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山东七

    卷三十六 山东七 (第2/3页)

。金仍曰胶西县。《宋史》:嘉定四年,时胶西当登州、宁海之冲,百货辐辏,李全使其兄福守之,为窟宅,多收互市之利。元置胶州治此。明初省。今城周四里有奇,门三,北面无门。

    祓城州西南七十里。汉祓县,属琅邪郡。祓,音费。后汉省。又介根城,在州西南五里,春秋时莒邑也。《左传》:襄二十四年,齐侯伐莒,取介根。应劭曰:周武王始封兹舆于此,即莒之先也。春秋初,徙于莒。汉置计斤县,属琅邪郡。颜师古曰:计斤即介根,语音有轻重。后汉县废。杜预曰:黔陬东北有计基城,即古介根。宋白曰:计斤故城在高密县东南四十里。今有两塔对立,曰东西计斤。介根盖与高密之黔陬境相接也。又有介亭,在州南七十里。或云:即古之介国。《春秋》:僖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是也。杜预以为今黔陬县。夫阝县城在州西南。汉县,属琅邪郡。夫阝,音扶。文帝封吕平为侯邑。后汉县废。又州南有祝兹县。汉高封徐厉为侯邑,又孝武封胶东康王子延年于此。《水经注》:胶水出胶山,北径祝兹故城,又经夫阝县故城西。《通志》云:州南七十里有古长城。

    ○铁橛山州西南百二十里。胶水发源于此,亦曰胶山。《志》云:五弩山在胶山之北,胶水出胶山,过密州五弩山,卤水入焉。又北径州南三十五里之艾山,艾水入焉。又艾山旁有天泽泉,即艾水之源也。铁橛山盖与诸城五弩山相近。

    大珠山州南百二十里。滨海,上有石室。珠,亦作朱。《通典》:高密诸城县有古长城,自齐西防门,东逾泰山、穆陵,至大朱山海滨而绝,是也。又州南九十里有小珠山,错水出焉,流入海。○灵山,在城东南百二十里海中。《志》云:在灵山卫南三十里,其山先日而曙,先雨而云,故谓之灵。又卫西北三里有小竹山,或谓之小竺。又卫东海中有唐岛,相传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内有饮马池。

    石臼岛州南百里海中。宋绍兴三十年,金亮入寇,分遣一军由海道袭浙江,以兵围海州,宋将李宝督海舟捍御,至石臼岛,敌舟已泊唐岛,相距仅一山。宝因风便,过山薄寇,大败金人,海道之师遂绝。○黄岛,在州东南六十里海中,旧有居民,后因倭寇,其地遂墟。又州东南九十里有薛家岛,横伏入海,每为行旅患。又古镇岛,在州东南百十里海中,向有巡司戍守。《志》云:胶州滨海,石臼、青泥、桃林、陈家、李家、薛家、古镇、黄岛、唐岛之属,皆其著者。

    ○海州东三十里。《志》云:州南门外有唐家湾,宋、元时,海舶往来皆由此。

    胶水在州西。出铁橛山,东北流,接高密县境,又北入平度州界。《水经注》:胶水出胶山。《齐记》曰:胶水出五弩山。是也。又有洋河,亦出铁橛山,东流径城南三十里入海。《水经注》:拒艾水,一名洋洋水。宋泰始二年,辅国将军刘怀珍击青州刺史沈文秀于东阳,进至黔陬,军于洋水,遣别将王广之袭不其城,拔之。此洋洋水也。○沽河,在州东北三十里,自平度州流入境,又南流入海。

    新河州东北三十里。西北入高密县界。《志》云:州东南百里有马家濠,濠长三里余,夹两山中,南北俱接海口。元至元十九年,开胶莱新河,阻马家濠,不就。明嘉靖十一年,按臣方远宜议开新河,以马家濠数里皆石冈为患,臬使王献焚以烈火,凿而通之。十九年,献言元人海运,自淮安循海而行,至灵山之东,浮山、涝山之西,有薛岛、陈岛、石岈林立,横伏海中若桥,号槐子口桥,最险难越,元人避之。故放洋于三沙、黑水、历城山正东,逾登州东北,又西北抵莱州海仓,然后出直沽以达天津。献阅《胶莱河图》:自薛岛之西,有山曰小竺,两峰夹峙,中有石冈,曰马壕。马壕之麓,南北皆接海涯,而北即麻湾,又稍北即新河,又西北即海仓。直沽由麻湾抵海仓,三百三十里,由淮安逾马壕抵直沽,千五百里。若径出于此,可免绕海之患,元人尝治此道,遇石而止。今因其故迹,凿马濠以趋麻湾,长十四里,广六丈有奇,深半之,而江淮之舟,可达新河。新河两傍,皆有水泉溢出,疏浅决滞,为九闸以节宣之,可以佐会通河之穷。从之。于是于旧濠迤西七丈有余,凿渠通舟,以达新河故道,为漕运之计。功未半而罢。万历初,复议开胶莱河。山东参政冯敏功谓:胶河一衣带水,余悉高岭大阜,且地皆冈石,山水奔瀑,工难竟。即竟矣,海水挟潮沙而入,必复淤。及开浚,果以?石黑沙难施畚闸而止。《河渠考》:元人于钦言,至元中,姚演请开新河,凿陆地数百里以通漕,数年而罢。余过其地,询之,土人云,此河为海沙所壅,又水潦积淤,终不能通。盖《元志》所称劳费无成,非诬也。自王献建议之后,屡行勘阅。隆庆四年,尝议浚治,至万历三年而罢。二十九年,御史高举复议浚之,卒不果。迄崇祯之季,言者犹以为请,竟不果行。○逄猛镇州南四十里。为滨海戍守处,向有巡司。又东南百二十里有古镇巡司。

    高密县州西北五十里。西南至青州府诸城县百二十里。秦为高密县。汉初,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分齐地置胶西国。宣帝本始初,更为高密国,皆治高密县。后汉建武中,封邓禹为侯邑,改属北海国。晋属城阳郡,惠帝复置高密郡。刘宋仍属高密郡。后魏因之。隋属密州,大业末废。唐复置,仍属密州。宋因之。元属胶州。今土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八十八里。

    ○高密城县西南四十里。县本治此。汉三年,齐田横烹郦生,走高密。明年,韩信破齐军,至临淄,齐王广亦走高密。文帝封齐悼惠王子?为胶西王,都高密,是也。后汉仍为高密县。又谓之城阴城,《郑玄碑》:城阴,即高密也。隋末废。唐武德三年,于今县西北一里故义城堡置高密县。六年,移治于故夷安城,即今县也。○夷安城,《通典》曰:今县外城也。应劭曰:古莱夷维邑。晏平仲,夷维人也。汉置夷安县,属高密国。后汉属北海国,邓禹少子封夷安侯。即此。晋属城阳郡,惠帝时复属高密郡。刘宋、后魏因之。后齐废。唐为高密县治。

    稻城县西南五十里。潍水堰侧。汉县,属琅邪郡,武帝封齐孝王子定为侯邑。后汉县废。《志》云:旧有塘堰,蓄潍水溉田,因名。亦谓之郑城,有康成故宅也。旁有稻田万顷,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号万疋梁,今堙。《城邑考》:县西南五十里潍水东,又有龙且城,城西即且冢。冢南曰梁台,即韩信击杀龙且之地也。

    柜城县南三十里。旧《志》:柜城在胶州西南九十里,稂艾水所出。是也。汉县,属琅邪郡。柜,音巨。后汉改属北海国,后省。今县西南三十里有柜城河,出县南五十里王子山,流入九穴泊,盖因故城而名。《水经注》:黔陬西南有柜艾山,亦曰黔艾山,柜艾水出焉,流经柜县故城西,东北入海。苏林以为稂艾水即胶州之洋河也。

    黔陬城县南六十里。《水经注》:胶水北径黔陬故城西,又北至夷安。夷安,即今县城也。古介国,汉置黔陬县,属琅邪郡。后汉属东莱郡。晋属城阳郡。刘宋属高密郡。泰始三年,青州刺史沈文秀据东阳,诏刘怀珍进向青州,怀珍至黔陬,文秀所置高密、平昌二郡太守弃城走。后魏仍属高密郡。后齐置平昌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省入胶西县,有两城夹胶水而立。《县道记》:县本秦所置,在高密郡东北,后移于胶水西,相去二十里,俗名故城为东陬,而此城为西陬。旧《志》:黔陬在诸城东北百十里。即此。○胶西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志》云:隋置县于胶、墨二水之间,即此城云。

    胶阳城县西北三十四里。汉县,属北海郡,后汉废。一名高阳亭。又有朱晏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晏子为齐相时所食邑也。一名晏平仲城。

    ○砺阜山县西北五十里。山产砺石。一名刘宗山。有郑玄墓。

    ○胶水县东十五里。《一统志》:胶水北过高密县注潴泽,与张奴水合,自泽北入新河,经平度州界。又县东北四十里有新河,亦曰新开胶河,与平度州、胶州接界。

    潍水县西南五十里。自诸城县流入境,又北流,与安丘县接界,经县北四十里而入潍县界。汉四年,韩信追齐王田广于高密,楚将龙且与广合兵拒信,夹潍水而军,信夜壅潍水上流,诱且半渡而击之。即此处。今县西五里又有韩信沟,相传亦信所凿。

    密水在县西南。自诸城县流入境,一名百尺沟,亦曰高密水。经故县南十里,蓄为塘,方二十里余,古所谓高泽之南都也。东北会潍水堰,散流入夷安泽。《志》云:泽在县北二十里,高密水与潍水散流注之,蓄堰以溉田,凡万余顷。○九穴泊,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泊有九沟,因名。又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都泊,亦潴水处。

    即墨县州东北百二十里。本齐邑。汉置即墨县。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于不其故城东复置今县,属莱州。唐、宋因之。元改属胶州。今土城周四里,编户八十五里。○不其城县西南二十七里。汉不其县,属琅邪郡。武帝太始四年,帝幸不其。后汉属东莱郡。又光武封伏湛为侯邑。其,亦作期。晋咸宁二年,置长广郡于此。宋景平初,青州刺史竺夔守东阳拒魏师,魏人退夔,以东阳城坏,移治不其城,寻复为长广郡治。泰始三年,沈文秀据东阳,以刘桃根署长广太守,戍不其城,将军刘怀珍遣将王广之袭拔之。四年,文秀为魏人攻围,其弟文静将兵自海道往救,至不其城,为魏所断,因保城自固。宋主遂分置东青州,领高密、平昌、长广、东海、东莱五郡,以文静为刺史,旋没于魏,亦置长广郡。后齐郡县俱废。隋复置即墨县,以不其县地并入。

    壮武城县西六十里。古夷国也。《左传》:隐元年,纪人伐夷。杜预谓壮武县是其地。汉置县,属胶东国。文帝封宋昌为壮武侯。是也。后汉属北海国。晋属城阳郡。又张华亦封壮武侯。刘宋县废。后魏亦封房法寿为壮武侯,盖县废而名存也。皋虞城,在县东五十里。汉县,属琅邪郡,武帝封胶东康王子建为侯邑。后汉省。今为皋虞社。○不其山县东南四十里。汉末,逄萌隐此,又后汉郑玄亦教授于山下。一名驯虎山,以后汉童恢为不其令有伏虎之异也。又石城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状如城垣,淮涉水出焉。○天井山,在县东十三里,周二里,上有井,深不可测,天井之名以此。又县东四十里有四舍山,四峰峻起如舍宇,惟一径可以登涉。劳山县东南六十里。二山相连,东滨大海,其高大者曰大劳,差小者曰小劳,周围八十里,高二十五里。《齐记》:泰山虽言高,不如东海劳。劳亦作崂,或误为牢。又误为劳盛山,劳、盛,盖二山,盛即成山也。秦始皇登劳盛山望蓬莱,盖登此二山耳。又《史记》:始皇自琅邪北至荣成山。荣成又劳成之误也。盖海岸之山,莫大于成山、劳山,故往往并言之。今山有清风岭、碧落岩、王乔观、玉女盆、明霞洞诸胜,白沙河源于此。○阴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俗传秦始皇幸琅邪,尝驻于此。上有小池,虽旱不涸。

    钱谷山县东北五十里。山陡险,相传昔尝运钱谷于山上以避兵。又东北十里有米粟山。○女姑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上有明堂,相传汉武所置。

    田横岛县东北百里海中,去岸二十五里。中可居千余家,相传即田横与其徒五百人亡入海岛处。孔氏曰:田横所保,在海州东海县之鬲山,去岸八十里,非此山也。今江南海州东小鬲山是矣。《北史》:魏永熙中,杨?为高欢所信用,寻以疑惧,避于田横岛。即此。《志》云:县东南滨海,列岛环伺,其可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而田横岛方三十余里,尤平广可耕。且由岸抵岛,多礁石,不可直达。嘉靖中,有奸氓盘据于此,渐为寇盗,官兵扑灭之,患始息。

    栲栳岛县东北十九里。有寨城,置巡司戍守。又东北雄崖所东有旬岛,其相近者又有赤岛。《志》云:田横诸岛而外,为塔沙、竹槎及?岛、阴岛,香岛,皆诸岛之有名者。

    ○海县西南四十里有金家湾海口及大任海口。又西南六十里有天井湾海口,南九十里有董家湾海口,东南七十里有松林浦海口,东六十里有陈家大川海口,九十里有鹅儿海口,东北七十里有周疃海口。盖自西南而东北,四环皆海云。

    墨水在县南。自平度州流入境。又沽河在县西北七十里,亦自平度州流入境,俱合淮涉水,南注于海。○淮涉水,在县西一里,源出石城山,西北流经此,复北流三里,又西南流入于海。《唐志》:县东南有堰,贞观十年,令仇源筑以防淮涉水。又白沙河,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大劳山,西流亦合淮涉水入海。

    ○即墨营县北十里。《志》云:旧置营于县南七十里金家岭寨,土城周二里。宣德八年,移置于此,营城周四里,为登莱三营之一。又张家寨,在县西南五十里,土城周二里。楼山寨在县南四十里,土城周二里。子家庄寨在县东南九十里,萧旺庄寨在县东南五十里,与金家岭寨俱筑城戍守。

    走马岭寨在县东北九十里。又东北十里有羊山寨。《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大港寨,九十里有田村寨,与栲栳岛等寨俱筑城戍守。

    附见:

    灵山卫胶州东南九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三十五年筑砖城,周三里,依山环海,最为险固。《志》云:卫领左、前、后三千户所,由安东卫鱼溜一道至卫,转向东北行,海中有岛,横伏若桥。即薛岛、陈岛伏入海洋者,最险恶,元人欲于岛西凿马家濠以避之。居人识此溜为海运旧道,沿溜而行,可保无患。由安东卫至灵山卫马家濠湾泊,大约三百余里,风便一日可至。今亦置灵山卫。

    鳌山卫在即墨县东四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筑砖城周五里。《志》云:卫领右、前、后三千户所,今亦置鳌山卫。

    胶州守御千户所在州城内,洪武五年建。

    夏河寨备御前千户所胶州西南九十里。所城周三里有奇,属灵山卫。

    雄崖守御千户所即墨县东北九十里,洪武中设。又浮山寨备御前千户所,在县南八十里。俱属鳌山卫,今亦置雄崖、浮山二所。◇登州府东至海七十里,西南至莱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海三里,由海道东北至辽东旅顺口五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千九百里,至京师千六百里。

    《禹贡》青州地。春秋时牟子国。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属东莱郡。后汉、晋及刘宋因之。后魏又置东牟郡。北齐省东牟入长广郡始治黄县。隋郡废,置牟州。大业初,州废,仍属东莱郡。唐初,属莱州。如意初,分置登州治牟平县,寻改今治。天宝初,曰东牟郡。乾元初,复故。宋因之亦曰东牟郡。金仍曰登州。元属益都路,寻属般阳路。明洪武初,仍为登州,属莱州府。六年,改为直隶州。九年,升为登州府,领州一、县七。今仍旧。

    府僻在东陲,三面距海,利擅鱼盐,且北指旅顺,则扼辽左之噤喉;南出成山,则控江淮之门户,形险未可轻也。范氏曰:自古海道有事,登、莱为必出之途,而密迩辽左,尤为往来津要。三国吴嘉禾初,遣使通公孙渊,还至成山,为魏人所邀杀。宋元嘉九年,朱修之自云中奔和龙,泛海至东莱初,修之守滑台,城陷,为魏所执。梁普通初,高句丽遣使入贡,诏使者江法盛授高丽衣冠剑佩,魏光州兵就海中执之送洛阳。隋开皇十七年,伐高丽,别将周罗?自东莱泛海趋平壤时郡境皆属东莱也,遭风,船多飘没,师还。大业七年,下诏讨高丽,敕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八年,遣来护儿等分兵自海道趣平壤。九年,复遣护儿出海道伐高丽。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遣张亮自莱州泛海趣平壤。二十一年,复伐高丽,命牛进达等乘楼船自莱州泛海而入。明年,复遣薛万彻自莱州泛海击高丽。显庆五年,苏定方自成山济海伐百济。开元二十年,勃海自海道寇登州。宋建隆初,女真自海道趋登州贡马,后马政亦由此通女真。元行海运,道出登、莱。明初遣马云、叶旺等抚定辽东,亦由登、莱渡海驻金州,继亦由此以转输辽、蓟。而辽东隶于山东,亦以登、莱海道也。正德中,禁遏海道,而辽东形援益孤。后尝议由此通运,不果。夫昔人恃此以震叠百夷,后人坐而失之,岂非谋国者之过欤详见前大川大海。又《海防考》:府四面皆海,惟西南一隅接莱州境。国家缘海置防,登、莱二府,指臂相倚。设登州营于北面,则青、莱二卫及滨海之地俱属焉。语所则有奇山、福山、王徐诸处,语寨则有黄河口、刘家洼、解宋、卢洋、马停、灶河、马埠诸处,语巡司则有杨家店、高山、孙?镇、马停镇、东良海口、柴葫、海仓、鱼儿镇、高家港诸处。而海外则岛屿环抱,自府东北百余里之崆峒、半洋,西抵长山、蓬莱、沙门、鼍矶、三山、芙蓉、桑岛,错落盘踞,为登州北门之护。过此而北,则辽阳矣。此天设之险也。又营城以东,若抹直、石落、湾子、刘家洼、平畅、卢洋诸处;营城以西,若西王庄、西山、栾家、孙家、海洋山、后八角城、后之罘、莒岛皆可通。番舶登涉,严户外以绥堂阃,责有攸属矣?蓬莱县附郭。汉黄县地,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唐贞观八年,置蓬莱镇。神龙三年,升为县,登州治焉。今编户六十六里。

    ○蓬莱镇城在府治北一里。即汉武所筑,唐置镇于此。《志》云:今郡筑城周九里,陆门凡四,水门凡三。城北有水城相连,亦曰备倭城,引海水入城中泊船,即登州营城矣。

    牟平城府东南九十里。汉县,属东莱郡,武帝封齐孝王子渫为侯邑。后汉初,光武封耿况于此。晋省,寻复置,移治废东牟县。刘宋仍属东莱郡。后魏属东牟郡。北齐移县治于黄县东北七十五里马岭之南,属长广郡。隋复徙治于废东牟县,即今宁海州也。○丹崖山府北三里。东西二面,石壁?岩,上有蓬莱阁。又有三洞,奇秀为一郡之胜。山下为珠玑岩,石壁千尺。岩下水中有小石,如珠玑,或如弹丸,俗呼弹子涡,或谓之珍珠门。○田横山,在府西北三里,《郡志》:城北有古田横寨,与蓬莱阁对峙,西北二面皆巨海,石壁高峻。相传韩信破齐,田横东走,结寨于此,遗址尚存。又有荆山,在田横、丹崖二山之间,产荆。山色长紫,一名紫荆山。

    密神山府南十里。贵溪出其东麓,一名密水山。又南五里有马鞍山,山东麓两畔皆深涧,中起石冈,南北通行,谓之天生桥,或谓之马岭。○羽山,在府东南三十里。《书》:舜殛鲧于羽山。孔安国以为山在齐东海中也。上有鲧城,三国魏将田豫筑城以御吴将周贺,因山以名。又九目山,在府东南七十里。晏谟《齐记》曰:山有九窍,与黄县连界。石门山府西十里。山口?石,为驿路所经。又府西南三十里有影口山,山巅有营垒故址。又龙山,在府西南四十里,上有龙洞及龙冈,旧尝置铁场于此。○朱高山,在府东八十里。山临海,产滑石。洪武二十七年,移沙门岛巡司于此。

    沙门岛府西北六十里海中。海舟行者,必泊此避风。五代时,置沙门寨,宋建隆三年,索内外军不律者配沙门岛。乾德元年,女真国遣使献名马,命蠲登州沙门岛民税,令专治船渡焉。元人海运亦置戍军于此。明永乐七年,山东都指挥使司奏,沙门岛守备仅七百余人,难以防御。诏以七百人益之。后移戍内地,岛为辽人所据,今墟。《志》云:沙门岛相连属者,有鼍矶、牵牛、大竹、小竹四岛,皆紫翠?岩,出没波涛中。永乐初,陈?督运自辽东还,遇倭于沙门岛,击却之。又西北七十里为鼍矶岛。与鼍矶相对者为钦岛,相距三十里。又高山岛,在沙门岛北百余里。○黄城岛,《志》云:在鼍矶东北。或曰:黄城、鼍矶,本一岛也,为入勃海要口。又有庙岛,在鼍矶西南。毛氏曰:庙岛、砣矶、黄城三岛,实为登、莱门户。黄城之东北,曰御林山,砣矶之南有井岛,皆与沙门相连络。砣即鼍之讹也。

    乌湖岛府东北二百五十里海中。与大谢戍俱为伐东夷之要路。唐贞观十八年,征高丽,置乌湖镇,亦曰乌湖戍。二十二年,镇将古神感浮海击高丽,破之于曷山。曷山在高丽界,或作易山。《新唐志》:自登州东北海行,至大谢岛、龟歆岛、淤岛,而后至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Й,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江、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Й,过乌牧岛、贝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绿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自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得勃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高丽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勃海王城。五代唐天成初,契丹东丹王突欲居扶余城,盖在唐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