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上楼抽梯——刘琦上楼抽梯问计

    十三.上楼抽梯——刘琦上楼抽梯问计 (第2/3页)

    船被扣留,英商慌了。他们立即去长沙找英国领事商量对策。

    英国领事仗着有湖南省政府的支持,见了贺龙,就傲慢地问:“请问贺镇守使,我大英公民来华经商有何罪?”

    贺龙不急不慢地说:“正当经商,一点罪也没有。不仅无罪,我们还非常欢迎。”

    “那你为什么扣留我们的商船?”英领事拍着桌子大怒道。贺龙不动声色地说:“领事阁下,我怎敢扣留贵国商船,省政府安排我在此当镇守使,我只不过是例行公事。只要你将船上的货物列个清单,我们查对无误,就立即放行。”

    英国领事见贺龙态度温和,以为他软弱可欺,更不认为贺龙在用计,便叫英商列了一个货单,交给贺龙。当然,这个货单上没有列也不敢列有枪支弹药和鸦片。

    贺龙接过货单一看,故意追问:“是否全部列出?没有漏掉的吗?”

    英商和英国领事连忙点头。他们哪里考虑那么多,只认为贺龙“只不过是例行公事”,心想:“你赶快放船吧!”

    这时,贺龙传话,叫进一名年青的军官,将英国领事亲笔写下的货单交给他,说:“我叫你们检查那条被扣商船上所载货物,你们检查结果与货单相符吗?”

    年青军官看看货单,立即回答:“船上还有不少枪支和鸦片。”

    贺龙笑了。他一步一步走近英国领事说:“领事阁下,误会了。我们扣留的这条船上有枪支弹药,还有鸦片,你说你们那条船没有这些货物,看来我们扣留的是另外一条走私船,与贵国无关。请你们回长沙好了。”

    英国领事听贺龙这么一说,一下就呆住了。因为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贺龙会这么厉害。英国领事和省府官员一时不知所措,很久没有开言。

    过了一会儿,英国领事不得不装出一副笑脸对贺龙说:“那条船确是我国商船。他们带的鸦片是自己吸的。贺镇守使忠于职守,佩服,佩服!”

    贺龙毫无表情地说:“那么,请阁下在原来的货单上把枪支弹药和鸦片列上。”

    英国领事以为刚才的阿谀奉承起了作用,补上货单可能会放行,于是命令英商在原货单上又补写了“枪支弹药”和“鸦片”。英国领事、英商在货单上签了字,省府官员作为证人也签了字。

    贺龙拿着清单,突然把脸一沉,十分严肃地说:“尊敬的领事阁下,按照国际法规定,私运军火要严惩,走私毒品更应从严!贵国商人无视国际法,危害我国主权和尊严,理应受到严惩!”

    就在贺龙义正词严地说这段话的时候,几位军人将标有英国商标的几箱军火、鸦片抬进大厅。贺龙指着箱子,威严地说:

    “现在人证、物证俱在,我们将向全世界公布。领事阁下,你还有何话说?”

    英国领事像泄了气的皮球,无话可说;省府官员羞得低下了头,也不敢吭声。直到现在他们才明白,原来贺龙叫他们填写货单,补写枪支弹药和鸦片,在单上签字,都是为了取证;他们后悔自己不该上当中计,但为时已晚。

    上楼抽梯之例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

    1946年7月,蒋介石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向解放区进攻,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史例。1946年1月10日,**代表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代表之间共同商定了关于停止军事冲突的协定,即“停战协定”,它规定双方军队应在1月13日午夜在各自位置上停止军事行动。与此同时,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国民党、**、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了五项决议案。蒋介石国民党利用“停战协定”作为布置内战的幌子,在停战令下达的同时,即又命令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点,接着又不断地调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政协决议”的五项决议,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蒋介石一方面表示承认这些协议,企图利用这些协议进行和平欺骗,另一方面则积极准备发动内战。政治协商会议的这些协议,不久被蒋介石背信弃义,一一撕毁。与蒋介石的愿望相反,经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蒋介石国民党800万军队被歼灭,一个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得以诞生。蒋介石“过河拆桥”自己反倒掉到河里被淹半死。

    上楼抽梯之例说——洛克菲勒设饵钓大鱼

    德国人梅里特兄弟移居美国后,定居在密沙比。他们早起晚归,积攒了一些钱。后来于无意中发现密沙比原是一个丰富的铁矿区。兄弟两人严守秘密,并开始大量收购地产,成立了铁矿公司。

    洛克菲勒早就对该铁矿区垂涎三尺,但由于晚来一步,只能眼睁睁地盯着这块肥肉,等待时机。

    1873年,美国发生了一次经济危机,市面银根告紧,梅里特兄弟陷入了窘境。正在这时,来了一位救星,他即是本地牧师劳埃德先生。梅里特一家人一看是令人尊敬的牧师,忙恭恭敬敬地把他请进屋去,待作上宾,并聊起家常来。梅里特兄弟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谈到自己的困境,话语中充满了哀伤。

    劳埃德牧师一听这些,忙十分热情地说:“你们怎么早不告诉我?我可以助你们一臂之力啊。”

    梅里特兄弟听了大喜,忙问:“牧师有何高见?”

    牧师说:“我有一位大财主朋友,看在我的情面上,他可以借给你们一笔巨款。”

    梅里特兄弟说:“牧师你真是个大好人,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才好。”

    牧师问道:“你们需要多少钱?”

    梅里特说:“42万元。”

    于是牧师就写了封借42万元的介绍信。

    两兄弟问:“利息多少?”

    牧师说:“我怎么能要你们利息呢?这样吧,低利,比银行利率低2厘。”

    两兄弟以为在梦中,呆了。

    牧师让他们拿出笔墨,立了一个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为证。”

    梅里特兄弟念了字据,觉得一切无误,高兴地在字据上签了字。

    过了不到半年,有一天,劳埃德牧师又来到了梅里特家。

    一进门,他就严肃地说:“我的那位朋友是洛克菲勒,他早晨来了一个电报,要求马上索回借款42万元。”

    两兄弟早已把42万元花在矿产上,哪里能拿出这么多钱?两兄弟无可奈何地被逼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原告律师说:“那借据上写得非常清楚,借的是考尔贷款。”说着,他又引经据典:“什么叫考尔贷款?考尔贷款是贷款人随时可以索回的贷款,故其利息低于一般之贷款利息。根据美国法律,借款人或者立即还款,或者宣布破产,两者必居其一。”

    梅里特兄弟是德国移民,英语都说得不太流利,如何知道什么考尔贷款。当初签字据时,只知借钱要付利息,根本没想到字据上有陷阱,至此才恍然大悟,但已经太迟了。

    梅里特兄弟只好宣布破产,将矿产卖给洛克菲勒,作价52万元。

    上楼抽梯之例说——女记者迫使总统接受采访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六任总统。他有一习惯,黎明前一两个小时起床,长距离散步或骑马,或去波托马克河**游泳。

    安妮·罗亚尔是一名女记者。她一直想了解总统关于银行伺题的观点,但是屡被拒绝。

    一天,她尾随总统来到河边,决心迫使他回答问题。她先藏在树后,待他下水以后便坐在他的衣服上喊道:“游过来,总统。”亚当斯满脸通红,吃惊地问道:“你要干什么?”“我是一名女记者,”她回答道,“几个月来我一直想见到你,就国家银行的问题采访一下。我多次到白宫,他们不让我进,于是我观察你的行踪。今天早上悄悄尾随你从白宫来到这里。现在我正坐在你的衣服上。你不让我采访就别想得到它,是回答我的问题,还是在水里待一辈子,随便。”亚当斯本想骗走女记者,“让我上岸穿好衣服,我保证让你采访。请到树丛后面去,等我穿衣服。”“不,绝对不行”,罗亚尔急促地说,“你若上岸来抱衣服,我就要喊了,那边有三个打鱼的。”最后,亚当斯无可奈何地呆在水里回答了她的问题。

    上楼抽梯之例说——英国人蒙骗伊朗国王

    1941年8月24日,英国和苏联以伊朗亲德为名,联合出兵伊朗。9月17日,在英苏的压力下,礼萨·巴列维国王被迫逊位,其21岁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在英国和苏联的扶持下成为伊朗新国王。为便于控制新国王,英国和苏联要求老国王必须离开伊朗,流亡他国。老国王决定去南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伊朗当时委托律师阿里·伊扎迪负责办理礼萨·巴列维国王的流亡事宜。阿里·伊扎迪在国王从德黑兰到阿巴斯港后,因有其它事宜要办,就将伊朗老国王流亡的目的地告诉英国人,要求他们设法将其送至布宜诺斯艾利斯。英国人认为这是一个控制老国王的大好时机,立即满口答应了下来。英国人知道,阿根廷是个跟德国关系不错的国家。伊朗老国王到阿根廷后,其行为必定不受限制,从而会在远方遥控伊朗,这对英国和苏联来讲都十分不利。英国决定借答应护送老国王去流亡地之机把他死死控制在英国人之手,从而他无法保持同伊朗国内的联系。

    英国人告诉礼萨·巴列维国王,他们此刻正有一艘停泊在阿巴斯港的轮船,要取道澳大利亚,前往南美洲。老国王同他的家属及随行人员心情沉重地登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