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孟子高风常在(4)

    第十八章 孟子高风常在(4) (第2/3页)

    他有个学生叫公都子,收集各种有关人性的信息来请教孟子。他讲,有人说性没有善恶,老师说性善,难道别人说的都错吗?孟子就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后两句话很清楚,善与不善前都加“为”字,说明善与不善都是做出来,没做任何事就无所谓善恶,只有修养不修养的问题,要把善放在行为上。我行善,就合乎内心的要求,心里坦然自在,“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对人的肯定是非常充分的。心之四端可以存养充扩,每一个人都能“养其大者为大人”。他知道一个时代要改善,国家领导是一个关键角色,但他又说“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认为即使没有周文王这样的领袖,真正的豪杰照样可以振作起来。因为每个人内在都有自己的力量,都有自己的老师。

    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只有颜渊这个学生,他的心长期不违背仁的原则,别的学生有人一两天,有人一两个月,把握住的仁就又放弃了。这也说明人的心和仁可以分开。孔子还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前有个字,叫做欲,说明人的心本身不是仁,但可以要这个仁。

    可见从孔子到孟子,都认为主动选择在于自己。孟子还强调,我们的心很容易陷溺,为很多物质**所陷溺,需要把这颗心找回来。最好在早上刚刚起床时,有新的机会重新开始。儒家对人性充满非常大的希望,对每一个人都抱着期望。

    孟子只有一种人不教,就是自暴自弃者。一个人自暴自弃,就实在没有办法了,再怎么教,他内在的力量无法激发出来。孔子也有一种人不教,叫做乡愿,他说经过我门前不进来向我请教,而我不觉得遗憾的,只有乡愿吧。“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伤害道德的人啊。这是一种看起来不错、其实不真诚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没有原则,一般称作好好先生。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