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二十七 经籍考五十四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卷二百二十七 经籍考五十四 (第1/3页)

    ○子(释氏)

    ※《华严经》八十一卷

    陈氏曰:唐于阗宝叉难陀译。

    ※《华严合论》一百二十卷

    晁氏曰:按《纂灵记》云:《华严》大经,龙宫有三本。佛灭度後六百年,有龙树菩萨入龙宫,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流传天竺。晋有沙门支法领得下本,分三万六千偈,至此上,义熙十四年,译成六十卷。唐证圣元年,于阗沙门喜学再译旧文,兼补诸阙,通旧总四万五千颂,成八十卷,三十九品。《合论》者,唐李通元所撰。通元,太原人,宗室子也。当武后时,隐居不仕。旧学佛者皆曰,佛说此经时,居七处九会,独通元以为十处十会云。

    《朱子语录》曰:佛书中说六根、六尘、六识、四大、十二缘生之类,皆极精巧,故前辈学佛者,必谓此孔子所不及。今学者且须截断,必欲穷究其说,恐不能得身巳出来。他底四大,即吾儒所谓魂魄聚散。十二缘生,在《华严合论》第十三函卷,佛说本言尽去世间万事。其後黠者出,却言"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万事门中,不舍一法。"

    ※《华严合论法相撮要》一卷

    陈氏曰:青谷真际禅师以唐李长者通元《合论》,撮其要义,手藁为图。

    ※《华严经清凉疏》一百五十卷

    晁氏曰:唐僧澄观撰。澄观居清凉山,号清凉国师,即韩愈赠之诗者。文元公有言曰:"明法身之体者,莫辩於《楞严》;明法身之用者,莫辩於《华严》。"学佛者以为不刊之论。

    ※《华严决疑论》四卷

    晁氏曰:李通元撰。通元既为《华严合论》,又著此书。皇朝张商英使河东,得之寿阳县东浮屠废书中。

    ※《华严经略》一卷

    晁氏曰:唐僧澄观撰。澄观既疏《华严》,又撮其大意为此,凡四十二章。

    ※《法界观》一卷

    晁氏曰:唐僧杜顺撰。《华严》最後品法名曰"法界",叙善财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经文广博,罕能通其说。杜顺乃著是书,宗密注之,裴休为之序。

    ※《华严起信文》一卷

    晁氏曰:唐僧善孜撰。孜,潭州太平寺僧也。每品一章,撮其大指,凡三十九章。

    ※《华严经百门义海》两卷

    晁氏曰:唐僧法藏撰。藏,长安崇福寺僧也。分十章。

    ※《华严奥旨》一卷

    晁氏曰:唐僧法藏撰。又曰《妄尽还源观》。凡六门。

    ※《华严吞海集》一卷

    晁氏曰:皇朝僧道通述。《华严经》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五万四千偈,其文浩博。澄观为之疏,尤难观览。道通约之成万三千言,以便初学。

    ※《法界披雲集》一卷

    晁氏曰:皇朝僧道通述。杜顺纂《华严经》义,撰《法界观》,道通又分十元门。

    ※《法界摭要记》四卷

    晁氏曰:皇朝僧遵式述。其序云:"元丰初,览清凉《元镜》,圭峰注,取其合者录之。"

    ※《法华言句》二十卷

    晁氏曰:唐僧智顗撰。智顗居天台山,号天台教。五代兵乱,其书亡。钱俶闻高丽有本,厚赂因贾人求得之,至今盛行於江、浙。

    ※《六祖坛经》三卷

    晁氏曰:唐僧惠眇撰,记僧卢慧能学佛本末。慧能号六祖。凡十六门。周希後有序。

    陈氏曰:僧法海集。

    ※《水忏》三卷

    雲龛李氏序略曰:昔梁武帝为其妻郗氏堕龙类中,志公教之制忏文十卷。其言深博恳至,礼诵者多获冥报。後人因之更制此忏,文约而事备,使诵之者不劳而获善利,亦方便之一也。或曰:"二忏文多寡有异,而获报岂亦然乎?"予曰:"心法无边,文字有限,报亦有限。今以无尽心为无尽施,岂以文字为量哉。《华严》上部偈如微尘,而流传此方止八十卷;《楞伽》大部十万偈,而达磨传以为心要者才四卷;《般若》六百卷,而《心经》总其要止二百五十八字,岂可以多寡量之乎?若能破一微尘,出大经卷,则一大藏教尽自此中流出,施者受者,物我兼忘,罪福空华,两无处所,子又如何?"问者茫然。余曰:"若以空无相无作,而不起大悲心度众生者,是寂灭行,非菩萨行。若起悲心,见有一众生得度而度者,是有漏行,非菩萨行。应以无所度而度,是为真度,无所施而施,是为真施。如是而施,福不唐捐,行矣仁者,布施勿疑。"问者懽喜,踊跃而去。

    ※《肇论》四卷

    晁氏曰:姚泰僧洪肇撰。师罗什,规模庄周之言,以著此书。《物不迁》、《不真空》、《涅槃无知》、《般若无名》四论。《传灯录》云,肇後为姚兴所杀。

    ※《观心论》一卷

    晁氏曰:魏菩提达磨撰。

    ※《百法论》一卷

    晁氏曰:唐僧元奘译。西域僧天亲所造。所谓一切法者,其略有语: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故曰"百法"。

    ※《起信论》一卷

    晁氏曰:唐僧宗密注,僧真谛译。天竺第十二祖马鸣大士所造也。虽云名相,盖明心宗,指义元微,文辞明緻,故盛行於世。若《肇论》、《百法》、《唯识》及此义者,皆专门名家,故《藏》中所收亦录於此。

    ※《辩正论》八卷

    晁氏曰:唐释法琳撰。颍川陈良序云:"法琳,姓陈,关中人。著此书,穷释、老之教源,极品藻之名理。"宣和中,以其老子语,焚毁其第二、第四、第五、第八凡五卷,序文亦有翦弃者。

    ※《破邪论》二卷《甄正论》三卷

    晁氏曰:唐释法琳撰。巳上三书,皆经宣和焚毁,《藏》中多阙,故录之。

    按:《破邪》、《甄正》二论,昭德《读书记》以为宣和焚毁,《藏》中多阙。然愚尝於村寺经藏中见其全文。《破邪论》专诋傅奕而并非毁孔、孟,所谓詖淫邪遁之辞,无足观者。《甄正论》讥议道家,如《度人经》"璇玑停轮"处,以为璇玑无停轮之理,使停轮至七日七夜,则宇宙颠错,而生人之类灭矣。"无极昙誓天"及"龙变梵度天"处,以为"昙"与"梵"二字出自佛书,佛法未入中国之前,经传中并无此二字,岂有天地名号而剽窃佛书字义乎?又如河上公《道德经章句》序言,汉文帝驾诣河上公问道,而河上公一跃腾雲,帝知是神人,下辇稽首,从受章句二卷,以为《汉》、《史》帝纪,车驾每出必书,何独不书驾诣河上公问道之事?且孝文好黄、老言,立渭阳五帝庙,则因新垣平,平一方士,其说至卑陋,帝尊宠之,而史亦备述之,河上公之事奇伟如此,何独见遗於班、马乎?乃羽人道士辈自创此说(大意如此,不能悉记其词语)。此论颇当,意必借笔於文学之士,沙门辈恐不能道也。

    ※《原人论》一卷

    晁氏曰:唐僧宗密撰。《斥执迷》、《褊浅》、《直显真源》、《余通本末》,凡四篇。

    ※《辅教编》五卷

    晁氏曰:皇朝僧契嵩撰。藤州人。皇祐间,以世儒多诋释氏之道,因著此书,广引经籍,以证三家一致,辅相其教云。

    ※《元圣遽庐》二卷

    晁氏曰:唐李繁撰。繁学於江西僧道一,敬宗时,常与丁公著、陆亘入殿中抗佛、老,讲论唐、虞。愈称其家多书,一览终身不忘。大和中,舒元舆诬其滥杀不辜,系狱。知且死,著书十六篇,以明禅理。自谓临死生而不惧,贤於颜回在陋巷不改其乐。呜乎,可谓贤矣!而史载其平生行事甚醜,独何欤?

    ※《宗镜录》一百卷

    晁氏曰:皇朝僧延寿撰。延寿姓王氏,馀杭人,法眼嫡孙也。建隆初,钱忠懿命居灵隐,以释教东流,中夏学者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立重阁,馆三宗知法僧,更相诘难,至詖险处,以心宗旨要折衷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华、梵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成此书。学佛者传诵焉。天台者,僧知顗也,解《法华经》;贤首者,僧法藏也,述《华严经》;慈恩者,僧元奘也,译《般若经》。

    ※《释氏要览》三卷

    晁氏曰:皇朝僧道成集。杂录释典,旁求书传,分门编次,成二十类。天禧三年书成。

    ※《弘明集》十四卷

    晁氏曰:梁释僧祐纂。僧祐居锺山定林寺,号右律师。采前代胜士书记文述有益於释教者。

    ※《广弘明集》三十卷

    晁氏曰:唐僧释道宣撰。道宣麟德初居西明寺。以中原自周、魏以来,重老轻佛,因采辑自古文章,下逮齐、隋,发明其道者,以广僧祐之书,分《归正》、《辩惑》、《佛德》、《法义》、《僧行》、《慈恻》、《诚功》、《启福》、《灭罪》、《统归》等十门。

    ※《林间录》四卷

    晁氏曰:皇朝僧德洪撰。记高僧嘉言善行,谢逸为之序。然多寓言,如谓杜祁公、张安道皆致仕居睢阳之类,疏阔殊可笑。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

    晁氏曰:皇朝道原编。其书披奕世祖图,采诸方语录,由七佛以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献於庙,诏杨亿、李维、王曙同加裁定。亿等润色其文,考正差谬,遂盛行於世,为禅学之源。夫禅学自达磨入中原,世传一人,凡五传至慧能,通谓之祖。慧能传行思、怀让,行思之後有良价,号洞下宗;又有文偃,号雲门宗;又有文益,号法眼宗;怀让之後有灵祐、慧寂,号沩仰宗;又有义元,号临济宗。五宗学徒遍於海内,迄数百年。临济、雲门、洞下日愈益盛。尝考其世,皆出唐末五代兵戈极乱之际。意者乱世聪明贤豪之士,无所施其能,故愤世嫉邪,长往不返,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