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达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关于孟达 (第1/3页)

    大凡看《三国演义》的,大家一定对第六十回的这一段印象颇深。书云:“…张松回益州,先见友人法正。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也,贤士法真之子。松见正,备说曹操轻贤傲士,只可同忧,不可同乐。吾已将益州许刘皇叔矣。专欲与兄共议。法正曰:“吾料刘璋无能,已有心见刘皇叔久矣。此心相同,又何疑焉?”少顷,孟达至。达字子庆,与法正同乡。达入,见正与松密语。达曰:“吾已知二公之意。将欲献益州耶?”松曰:“是欲如此。兄试猜之,合献与谁?”达曰:“非刘玄德不可。”三人抚掌大笑。…”——一出卖国的密谋就在‘益州三友’间开始了。且不说此番描写是否符合史实,单就孟达而言,他在这出戏里表现出不俗的判断和决断力。可是历史上孟达却注定要终生陷于抉择中而不能自拔,最后他只能在错误的决断中迎接死亡。

    1、出仕

    孟达扶风郿人,建安初,与同郡法正一起依附刘璋,从有限的资料看他和法正一样,在刘璋手下十多年没混出什么名堂来。对刘璋这类守户之犬而言,墨守成规是当然的,从低层发现和提拔人才是比较困难的,外来之人更是不容易得到重用的。当刘璋令他作为法正的副手共迎刘备时,孟达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投靠刘备。《三国志》蜀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刘备平定益州后,按功封赏,孟达被封为宜都太守,孟达的抉择有了不斐的回报。前宜都太守可是张飞啊,控制的是荆益之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刘备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说明刘备对孟达的能力还是看好的。将孟达安排在北攻两川的咽喉之地进行战备工作,为将来的取汉中打下伏笔,不能不说刘备对孟达是十分倚重的。孟达与法正自建安初依附刘璋,碌碌无为十多年,几将老死他乡。而自建安十六年归附刘备,建安十九年就封为宜都太守,大有青云直上之势,刘备对孟达实在是有再造之恩!当然孟达对刘备也有满意的回报:见《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孟达独自拿下房陵,又和刘封一道拿下上庸、西城,打开了通向宛洛的又一通道。

    然而刘备命刘封统领孟达,却为后来一系列变故埋下了伏笔。我个人认为“先主阴恐达难独任”并不是派刘封统领孟达的真正原因,由于上庸三城属边陲要地,必须要有最亲信的人来把守。刘备一生阅人无数,知人方面独步三国,刘备对于孟达的能力是认可的,但对他的为人并没有多少把握。这才是“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的主要原因。

    2、叛国

    促使孟达叛逃的原因表面上有二条:一是没有派兵救援关羽;二是与刘封不和。见《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由于上庸三城的主将是刘封,没有派兵救援关羽的主要责任应该是由刘封承担的,孟达担心由此获罪并不是导致其叛逃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刘备对孟达的叛逃还是很惋惜的。这才有“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b]。”语(见《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将刘封侵凌孟达,导致其叛逃之罪过放在了他不救关羽之罪的前面;而后来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也主要提了此事:“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所以刘封寻夺孟达之鼓吹,对孟达而言是奇耻大辱,孟达由此而走也是被刘备、诸葛亮及当时的士大夫们所理解的。但我认为刘封的所为只能成为孟达叛逃的合理借口,而其叛逃的真正原因是对刘备不以其独当一面反而要受制于人(刘封)的不满。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刘备安排两个不和的将领守上庸三城是用人上的失误。而实际上这恰是刘备的苦心所在,历代君主对守边疆要地的将领安排是非常讲究的:一是要亲信;二是要有能力,守得住;三是不能让守边将领坐大的到难以控制。所以常常安排两个关系不和的将领相互制约;曹操安排张辽、李典守合肥也是如此。

    从孟达辞刘备的表中也可以看出几许端缈来。魏略载达辞先主表曰:“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