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清思想的演变与形成

    二、反清思想的演变与形成 (第2/3页)

洪秀全志在反清,政治斗争层面凸显,宗教层面处于次要地位,这又促使他采取了一系列反清行动。

    -----------------------------------------------------------

    ② 《乌兰泰片》,军机处录副奏折,革·太,第526-9号。

    ①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48。

    ② 同上。

    -----------------------------------------------------------

    首先与科举道路及清朝彻底决裂。《劝世良言》更加坚定了他抛弃科举仕途的决心。他从《劝世良言》中找到了屡试不售的原因:他没有敬拜独一真神上帝,他所信奉的儒学又"偏向虚妄",他所崇拜的至圣先师、文昌、魁星、帝君等都是偶像邪神,并不能保佑人"联捷高中"。这使他第一次产生了对孔子的不敬心理。看来,洪秀全根据《劝世良言》,大胆怀疑儒学的绝对真理性,由此引发对科举仕途的理性否定,较之因科场失意的思想冲动和反弹更加深刻和持久。

    洪秀全采取的第二个反清、反传统的行动是创立拜上帝教。

    洪秀全感到,推翻清朝必须动员民众、组织队伍。天地会是当时最流行的秘密结社,但他没有加入。他认为天地会口号陈旧,组织形式低级落后,成员流品复杂,难以成事。但天地会透过会党形式组织民众的经验则可借鉴。洪秀全构想能有一种新的精神武器和不同于天地会的反清组织,以动员和组织群众。为此,他怀着改朝换代的政治**,将《劝世良言》"潜心细读"了,并从独一真神观念中受到启发:既然上帝是独一真神,其他一切都是偶像邪神,那么,就应当敬拜上帝,打倒邪神偶像。而封建帝王、清朝皇帝不敬拜上帝而崇尚妖魔偶像,亦应统统推翻、打倒。这给洪秀全反清思想提供了宗教的根据,拜上帝教由此发轫和生成。洪秀全终于找到了新型的精神武器,作为联结自己和群众的思想、组织纽带,借以向教众灌输反清意识,并把他们组织动员起来,形成实现政治和宗教目标的物质力量。

    洪秀全为了确立自己的领袖地位,常常有意曲解《劝世良言》的本意,在其中各章"见有'我'、'我等'、'汝'、'他'等代名词,""每有文义符合其个人见解者,"则将该代名词"解作指其自己本人",声称该书是上帝"特为其个人而作由天所赐。"①以突出上帝和自己之间的血缘传承关系。他不放过每一个此类词语的诠释,凡是书中有"全"字出现,就曲解为洪秀全,拔高与加强自己的特殊地位。同时,他开始酝酿"升天受命"的神话,向洪仁玕讲述他"升天"异梦中"天王大道君王全"、"真命天子"等君权神授的故事。

    他又与李敬芳铸成两支宝剑,上刻"斩妖剑"三字,作《吟剑诗》一首: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投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南西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这首诗与以前的诗作内容颇有区别。洪秀全不仅具有真命天子的地位,其目标不只是改朝换代。而且,他是上帝次子,除了领导人民扫荡旧世界妖邪奸宄外,还要建设一个不同于封建王朝的四海一家,太平一统的光明世界。因而,这首诗不仅抒发了洪秀全推翻清廷、开创新朝的政治理念,而且概括了他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朦胧构想。他要超越历代改朝换代的陈旧模式,试图建设一个平等平均的新型社会。可见,洪秀全皈依上帝之后,思想迅速发生重大转变。

    废弃对孔子的偶像崇拜,是洪秀全第三个革命行动。

    洪秀全在《劝世良言》的感召和启发下,不再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反清的单一层次上,其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新的更加深刻的演进,由反清向反传统的层面扩展,集中表现为对孔子的怀疑、批评和废弃。这是他思想上的又一次飞跃。对一位儒生来说,与孔子决裂是一次艰难和痛苦的选择。洪秀全认为,上帝和孔子,他只能选择上帝,不可二者兼得。若不废弃孔子,就不能打倒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偶像,当然对上帝的崇拜也无法建立。因此,他毅然将自己执教的私塾中的孔子牌位弃去。从政治意义考察,自汉朝以来,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学,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尊崇,也是统治者箝制臣民思想的精神工具。孔子则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素王",成为封建帝王的替身,统治着广大知识阶层。要宣扬拜上帝教,就必须贬黜儒学;要否定历代封建帝王,就要连同他们的替身孔子一道废弃。宗教上的扬弃实质上是政治取舍的曲折反映。

    洪秀全这一行动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封建卫道者和习惯势力的非议与围攻,因而失去了私塾里的教席。而且,在家乡传教难以打开局面。恰好这时,清政府宣布解除对天主教的禁令,于是,他偕冯云山等人"出游天下","将此情教导世人",①使人皈依拜上帝教,"唤醒英雄"②,物色反清志士,试图吸纳教众,组织队伍。这是他采取的第四个反清行动。后来,他们发现"广西山多人野,最好招集英雄,买马聚粮",于是辗转前往广西,寻觅发展信徒、起事"谋国"的基地。

    洪、冯建立的第一个拜上帝教据点是贵县赐谷村。他们在此传教半年多,白天教书掩护,晚上用练拳、拜会等方式,向人们宣传敬拜上帝有福享,迷信鬼神落地狱等简单教义,发展了第一批教众。是时,地主豪绅利用争山场、水利设施等挑起土著人与客家人之间的械斗,洪、冯就从中调解,戳穿坏人挑拨离间的阴谋。地主欺压群众,洪秀全就为群众打抱不平。信徒王维正遭人诬告,被捕入狱,洪、冯立即营救,投诉官府,使王维正获释。他们还领导教众捣毁了据说很灵验、人们非常敬畏的六乌神像,并赋诗斥责,试图提高拜上帝教的威信。这些行动都属于合法斗争的范畴,但表明了洪秀全反对地主官吏迫害和掠夺农民的阶级立场。同时,还可看出,洪秀全开始采取从宗教斗争入手,动员和组织群众,扩大拜上帝教影响的斗争策略,以争取民心,建立巩固的宗教基地。

    -----------------------------------------------------------

    ① 《太平天日》,《太平天国》(二),页643。

    ② 《御制千字诏》,《太平天国》(二),页410。

    -----------------------------------------------------------

    (三)1845-1846:反清革命思想的再次退潮

    1843 年,洪秀全创教后即开始在家乡传教,但人们多不信从,真正"悉心皈服"的只有冯云山、洪仁玕等极少数人。而且,他们的传教活动遭到当地封建势力的攻击,几乎使他在本村不能立足,于是他偕冯云山等到外地传教。他们先到广州传教,人们表示厌恶,又进入粤西北山地奔跑了十多个州县,结果只在清远感化了几个姓李的人敬拜上帝,此外一无所获,群众反应异常冷淡,以致同行的冯瑞嵩、冯瑞珍心灰意冷而返回花县。只有冯云山与他甘苦同心,继续西行,前往广西,来到贵县赐谷村,大力开展活动。但信教者还是寥寥无几,他们除吸收教徒百余名外,仍然打不开局面。其实,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宗教和革命基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通过长期艰苦和细致的群众工作,经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能积累经验,打开局面。洪秀全、冯云山等都是青年书生,与农民群众毕竟存在一定的思想和心理差距,而且缺乏宣传和组织经验,因而在广东州县传教效果不佳,到贵县赐谷村也只吸收百余名信徒,进展十分缓慢。洪、冯则领导教众展开激烈的宗教斗争,发起捣毁鬼神偶像的暴烈行动。此时,他们的宣传仅局限在崇拜上帝废弃倡像的宗教层面,也不注意选择对象,不讲究斗争策略,片面地反对一切偶像。以致捣毁了当地壮族人视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象征的六乌神像,赋诗斥责六乌神,又把当地男女和歌的民间风俗说成是蔑视道德、禽兽不如的行为。这种激烈的言行严重伤害了当地人的思想感情,激起了群众的强烈反对,"各愿偶像显灵杀死秀全"①,迫使他不得不离开贵县。他与冯云山不避艰辛,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从事传教活动,结果却到处受挫,未能收到速效。在一连串打击下,洪秀全终于困惑和失望,遂中止传教活动,返回花县。本来,他在1843 年重读《劝世良言》,找到了反清的精神武器,精神为之一振,声称:"天命归予",表示决心不顾一切艰难险阻去实践自己的理想。表现出一种小知识分子的革命狂热,凭着书生意气,以为有了精神武器,就可以立即组织发动群众,去改朝换代。但这只是他主观上的一厢情愿,一旦付诸行动,就立刻感到了反清实践的艰难。结果精神武器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反清意识除了几个亲近知心外,得不到有力的反响,显得软弱① 《太平大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60。参见刘真才:《略论拜上帝会在广西初创时期的斗争策略》,《广西日报》1963 年5 月15 日.又见《太平天国学刊》第1 辑页91。无力。洪秀全感到无力推翻清朝,反清思想由于缺乏物质力量,只能在卷起一阵思想波澜后,被迫再度退潮。

    1844 年冬,洪秀全回到花县,平静生活了二年,其活动除了"执教鞭"、写文章"发挥宗教真理"外,主要有拯救颓风和传教两项。

    据《太平天国起义记》记载,洪秀全"对于恶人,无论其如何富贵,则不能容忍。"他曾立木签九条以治恶人,在每一签上写明严治五罪:通奸犯淫、诱奸妇女、忏逆父母、偷窃赌博及游荡为恶。"阖村男女均敬而畏之,但深感其严厉过甚,人心难安耳。"他认为基督教之教理"过去忍耐而谦卑,殊不适用于今时,盖将无以管镇邪恶之世也。"①主张用严厉惩治的手段"管镇邪恶",这基本是个人的行正惩恶言行体现,并无发动群众捣毁偶像的激烈行为,也未宣传要用暴力手段改造邪恶之世。

    此时,洪秀全坚持在家乡宣传拜上帝教义。就宣传方式与内容而言,与843-1844 年传教大体相同,但也有若干变化:其一,第一次传教是他与封建传统思想矛盾发展的结果②,而这次返乡传教时,洪秀全仍在私塾执教,且两年生活很平静,未与族中父老及传统势力发生冲突。看来,他改变了激烈的宗教斗争方式,而与家乡传统势力达成某种妥协,才得以相安。其二,第一次传教的反清革命目的很明显,而这次传教,洪秀全说是"愿望多多人得上天堂,而叹惜人之下地狱,因是之故,我不得不向彼等宣讲真理。"③反清意图并不明显。其三,从传教重点看,洪秀全这次传教囿于家乡一地,并未广泛活动,对不信教者不是做耐心的说服、发动工作,而是采取"各走各路"④的态度。并没有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图谋。而第一次传教,重点不在宣讲教义,而在于组织群众,所以,他和冯云山每到一地,一旦发现群众不易发动组织,立即转移他方,寻找群众容易组织、发动的地方。其四,家乡传教效果似乎比广西传教更差。广西传教尽管失败,毕竟在贵县赐谷村一带发展了百余名信徒。而在家乡,亲戚、朋友、邻人对他的传教并不信从。后来金田团营时,他活动过的广西贵县赐谷村、龙山矿区有千人以上的信徒,而花县却没有前来团营的队伍。1852 年谷岭起义时,附近各地前来参加起义者不过二百人,这其中包括洪仁玕在清远吸纳的信徒五六十人,更有许多并未人教、因受清政府株连迫害而被迫参加起义的洪、冯族人及其他群众。看来,洪秀全在家乡传教没有取得进展,花县也没有成为拜上帝教的据点。因为当时广州民众痛恨外国侵略者,仇视洋教。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渊源颇深,违背传统信仰、习俗、礼仪,固而难以得到家乡群众的认同。况且,洪秀全以救世主自居,尤其是大病之后,性格变异较大,为人严峻厉色,不多与群众直接接触沟通,难以打开传教局面。上述变化表明,第二次传教并不象第一次传教那样带有明显的反清革命意图。这一时期,洪秀全集中不少精力潜心于拜上帝教理论和教义的阐发,撰写了三篇重要著作:《原道救世歌》、《百正歌》、①《原道醒世训》。现就这三篇著作的内容分析洪秀全当时的思想倾向。

    -----------------------------------------------------------

    ① 《太平天国》(六)页862-864。

    ② 参见《洪秀全思想研究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年12 月版,页34

    ③ 《太平天国》(六)页864。

    ④ 《太平天国》(六)页863。

    ① 《百正歌》写作时间,《洪秀全来历》认为是1844 年,笔者考证应是1845 年。理由是:《太平天国起义记》记载是1845 年;

    -----------------------------------------------------------

    太平大国刊刻出版时,把《百正歌》列于《原道救世歌》之后,而不是之前,说明前两篇文章,集中论述和宣扬"正"的道德观念。《百正歌》通篇颂扬"正",鞭笞"不正",强调"正"的重要性。《原道救世歌》则更为具体地提出"正"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宣传拜上帝,勿拜邪神,反对六不正和其他不正行为。从贯穿文章的思想不难看出,洪秀全所论"正"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拜上帝,二是遵守儒家各种道德规范。《原道醒世训》的中心思想在于一个"量"字。文章开头就说"量大为大人","量小为小人";末尾又说"量宽异国皆同国,心好天人亦世人。"文章先从正面阐明泰山成其高、河海就其深、王者成其德,"皆量为之也",接着揭露"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根源在于"私心"、"量小"。对有无相恤、患难相救的唐虞三代之世表现出无限向往。并描绘了公平正直之世的理想社会蓝图。他认为只要大家"量宽","心好","各自相安",可天下太平。这里,洪秀全遵循的是"量小--私心--不正--世道乖漓、人心浇薄";"量宽--心好--行正--天下太平"这样一种逻辑思维过程,提出改变现实社会的方式是着力于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人们在崇拜上帝后,就会把天下看作一个大家庭,这样,就能自觉体恤和帮助兄弟姐妹,消弭私心和不正言行,量宽行正,从而达到太平社会。这些文章内容与以前的反清诗作大有区别,我们看不到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倾向。①但是,这三篇著作也流露出对封建统治的不满与抗议,闪烁着农民平均平等思想的火花。《原道救世歌》写道:"天父上帝人人共,??何得君王私自专!""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洪秀全指出,一切人都是上帝子女,他们应该是一家人,在上帝面前应当是平等的,并对君王垄断拜上帝的权利提出疑问,但他并没有把它上升到反对封建等级制的高度。相反,洪秀全承认现实社会的贵贱贫富区别是合理的,他说:"开辟真神惟上帝,无分贵贱拜宜虔","总之贫富天排定","富贵在天生死命"。

    认为这是"天排"命定的,而且为这种现实辩护。这显然与"等贵贱、均贫富"的农民平均平等思想颇有距离。在稍后写作的《原道醒世训》一文中,朴素平等平均思想有所阐发。但洪秀全达到平等平均太平社会的目标不是采取革命手段,而是要大家相亲相爱、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可见,平等平均还局限在劝善救世的阶段,并未逾出儒学大同思想范畴,也未上升到反清的理性高度。

    有论者认为,《原道救世歌》提出了建立公平正直之世的基本前提,《原道醒世训》提出了公平正直之世的基本内容,《原道觉世训》指出了实现公平正直之世的手段,三篇文章都围绕公平正直之世这个中心问题分三个方面阐发,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反清革命思想理论。我们承认,这三篇文章无疑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但它们不是同一时期的精神产物,因此不能表明洪秀全在1845-1846 年就存在一个比较完整的反清革命思想的理论体系。事实上,三篇《原道》恰恰表明洪秀全思想的进一步演进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前两篇在1845-1846 年作于广东花县,后一篇是洪秀全在广州看了圣经,第二次入桂以后作干广西,①在这两个时段内,洪秀全所处的政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