。他们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改朝换代的权力更迭斗争,其政权是封建性质,洪秀全不过是一位新的封建**皇帝。评价出现大幅度贬低的趋势。

    总之,建国以来40 年的研究和探讨,史学界一般公认洪秀全是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和思想家,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作出卓越的历史贡献,但是也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由于洪秀全研究的复杂性和其他各种因素,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还存在着不少明显的分歧。

    (一)关于洪秀全早期思想。

    史学界普遍认为,洪秀全从迷恋科举功名到形成反清革命意识、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变成农民革命领袖,经历了艰苦的探索过程,日趋激化的阶级斗争把他推向推翻清政府的政治革命。但在洪秀全何时确立反清思想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1837 年业已萌发了叛逆思想,1843 年组织拜上帝会,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845-1846 年写作《三原》,奠定了农民革命理论。一种意见则认为:洪秀全早期反清诗作是膺品,1843 年他开始信拜上帝,并不表明这时立志革命。 1843-1847 年夏天重游广西以前,洪秀全的言论、著作、活动都是宗教道德救世的性质,这时期的著作不存在反清革命的倾向,也没有"四大平等"的内容,洪秀全并不具备任何近代平等思想。 1847 年重赴广西后,他才从宗教道德救世转变为酝酿反清武装起义。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金田起义前若干年间,洪秀全信奉和宣传的是一个十足正统的基督教,说不上利用基督教为革命进行准备工作。《三原》是宗教宣传品。金田起义是团练、官兵逼迫的结果,"奇梦"及反清著作是金出起义之后编造出来的。

    (二)关于宗教哲学思想。

    大多数学者认为,基督教不曾使洪秀全革命化,而革命家洪秀全却使西方传教士所要传布的基督教转化到了它的反面。但也有不少分歧:有人认为洪秀全接受了原始基督教的平等观念;有的则认为洪秀全的平等思想并非来自原始基督教。不少人提出洪秀全把基督教改造为农民革命的理论武器,把构成宗教体系的观念、情绪和仪式三 要素注入了革命的内容;也有学者认为洪秀全从来没有改造过基督教。有人论证说,拜上帝会是宗教团体,洪秀全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也有人持异议,认为拜上帝会是政治宗教,既是政治工具、又是宗教组织,洪秀全是教徒兼政治思想家;还有人指出,洪秀全从来不是虔诚的宗教信徒,拜上帝会是政治工具,是作为反清政治组织而出现的。一些学者主张,洪秀全的宗教哲学是宗教唯心主义,它揉杂了西方的宗教神学和中国的儒、释、道思想,是不成系统的大杂烩。洪秀全的历史观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关于洪秀全宗教哲学的作用,一般认为在前期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就成了导致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有人不同意这一分析,认为宗教对农民革命始终起着消极作用,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程度罢了。

    (三)政治思想。

    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的政治思想是充满矛盾的结构,如平等平均与等级特权、反封建与皇权思想的矛盾等等。有学者分析,洪秀全政治思想的内涵,认为它包括政教一元化国家观、多王负责制政体和反满兴汉民族思想三部分,在洪秀全与西学关系问题上,论者一致肯定洪秀全向西方学习的一面。但在关于洪秀全是否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问题上存在分歧。否定论者认为:洪秀全只学到西方的宗教,而没有学到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没有把学习西方同改造封建制度结合起来,在学习西方这一点上比不上林则徐、魏源和后来的洋务派,因而不能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肯定论者认为,不能要求洪秀全学习当时尚未传入的资本主义政治思想,洪秀全从被压迫农民的要求出发,把西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