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北直四

    卷十三 北直四 (第3/3页)

曰:故县治此,隋改筑县城,移今治。《寰宇记》:县东二十里有安平城,汉安平国治此。盖即故阜城矣。《城邑考》:今城当南北之冲,沧、瀛、德、冀、深、景诸州,烽烟或警,县未有不被其患者。

    蒲领城在县东。汉县,属勃海郡。武帝封广川惠王子嘉为侯邑。昭帝时,又封清河刚王子禄于此。后汉省入?县。《寰宇记》:故城去县三里。又沧州鲁城北六十里,有故蒲领城,相传后汉末黄巾之乱,蒲领人流寓其地,因筑此城。○简子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赵简子所筑。一名东城。城下有简子津。《寰宇记》:县有宅阳城,一名沙丘。

    ○胡卢河在县西北七里。即衡漳之别名。自晋州武强县流入境,又东入交河县界,合于滹沱河。今漳水东合卫河,经流往往浅涸。

    流冷河县北七里,本胡卢河之支流也。又有潢卢河,自冀州枣强县来,东北流注之,入交河县界,注于滹沱。俗作刘麟河。刘豫,阜城人也,其子麟尝渡此而名。今涸。又有王莽故河,在县西南,即屯氏河之下流也。今亦堙塞。

    ○苻融垒县东北二十四里。《志》云:苻坚灭燕,遣融引军东略,尝屯于此,因名。

    漫河店县东南三十里。自此达景州亦三十里,今曰新中驿。又窝庄驿,在县北三十里,自此达献县之单家桥,亦三十里。皆往来通道也。

    肃宁县府西北五十里。西北至安州高阳县六十里,南至晋州饶阳县六十五里,东北至保定府雄县百里。本河间县地。宋雍熙三年,置平虏寨。淳化初,改平城。景德二年,又改为肃宁城。金升为县,属河间府。元至元二年,废为镇,寻复故。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三里。○肃宁旧城在今治东南。《志》云:旧城周十六里,内有子城,周三里,宋时筑以屯兵。城旁又有肃宁寨,地名南阳疃,亦曰曲阳疃,亦宋所筑。金废。○中堡河县东北三十里。《志》云:保定府蠡县以东,高阳县以南之水,溢入于县境,播为洋东五千二淀,俱注于中堡河,流经雄县界,会于瓦济河。其洋东五千二淀,俱在县东南二十余里,即唐河、滋河及滹沱诸河散流所汇也。

    玉带河县东三十五里。洋东五千二淀之水,分流为玉带河,又东北入任丘县界。《元志》云:玉带河经雄州归信县界,入于易水。

    唐河堤在县南二十里。《志》云:县西接保定府蠡县界二十里,堤起自蠡县之三岔口,东至韩村张王口,回曲五十余里,口岸凡十八处。失时不修,自县以东,则河间、任城、雄县,以西则蠡县、高阳、安州,以北则新安、容城、安肃,一遇水潦,辄有溃溢之患。

    ○南阳务在县城东北。石晋开运三年,契丹伪以瀛州降,天雄帅杜威引军至瀛州,契丹将高谟翰伪遁,威遣别将梁汉璋追之,至南阳务遇契丹,败死。或曰今县治即其地。又丰乐堡,在县东,亦宋置戍守处也。任丘县府北七十里。东至霸州大城县九十里,北至雄县七十里,西北至安州亦七十里。汉莫阝县地,属涿郡。平帝元始二年,使中郎将任丘筑城于此,以防海寇,因名。高齐始置任丘县。隋省。唐武德五年,复置,属瀛州。景云二年,改属莫州。宋为莫州治,金因之。贞?二年,降州为莫阝亭县,以任丘县并入。元初复故。至元二年,与州俱省,寻复置,属莫州。明洪武七年,以莫州省入,改今属。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二里。

    ○莫州城县北三十里。汉置莫阝县,属涿郡。后汉属河间国。晋因之。后魏属河间郡。隋属瀛州。唐景云二年,分置莫阝州于此。先天初,于州北置勃海军。开元十三年,改为漠州,旋又为莫州县,亦曰莫县,兼置唐兴军。天宝初曰文安郡。乾元初,复为莫州。建中三年,朱滔、田悦叛,易定帅张孝忠等规取涿、莫二州,断幽、魏往来之路。是也。《五代史》:瀛、莫二州,相去百十里,其地多水泺。晋天福末,契丹内犯,赵延照自贝州退遁瀛、莫,阻水自固。宋仍为莫州,改治任丘县。咸平三年,契丹内犯,范廷召追败之于莫州。熙宁六年,废莫县入任丘。元?二年复置,寻又废为镇。金莫州亦治任丘。贞?二年,降州为莫阝亭县。元初,改置莫亭县于此。至元二年,省入河间县,寻复置莫亭县,莫州治焉。前朝州县俱废,置莫阝城驿于此,寻移入县城内。今有莫阝城递运所,盖其地为往来孔道也。高郭城县西十七里。汉县,属涿郡。宣帝封河间献王子?盖为侯邑。后汉省。又阿陵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亦汉县,属涿郡。后汉初封任光为侯邑,后省。

    长丰城县东北六十里。唐开元十九年,分文安、任丘二县置,属莫州。宋因之。熙宁六年,废为长丰镇,属任丘县。金因之。《郡志》云:郡城东北七十里有长丰城。即此。○谒城,在县南二十六里。相传汉桓帝崩,窦武等率群臣诣河间迎灵帝入即位,此其朝谒处。《寰宇记》云:本名滠城,讹为谒。灵帝封解渎亭侯,在今祁州界,不应于任丘有谒城也。又颛顼城,在县东北三十八里。后魏邢?《三郡记》云颛顼所造,亦传讹也。○金沙岭县东四十里,以土阜参差而名,本无岭也。《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