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第五

    公冶长篇第五 (第2/3页)

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原文】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文】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1)。”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

    (1)申枨:枨,音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一心向道。

    【原文】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

    (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评析】

    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原文】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

    5·16 子谓子产(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1)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评析】

    本章孔子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原文】

    5·17 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

    【注释】

    (1)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平”是他的谥号。

    (2)久而敬之:“之”在这里指代晏平仲。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评析】

    孔子在这里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这里一方面是对晏婴的称赞,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

    【原文】

    5·18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节藻棁(3),何如其知也!”

    【注释】

    (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

    (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

    (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评析】

    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对礼则并不在意。他不顾周礼的规定,竟然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孔子指责他“不仁”、“不智”。

    【原文】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

    (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