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民与土地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关键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四、农民与土地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关键 (第1/3页)

    中国由传统社会迈向近代并不是自身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基因发展成熟的结果,而是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后引起的反应和变异。由于外国侵略者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阻碍着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近代化道路遂被中外反动势力所扭曲。就社会发展而言,城乡发生剧烈分化。一方面,通商口岸逐渐演变成半殖民地性质的近代工商城市;另一方面,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农村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处在封建地主及其政权的统治下。一方面,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产业工人,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生活在中世纪。在同一个国度里,出现两种差别明显的社会模式:城市的近代工商业社会和农村的传统社会。而前者处在后者的汪洋大海之中。史实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封建势力控制着广大农村。官绅们竭力维护原来的农业社会结构,顽固抵制近代化的政经变革和建设,保持土地所有制和沉重的地租剥削,致使农民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地位,无力向近代农民转型。因此,旧中国的农民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自身的悲惨境遇。他们缺乏自觉的阶级意识,在政治上毫无权利,希望有一个清明的统治者关心他们,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过上温饱的生活。经济上,他们长期生活在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之中,为一家人的温饱从事简单再生产。绝大多数农民是文盲,生活在分散封闭的农村,因而思想闭塞,受封建伦理观念和旧社会习惯势力影响较深,思想意识与社会心理也基本停留在中世纪。农民的这些局限和弱点严重阻碍自身向近代转型,也使中国近代化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开展近代化建设时,必须着力解决农民问题,使他们摆脱贫困、愚昧、落后的中世纪状态。其前提则是消灭封建剥削和压迫,这正是农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农村民主革命的关键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代著名学者王亚南深入考察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认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基本障碍。他指出:"(旧中国)政治不易清明、人权毫无保障,动乱没有止境,产业难期发展,一句话,我们现代化途中的无穷无尽坎坷,归根结底,殆莫不有封建的土地制问题,横梗于其中。"①洪秀全缺乏近代社会变革意识,从贫苦农民的阶级愿望出发,设计了天国未来的理想社会。他把解决农民及土地问题作为变革现实社会的前提。洪秀全以斩邪留正、开创新朝为号召,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推翻清朝,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消除"此疆彼界",禁止"尔吞我并",建设平均饱暖的太平世界。这种宣传在前期起了"蓄万心如一心"的鼓舞作用。但它毕竟缺乏科学的前瞻性,只是外来宗教和儒学大同思想的生硬组合,无法实施和操作。随着洪秀全等人地位的转变,理想社会日渐淡忘,其宣传和凝聚功能也不断削弱与丧失。洪秀全面对封建化的天国社会,缺乏新的思想整合手段。遂致后期出现人心涣散,内斗频仍的乱象,他终究未能在政治上解决农民的联合问题。同时,洪秀全没有也不可能有近代民主意识,他认为,一个至公至正的社会要有一个绝对权威来保障,所以,他设计的仍是旧

    式君主**政权。天王高高在上,掌握一切大权,赐予广大臣民以恩泽和温饱。经济上,洪秀全试图使人民过上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不过其实现方法却是强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经济结构、平分土地、平均消费,使经济生活"通天下皆一式"。他企图使自然经济和平均主义永久化、固定化,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而且,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思想: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要绝对平均分配有限的物质财富,实际必然"平均"贫穷。不过,可贵的是,洪秀全提出了土地问题,其纲领以"田亩制度"标出,提出了反对私有制、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思想,以及按人口平分土地等具体措施。但该纲领却因其空想而无法实施,不得不实行"照旧交粮纳税",承认原有的土地关系。虽然,太平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