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卷二十一下 律曆志第一下

    漢書卷二十一下 律曆志第一下 (第3/3页)

    〔一〕 師古曰:「〈臼辰〉,古晨字也。其字從臼。臼音居玉反。」

    〔二〕 孟康曰:「月二日以往,月〔生〕魄死(死),故言死魄。魄,月質也。」師古曰:「霸,古魄字同。」

    〔三〕 師古曰:「今文尚書之辭。劉,殺也。」

    〔四〕 師古曰:「亦今文尚書也。祀馘,獻于廟而告祀也。截耳曰馘,音居獲反。」

    〔五〕 孟康曰:「朏,月出也,音敷尾反。」

    〔六〕 師古曰:「月采說月之光采,其書則亡。」


    成王元年正月己巳朔,此命伯禽俾侯于魯之歲也。〔一〕後三十年四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哉生霸。〔二〕故顧命曰「惟四月哉生霸,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沬水」,作顧命。〔三〕翌日乙丑,成王崩。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故畢命豐刑曰:「惟十(月)〔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策豐刑。」〔四〕

    〔一〕 師古曰:「俾,使也。封之使為諸侯。」

    〔二〕 師古曰:「哉,始也。」

    〔三〕 師古曰:「洮,盥手也。沬,洗面也。洮音徒高反。沬即頮字也,音呼內反。」

    〔四〕 孟康曰:「逸書篇名。」


    春秋、殷曆皆以殷,魯自周昭王以下亡年數,故據周公、伯禽以下為紀。魯公伯禽,推即位四十六年,至康王十六年而薨。故傳曰:「燮父、禽父並事康王」,〔一〕言晉侯燮、魯公伯禽俱事康王也。子考公就立,酋。〔二〕考公,世家即位四年,及煬公熙立。〔三〕煬公二十四年正月丙申朔旦冬至,殷曆以為丁酉,距微公七十六歲。〔四〕

    〔一〕 師古曰:「燮父,晉唐叔虞之子。禽父,即伯禽也。父讀曰甫。甫者,男子之美稱。」

    〔二〕 師古曰:「又記此酋者,諸說不同,而名字或異也。下皆放此。酋音在由反。」

    〔三〕 師古曰:「及者,兄弟相及,非子繼父也。下皆類此。」

    〔四〕 師古曰:「煬音弋向反。」


    世家,煬公即位六十年,子幽公宰立。幽公,世家即位十四年,及微公茀立,〈氵費〉。〔一〕微公二十六年正月乙亥朔旦冬至,殷曆以為丙子,距獻公七十六歲。

    〔一〕 師古曰:「茀音弗。〈氵費〉,古沸字。」

    世家,微公即位五十年,子厲公翟立,擢。厲公,世家即位三十七年,及獻公具立。獻公十五年正月甲寅朔旦冬至,殷曆以為乙卯,距懿公七十六歲。

    世家,獻公即位五十年,子慎公埶立,嚊。〔一〕慎公,世家即位三十年,及武公敖立。武公,世家即位二年,子懿公被立,戲〔二〕。懿公九年正月癸巳朔旦冬至,殷曆以為甲午,距惠公七十六歲。

    〔一〕 師古曰:「嚊音皮祕反,又音吁器反。」

    〔二〕 師古曰:「戲音許宜反。」


    世家,懿公即位九年,兄子柏御立。柏御,世家即位十一年,叔父孝公稱立。孝公,世家即位二十七年,子惠公皇立。惠公三十八年正月壬申朔旦冬至,殷曆以為癸酉,距釐公七十六歲。〔一〕

    〔一〕 師古曰:「釐讀曰僖。下皆類此。」

    世家,惠公即位四十六年,子隱公息立。

    凡伯禽至春秋,三百八十六年。

    春秋 隱公,春秋即位十一年,及桓公軌立。此元年上距伐紂四百歲。

    桓公,春秋即位十八年,子莊公同立。

    莊公,春秋即位三十二年,子愍公啟方立。

    愍公,春秋即位二年,及釐公申立。釐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殷曆以為壬子,距成公七十六歲。

    是歲距上元十四萬二千五百七十七歲,得孟統五十三章首。故傳曰:「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章)〔童〕謠云:「丙子之辰,龍尾伏辰,袀服振振,取虢之旂。〔一〕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二〕卜偃曰:「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鶉火中,必是時也。」冬十二月丙子滅虢。言曆者以夏時,故周十二月,夏十月也。是歲,歲在大火。故傳曰晉侯使寺人披伐蒲,重耳奔狄。〔三〕董因曰:「君之行,歲在大火。」〔四〕後十二年,釐之十六歲,歲在壽星。故傳曰重耳處狄十二年而行,過衛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舉塊而與之。子犯曰:「天賜也,後十二年,必獲此土。歲復於壽星,必獲諸侯。」後八歲,釐之二十四年也,歲在實沈,秦伯納之。故傳曰董因云:「君以辰出,而以參入,必獲諸侯。」

    〔一〕 師古曰:「袀音均,又弋均反。振音之人反。」

    〔二〕 師古曰:「賁音奔。焞音徒門反,又土門反。」

    〔三〕 師古曰:「晉侯謂獻公也。寺人,奄人也,披其名也。蒲,晉邑也,公子重耳之所居。獻公用驪姬之讒,故令披伐之,而重耳懼罪出奔也。事見春秋左氏傳及國語。」

    〔四〕 師古曰:「董因,晉史也。本周太史辛有之後,以董主史官,故為董氏,因其名也。」


    春秋,釐公即位三十三年,子文公興立。文公元年,距辛亥朔旦冬至二十九歲。是歲閏餘十三,正小雪,閏當在十一月後,而在三月,故傳曰「非禮也」。後五年,閏餘十,是歲亡閏,而置閏。閏,所以正中朔也。亡閏而置閏,又不告朔,故經曰「閏月不告朔」,言亡此月也。傳曰:「不告朔,非禮也。」

    春秋,文公即位十八年,子宣公倭立。〔一〕

    〔一〕 師古曰:「倭音於危反。」

    宣公,春秋即位十八年,子成公黑肱立。成公十二年正月庚寅朔旦冬至,殷曆以為辛卯,距定公七年七十六歲。

    春秋,成公即位十八年,子襄公午立。襄公二十七年,距辛亥百九歲。九月乙亥朔,是建申之月也。魯史書:「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傳曰:「冬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於是辰在申,司曆過也,再失閏矣。」言時實行以為十一月也,不察其建,不考之於天也。二十八年距辛亥百一十歲,歲在星紀,故經曰:「春無冰。」傳曰:「歲在星紀,而淫於玄枵。」三十年歲在娵訾。三十一年歲在降婁。是歲距辛亥百一十三年,二月有癸未,上距文公十一年會于承匡之歲夏正月甲子朔凡四百四十有五甲子,奇二十日,為日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故傳曰絳縣老人曰:「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四十有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師曠曰:「郤成子會于承匡之歲也,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則其日數也。」〔一〕士文伯曰:「然則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也。」

    〔一〕 孟康曰:「下二畫使就身也。」師古曰:「杜預云『亥字二畫在上,併三六為身,如算之六也。下亥上二畫,竪置身旁』。」

    春秋,襄公即位三十一年,子昭公稠立。昭公八年歲在析木,十年歲在顓頊之虛,玄枵也。十八年距辛亥百三十一歲,五月有丙子、戊寅、壬午,火始昏見,宋、衛、陳、鄭火。二十年春王正月,距辛亥百三十三歲,是辛亥後八章首也。正月己丑朔旦冬至,失閏。故傳曰:「二月己丑,日南至。」三十二年,歲在星紀,距辛亥百四十五歲,盈一次矣。故傳曰:「越得歲,吳伐之,必受其咎。」

    春秋,昭公即位三十二年,及定公宋立。定公七年,正月己巳朔旦冬至,殷曆以為庚午,距元公七十六歲。

    春秋,定公即位十五年,子哀公(將)〔蔣〕立。哀公十二年冬十二月流火,非建戌之月也。是月也螽,故傳曰:「火伏而後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曆過也。」詩曰:「七月流火。」春秋,哀公即位二十七年。自春秋盡哀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

    六國 春秋哀公後十三年遜于邾,子悼公曼立,寧。悼公,世家即位三十七年,子元公嘉立。元公四年正月戊申朔旦冬至,殷曆以為己酉,距康公七十六歲。元公,世家即位二十一年,子穆公衍立,顯。穆公,世家即位三十三年,子恭公奮立。恭公,世家即位二十二年,子康公毛立。康公四年正月丁亥朔旦冬至,殷曆以為戊子,距緡公七十六歲。〔一〕康公,世家即位九年,子景公偃立。景公,世家即位二十九年,子平公旅立。平公,世家即位二十年,子緡公賈立。緡公二十二年正月丙寅朔旦冬至,殷曆以為丁卯,距楚元七十六歲。緡公,世家即位二十三年,子頃公讎立。頃公,表十八年,秦昭王之五十一年也,秦始滅周。周凡三十六王,八百六十七歲。

    〔一〕 師古曰:「緡讀與愍同。下皆類此。」

    秦伯〔一〕昭(公)〔王〕,本紀無天子五年。孝文王,本紀即位一年。元年,楚考烈王滅魯頃公為家人,周滅後六年也。莊襄王,本紀即位三年。始皇,本紀即位三十七年。二世,本紀即位三年。凡秦伯五世,四十九歲。

    〔一〕 師古曰:「伯讀曰霸。其下亦同。」

    漢高祖皇帝,著紀,伐秦繼周。木生火,故為火德。天下號曰漢。距上元年十四萬三千二十五歲,歲在大棣之東井二十二度,鶉首之六度也。故漢志曰歲在大棣,名曰敦牂,太歲在午。八年十一月乙巳朔旦冬至,楚元三年也。故殷曆以為丙午,距元朔七十六歲。著紀,高帝即位十二年。

    惠帝,著紀即位七年。

    高(帝)〔后〕,著紀即位八年。

    文帝,前十六年,後七年,著紀即位二十三年。

    景帝,前七年,中六年,後三年,著紀即位十六年。

    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各六年。元朔六年十一月甲申朔旦冬至,殷曆以為乙酉,距初元七十六歲。元狩、元鼎、元封各六年。漢曆太初元年,距上元十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七歲。前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歲在星紀婺女六度,故漢志曰歲名困敦,〔一〕正月歲星出婺女。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各四年,後二年,著紀即位五十四年。

    〔一〕 師古曰:「敦音頓。」

    昭帝始元、元鳳各六年,元平一年,著紀即位十三年。

    宣帝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各四年,黃龍一年,著紀即位二十五年。元帝初元二年十一月癸亥朔旦冬至,殷曆以為甲子,以為紀首。是歲也,十月日食,非合辰之會,不得為紀首。距建武七十六歲。初元、永光、建昭各五年,竟寧一年,著紀即位十六年。

    成帝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各四年,綏和二年,著紀即位二十六年。

    哀帝建平四年,元壽二年,著紀即位六年。

    平帝,著紀即位元始五年,以宣帝玄孫嬰為嗣,謂之孺子。孺子,著紀新都侯王莽居攝三年,王莽居攝,盜襲帝位,竊號曰新室。始建國五年,天鳳六年,地皇三年,著紀盜位十四年。更始帝,著紀以漢宗室滅王莽,即位二年。赤眉賊立宗室劉盆子,滅更始帝。自漢元年訖更始二年,凡二百三十歲。

    光武皇帝,著紀以景帝後高祖九世孫受命中興復漢,改元曰建武,歲在鶉尾之張度。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年,即位三十三年。

    校勘記

    九九二頁一四行 (統)〔紀〕母。 李銳說「統」是「紀」之誤。

    九九四頁 三行 積中十,中餘千七百一十八。(「十」一作「七」) 王先謙說「『十』一作『七』」四字乃後人校語,此下並同。 按景祐、殿本「十」作「七」。

    九九九頁 八行 (百)三十七日 錢大昕說「百」字衍。按景祐本無「百」字。

    九九九頁一四行 日行不盈九十二分度七十三(分)。 錢大昕說下「分」字衍。

    一00一頁 三行 以章月乘(人)(入)統歲數, 錢大昕說「人」當作「入」。

    一00一頁 九行 加(十)〔七〕得一。 錢大昕說「加十」當作「加七」。

    一00一頁一一行 以(算)〔策〕餘乘(人)(入)統歲數, 錢大昕說「算」當作「策」,「人」當作「入」。

    一00一頁一三行 小餘千一(百)〔十〕。 林文炳說當作「小餘千一十」。 按景祐本正作「一十」。

    一00二頁 一行 統(歲)〔法〕分之七十七。 錢大昕說「統歲」當作「統法」。 李銳說「統歲」即「統法」。

    一00二頁一四行 盈見中法得一,則積中(法)也。 錢大昕說下「法」字衍。

    一00三頁 三行 以閏分乘定見〔復數〕, 「復數」二字據李銳說增。

    一00三頁 四行 不盈者名曰月(中)餘。 錢大昕說「中」字衍。

    一00三頁一二行 中(次)〔以〕至日數, 錢大昕說「次」當作「以」。

    一00四頁 一行 加後〔中〕餘於中餘,盈其法得一,從中元餘,〔除〕數如法,則〔後〕見〔中〕也。 前「中」、「除」、「後」三字都據錢大昕說增,後「中」字據景祐、殿本增,原注有「一多『中』字」四字。

    一00四頁一0行 數起星初見(星宿)所在宿度, 李銳說「星宿」二字衍。

    一00四頁一四行 以六十除(餘)積次, 錢大昕說「餘」字衍。

    一00五頁 二行 五星之(盈)〔贏〕縮不是過也。 景祐、殿本都作「贏」。

    一00五頁 三行 歲時(數)日月星辰也。 錢大昕說「數」字衍。

    一00八頁 六行 (二)〔三〕十八,甲午。 景祐、殿、局本都作「三」。 王先謙說作「三」是。

    一0一一頁 八行 我高祖少昊(縶)〔摯〕之立也, 景祐、殿、局本都作「摯」。 王先謙說作「摯」是。

    一0一三頁 三行 〔水〕生木(故), 錢大昭說「生」上脫水「字」,「木」下衍「故」字。 按景祐、殿本都作「水生木」。

    一0一五頁 三行 武王伐紂,〔作〕太誓。 王先謙說以下文「故書序曰」至「作洪範」例之,「太誓」上當有「作」字。

    一0一六頁一0行 月〔生〕魄死(死), 景祐、殿本都作「月生魄死」。

    一0一七頁 二行 惟十(月)〔有〕二年六月庚午朏, 景祐、殿、局本都作「有」。 王先謙說作「有」是。

    一0一九頁 七行 (章)〔童〕謠云: 景祐、殿本都作「童」,此誤。

    一0二二頁 一行 子哀公(將)〔蔣〕立。 殿本作「蔣」。 王先謙說作「蔣」是。

    一0二二頁一三行 昭(公)〔王〕,本紀無天子五年。 景祐、殿本都作「王」。 王先謙說作「王」是。

    一0二三頁 七行 高(帝)后, 錢大昭說「帝」字誤。 按景祐、殿本都作「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