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千古议亚圣(2)

    第十七章 千古议亚圣(2) (第2/3页)

受某一种宗教启发。如果学儒家的话,只要我真诚,由内而发感到一种生命力量,就懂得走上人生的正道。

    有时候许多朋友,尤其是年轻人,因为很真诚,结果交朋友做事,吃亏上当了,内心就有了变化,说,我这一生都不要再真诚了,好人会受委屈,受骗上当。但是这些是一时的,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善,不能因此就不再真诚了,那样受损失的是自己,人性不能得到伸展,最后变成了孟子所说的“非人也”。

    孟子的人性论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而且还对前面的哲学提出一个补救。历史哲学和天命哲学讲治世和乱世,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也不能选择生长环境,但孟子的人性哲学告诉你,生逢乱世固然是受苦受难,也给你一种检验的机会;在治世里可能一生都很开心,但也可能因为愉快而没有修炼心性,没有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格者。

    西方人有时把儒家称为宗教,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儒家不是宗教,因为没有宗教特有的外在化的条件,但是它有宗教情操。学了儒家之后,你会进德修业,努力上进,一辈子都有奋斗向上的动力,有永无止境的目标,这叫做宗教情操。儒家有宗教情操,说明其思想符合人性,也符合所有宗教所向往的最高理想。

    —淑世儒家—

    到底什么叫做儒家?儒家有孔子,有孟子,后面还有荀子,为什么孟子和荀子差别那么大?

    一个儒家的学者,必须在表面主张三点,第一尊重传统,第二重视教育,第三关怀社会。传统代表过去,儒家一定是承先启后,它不会突然产生一种思想革命,让你从头开始,它尊重传统说明对过去的尊重。第二重视教育,针对年轻的一代,针对未来。第三关怀社会,代表现在。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只要主张这三点的都算儒家,有一种淑世的精神,要改善这个世界。道家会主张这三点吗?道家不会,他们有另外一套思想,难说谁好谁坏,只是角度不同、设想不同。

    儒家还有更重要的三点内在主张。

    第一,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肯定每一个平凡人从小孩子慢慢长大,都可以成为君子,再成为贤者成为圣人,每个人都有这种潜能。

    第二,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很多人说我没有必要成为君子,因为君子很累,圣人更累,为何要那么累呢?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