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达

    关于孟达 (第2/3页)

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趣。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於君乎!今王朝以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於五湖;咎犯谢罪,逡巡於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则?欲絜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於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於亲,子胥至忠见诛於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於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间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於君子,原君王勉之也。”

    孟达在表中接连以范蠡、子胥、蒙恬、乐毅作喻,虽不明言,其心自许矣!刘备读表,怒其有讥讽之意,既为此也(表中暗喻刘备不识俊杰乎?)。直到此,孟达的言行也还无可厚非,但投魏后,其角色转换之快,不能不让人鄙其人品。刚投了新主子,就转过脸来打旧主了,这比黄权投魏的表现差的太远了。自己投降了不说,还要劝刘封“北面事君,以正纲纪”。实在是薄情寡义之极了。

    3、反复

    孟达投魏后,一定会对自己的‘英明决策’暗自得意。因为他又一次得到了新主子的看重,魏文帝拜其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同时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命达领新城太守。当然在任命之前,孟达还必须要通过了考察关和面试关[注1]。考察的结果是:魏主派的考察官对孟达有极高的评价!称其乃“将帅之才也”,或“卿相之器也”——我怀疑此间是否存在收贿受贿之嫌!因书中不载,故戏言之。魏文帝听了‘收贿官员’的汇报后,心中大喜。主动写信给孟达,将孟达投魏比喻为‘虞卿入赵’和‘陈平就汉’[注2]并命其面君。面试的表现用魏略的记载描述的话,就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这可没有取巧之处,靠的是其真实本领。

    魏主对孟达的倚重,也引起了魏众臣的不满,其中就包括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注3]。但因为有魏文帝的偏爱和桓阶、夏侯尚两位朝中朋友的照顾,虽然与之共事的申仪和孟达有隙,但因魏文帝的偏爱,也没敢采取对孟达不利的举动。孟达随以平安无事的过了五六年。(似乎这五六年孟达没有再交别的朋友,看来处理同事间的关系始终是孟达的弱项。孟达之败也是败在此处!)当魏文帝死后(此时桓阶、夏侯尚以先后亡故),孟达又感觉到危机来了,这危机感首先来自新主对他的态度,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魏明帝对孟达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当然身在边疆,朝中没有知交之人通透消息,更加剧了孟达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注4]这时通过李恢,诸葛亮知道孟达对刘备、诸葛亮保全其妻子是很感念的,对诸葛亮本人也是信任的[注5]。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诸葛亮利用书信和孟达取得了联系(建兴三年226年),于是孟达又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了。但他并没有马上叛魏投蜀,因为他知道他所镇守的新城郡对魏、蜀、吴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才是他首要考虑的,因此孟达如意算盘是在关键的时刻,他能发挥关键的作用;获取最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等待和观望着,只到申仪告发,并引起魏主和司马懿的关注时,才匆匆举事。但这次,事态已不可能按孟达设计好的方向发展了,操魏方,司马懿已将孟达掌握在手心之中,而蜀诸葛亮也因为孟达迟迟没有叛魏投蜀的具体表示,由此认为孟达没有诚意投蜀,也没有派兵援救[注5]。最终,孟达在众叛亲离中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幕。我想,孟达临死前一定会想起他初领新城太守时面对险峻的边塞发出的感慨:“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失之乎!”。历史似乎给他开了个大玩笑!他有雄心壮志,也据有千里金城,但最终也失败了!

    结论:孟达是位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又十分自负的人,志向远大。政治洞察力敏锐,分析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也较强。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恃才傲物,即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士的关系,更不要说扶植自己的死党了。而正是这一致命的弱点导致了孟达最终的失败。另外孟达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也导致了他人格方面的不足,在这方面孟达有些象吕布,不同的是吕布为了女人,而孟达只是为自己!

    附、孟达之死

    对于孟达的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