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文气九转

    第七十五章 文气九转 (第3/3页)

小县人口也过几十万,大则百万之众。

    科举是普通人出人头地,逃脱桎梏最简单的方法,自然趋之若鹜,天下九州,男子十人之中至少三人为儒门弟子,女子五之有一。

    以小县算,一届县试至少也有上千人报名,科举没有年龄的限制,因此人数更加多。

    到了府试,也在参与府试的童生之中录取一百零八人,乡试录三百众人,大唐会试地点一般都在诸州首府,只有到了最终的殿试才会前往神都长安,殿试纳入九州士子择取优秀者七十二。

    成为一届科举的七十二进士,喻之儒门至圣孔子坐下七十二贤。

    也就是说,即便是县试,被淘汰的也会占据九成,由此可见科举的难度,被称之为登天之行,也不意外。

    能够通过县试,便能称为人才,至少在儒道一途是这般。

    至于被科举淘汰的儒生,也不是没有出头的机会,凭靠本身而凝炼文气,还是能够突破境界,并且相较于其他体系,要容易许多,所需要的资源也少很多,至少不用厮杀。

    纵观九州,自上古儒道一途诞生开始,便有诸多在野的大儒,都是凭靠这种修行方式,更是有几位圣贤也都是走的这一途径。

    李白拥有后世上千年的知识,华夏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不说浩如烟海,但也绝对不少,若是没有桎梏,恐怕足够将他堆积成为儒门圣人。

    但还是那句话,量变并不能引起质变,到达一种地步之后,若是没有凝聚到一种地步,便不可能突破境界。

    而科举在儒道前几个境界,却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无论是师傅吕洞宾对他期望,还是对于他自己,科举他都非去不可,并且要全力以赴。

    更何况拥有后世的记忆,相当于拥有了轻易打开科举大门的钥匙,李白如何能够不走这条道路。

    因为拥有科举这一道路,李白之前对于锤炼文气并不是太过热衷,心力一直都在练气一途。

    不过,今日他才想到自己葫芦空间之中,还有有一份《文气九转凝炼》,这可是儒道一途的无上法门,他怎能将其搁置在角落之中,修行这法门锤炼文气以后,突破儒道境界,对于他来说,应该要简单很多。

    这份东西,在圣人小世界之中和那一男一女修士交换,并没有耗费太多东西,但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这东西的价值。

    《文气九转凝炼》之法,只是儒道一门辅助法门,其中的所记载的东西并不多,李白早就将之深深的印刻在脑海之中。

    这样才更加的安全,以精神构造一柄锤子,而后锤炼文宫之中的文气,直至最终完成九转。

    一个境界最多只能完成九转而已,当然也可能在完成三四转之后,便能够突破原本的境界。

    这法门很是简单,关键再续如何用神识之力构造一柄能够接触文气的锤子,相当于一张来自远古的配方,看到之后觉得简单,但就是没人能够想到,即便是想到,也不清楚其中的细节,也很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