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开祖庙祭弟除逆子 继宗祀抚民称仁君

    第十七回 开祖庙祭弟除逆子 继宗祀抚民称仁君 (第2/3页)

然走了出来,但心里是老大的不愿。他见军师和赵云等人都无法劝住刘备,料想刘备也决不会听从自己的话。为了表示紧跟孔明,魏延不得不走出来。一面跪下去,一面心里想,昨日我在军师府也曾受过刘封的几个响头,不替他说几句也过意不去,哪怕不听,叩还几个头,也算尽到了我的意。

    刘备一看就知道魏延又是来做说客的,不等他开口,便大声喝住了他:“文长,不必开口,退下了!”

    到嘴边的话全部被吓了回去,魏延心安理得地跪在马超之侧。刘备虽然没有听从他们的话,但一看到地上跪着的这四位讨情的人,都是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臣。心想,若无孔明,我们弟兄三人早已四散而去,哪里会有今天的三分天下。想那子龙,长坂坡三冲敌营,百万曹军之中救出阿斗,浔阳江上二番夺子。到了我的身边,哪一仗没有他的功劳?再说马超,取东川大战曹彰,威风英武,功勋卓著,忠心汉室。魏延为了救我刘备,妻儿老小尽被小奸蔡瑁杀尽,从长沙到现在,的确是劳苦功高。他们都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大汉江山,还不是为了助我复兴刘家天下?……想到这儿,刘备又觉得有些不忍起来,愤怒的眼神也渐渐黯淡起来,按着剑柄的手收了回去。

    孔明看到了刘备神态的变化,正打算再次进谏。忽儿大殿口传来一声喝:“奉了大王命,五溪调番兵。廖化来也!”

    廖化一回到成都,先到汉中王府交差,听说今日汉中王开祖庙,杀刘封,不在府中,便径直赶到这儿。刚跨进庙殿,只见地上跪着四五个人,两旁座位上都空着,心里已经明白了几分:刘封啊刘封,你不可一世,也有今天的下场!但看到孔明等人都跪着不动,暗叫不妙。廖化为着上庸讨救兵的事,恨透了刘封,恨不能上前一剑将他挥成两段。他担心主上被孔明等人求情软下心来,便心生一计,直奔云长灵前,号陶大哭:“主人啊,小将未曾讨得上庸救兵,耽误了时间,连累主人遭灾,此皆廖化之罪也!”

    孔明听到廖化哭告的声音,马上意识到,此人一来,刘封性命难保。本来还有转机,忽儿化成泡影。果然如此,平静下来的刘备,又被廖化的哭诉声提起了满腔的怒火,泪水夺眶而出。大殿上又是一阵哭泣哀伤之声。

    悲恸间,外面又来两个人。

    “欲保刘封命,”

    “难似上天庭!”

    “黄忠来也!”

    “严颜在此!”

    严、黄二老一搭一档。自那天汉中王银殿议事之后,刘备就重用他们。前几天,命他们盘查军中粮饷,以待兴兵。昨口孔明命人暗地到黄忠府上送去一封信,要他与严颜来日到祖庙在刘备面前,为刘封说几句好话,保全刘封的一条性命。孔明知道,目前这二位的面子比谁都大,或许会在他俩口中保刘封不死。因此,黄忠和严颜办完事情,一起来到祖庙。一上殿,看到这般景象,已知事情难以挽回。上前拱手道:“老臣见千岁!”

    刘备见他们到,心里一轻松,因为这二人最支持他伐吴,便悦色道:“二位老将军,到此何事?”

    二人道:“老巨启寨千岁:我等愿一拚老命,与君侯报仇,只是有一个小小的请求,万祈千岁宽恕了公子刘封。”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感情问题,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刚才魏延没有开口,刘备就发怒了。现在黄忠、严颇提出这样的请求,非但没有发火,而且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觉得这个请求还是合情合理的。暗想,二位老将军须髯雪白,为了汉室大业赴汤蹈火,不辞辛劳,都是八、九十岁的人了,还是这样奋勇参战,助我伐吴,真是赤胆忠心,倘然这一点请求不能答应,太拂他们的意了。便道:“二老所求,孤当……”

    刘备刚要说“孤当慎思”,这样刘封的性命就可以保住了。不料话到喉间,殿外一人哭奔而来:“不报杀父仇,好比马与牛。关兴来也!”

    关兴在丧帐代汉中王守灵,得知今天汉中王开祖庙,杀刘封,以正家法。丧帐内安置妥帖,飞马进城,直闯正殿。一步一声啼,一步一掬泪,要严罚罪犯。但是上殿一看,一-边跪满了人,军师在第一个,另一边跪着一个神思恍惚的年轻大将,关兴料着他就是公子刘封。心想,就是他不肯发兵救父亲,大王还为什么不下令斩?要是被军师等人劝住,父亲岂不死得太冤枉了!就急步跑到关羽的灵前抱头痛哭:“父亲,三十余年分离,襄江只见得一面,便勿匆告别。早知父亲兵困麦城,孩儿岂肯离去,不如与父亲同死一处,共守一家,以尽大义。如今仇人在此,却是逍遥法外,父亲死得好冤哪!”

    关兴一哭,旁边的廖化也叫出了悲声:“主人身亡,皆是小将之故。廖化何颜于世耶!”

    一个哭父亲,一个叫主人,一唱一和,搅得满殿都是悲泣之声。跪在一旁的刘封早已被一阵哭声一阵叫声弄得六神无主,心想,廖化和关兴不是在哭君侯,而是在勾我的魂啊!我刘封一失足到这般地步,真是悔之莫及。想那关君侯之死,并非我刘封一人之过,父亲缘何这等苛求于我。为人到此,还有什么兴味。我不求苟全,但愿速死,以静我心。因而也为自己的不幸暗自流下泪来。

    刘备一见关兴伤心到这般田地,隐隐觉得他的心在流血,也好像看到关羽在冥冥之中怒视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心在碎。心想,不论什么人来劝,今日不杀刘封,我对不起死去的关羽,对不起活着的子侄之辈和众多大将。便咬紧牙关,毅然提起龙泉宝剑,指着地上的刘封怒斥道:“汝这逆子,破我桃园弟兄之义,毁云长北伐之功,使万岁身陷牢笼之中,皆辱子之故。吾今不正法,怎对得起当今圣上,有何面目见二弟于九泉之下!”

    孔明等人见状不妙,连连叩头,一齐到了刘封身边。黄忠,严颜也跪下恳求起来,大殿上不论官职大小,全都跪倒在刘备的面前。“请大王息怒!大王宽恩!”

    刘备看到面前黑压压一片人头,唯恐挥剑伤了别人,一时难以下手。忽有探子来报:“察千岁:曹操已死,曹丕篡汉,弑天子于山阳道上,已登位改元。”

    刘备听说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于洛阳盖造宫殿,且传言汉帝已遇害,痛哭终日。心想:自建安四年春受献帝衣带血诏,二十多年来未灭操贼,圣上反致狱杀,开汉至今四百年的汉室亡于一旦。我枉空是汉室皇叔,数十年来未能保全圣上一命,怎么面对列代先祖帝王!六十一岁的刘备,近日来多方刺激,听得这个消息,顿然昏绝于地。

    孔明见刘备昏厥,戴上纶巾,赶紧站起来与众文武一起呼救主公。“千岁醒来!大王醒来!”

    大家只顾呼唤刘备,却将刘封撇在一旁,没人问讯。刘封听到献帝遭害,曹王篡汉,心里又是一急。暗想,要是二叔不死,曹王岂敢这样胆大妄为?刘封觉得自己不救关羽,实在对不起亡灵,良心上受到了很大的谴责。又见刘备昏了过去,唯恐他醒过来又要把曹王篡汉的罪责归咎于自己不救关羽之故,万般感叹,刘封实在受不了良心的煎熬,横下了一条心。乘大家都忙于呼唤刘备,不暇顾及自己的时候,伸手拾起父亲掉在地上的那柄青锋,狠一狠心,饮剑而亡。

    等到大家救醒了刘备,放下心来看刘封时,只见公子已倒在血泊之中。孔明心里急道:我们求了半天,就是为了说服主公,结果还是被你自刎了。这样一来并不能表明你的忠心,我们也就无法再阻止主公东进了。

    刘备苏醒过后,看到刘封已死,便想,这样也好,免得我要下手,众臣这般相劝。可静心想到刘封毁书斩使之事,心中颇悔。遂传旨,将献帝的圣位列入祖庙。到此为止,东西两汉恰恰是西汉十二帝,东汉十二帝。天子驾崩,原当天下缟素,这里本来都挂着孝,并不须过分张罗,不过按惯例多祭几次,再烧几住香而已。然后关照手下料理刘封的后事,吩咐完毕,起銮驾回府。留下来的事情都由孔明处理,用上等棺枋为刘封盛殓,葬在城外青城山下。

    事隔三天,汉中王临殿。自汉帝死后,刘备更加哀痛,神色也憔悴得多了。今日临殿,又提起伐吴之事。即与文武商议道:“曹操已死,曹王继位,威逼天子,更甚于操。东吴孙权,拱手称臣。孤欲先伐东吴,以报云长之仇,次伐中原,以除乱贼!”

    这三日中,孔明与诸文武商议,言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欲尊汉中王为帝。今见刘备这么说,便引大小官僚上表,请汉中王即皇帝位。

    刘备览表,大惊道:“卿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

    孔明奏道:“非也。曹丕篡汉自立,王上乃汉室苗裔,理应继统,以延汉祀。”

    汉中王勃然变色道:“孤岂效逆贼所为!”

    孔明又奏道:“今汉天子已被曹王所狱,王上不即帝位,兴师讨逆,不得为忠义也。今天下无不欲王上为君,为献帝雪恨。若不从臣等所议,是失民望矣。”

    刘备道:“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且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

    孔明苦劝数次,刘备坚执不从。心想,自关云长一死,我的话就象耳旁风一样,你一点也没有听从过。孔明一口气叹在肚子里,便坐了一下去。

    忽有一人站起,声若宏钟。“老臣启奏千岁:圣上被害,大王理当继位。若不称帝,反被国贼篡窃,名不正,言不顺,讨伐东吴,师出无名。望大王早日身登大宝,则万民所幸,亦老臣之愿。”

    孔明在旁想,老黄忠虽然主张伐吴,但在这一点上和我想到了一起。主公要他伐吴,不知怎样来回拒黄忠的这片诚意。刘备近来将大报仇的重任寄托在黄忠等人身上,过往多于平时,感情也比别人深一层。哪怕同样一句话,就容易接受得多。只见刘备和颜悦色道:“老将军,兵进东吴,报云长之仇,乃是当务之急。若云称帝一事,备岂敢自专。老将军请坐。”

    黄忠哪里就肯坐下了说道。“天下无主,曹丕专横,若君侯九泉有知,亦难瞑目矣。”

    刘备正要开口回绝,一旁又走出个人来,人不到,声先来,大喊道:“主公,老将军言之有理,下官可以作证。”

    刘备侧首一看,原是大夫马良。见他一个斯斯文文的人,也在跌跌撞撞抢上来说话。不知他说什么有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