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第2/3页)

“颍川”,秦郡,汉代沿置,辖地在今河南登封县、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舞阳县、叶县以北。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守”,郡守,负责全郡政务和军事。“尊”,史书未载其姓,全书仅此一见。〔3〕“淮阳”,汉高祖十一年置淮阳国,惠帝时改为郡,辖有今河南淮阳、扶沟、太康、柘城、鹿邑等县地。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县)。“申徒”,亦作“申屠”,是复姓。“申徒嘉”,早年随从刘邦击项羽、黥布,惠帝时为淮阳郡守,文帝时先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故安侯,卒于景帝二年。事迹详见本书《张丞相列传》所附《申屠嘉列传》、《汉书·申屠嘉传》。〔4〕“卫尉”,秦官,汉代沿置,负责统领南军守卫宫殿,为九卿之一。西汉皇帝居未央宫,卫尉率卫士守卫,所以有未央卫尉之称。皇后居长乐宫,又有长乐卫尉。“定”,姓不详,本书只此一见。《汉书·文帝纪》《百官公卿表》皆作“足”。二字形近,必有一误。〔5〕“赵兼”,淮南王刘长母亲的弟弟,文帝元年封周阳侯,六年因罪被夺去封邑。其子由,改姓周阳,为武帝时著名的酷吏。事迹散见本书《惠景间侯者年表》、《酷吏列传》等篇。赵兼封地周阳本为聚邑,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6〕“驷钧”,文帝元年封为清郭侯,六年即因罪被夺去封邑。事见本书《惠景间侯者年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清郭侯”,本书《惠景间侯者年表》作“清都侯”,《汉书·文帝纪》作“靖郭侯”。裴骃《集解》引如淳云:“清,音静。”与“靖”音同字通。“都”为误字。战国齐有靖郭邑,在今山东滕县境,清郭或即其地。〔7〕“常山”,汉高祖三年置常山郡,辖有今河北中部、山西东部和中部。治所在元氏(今河北元氏县西北)。吕后元年,封刘不疑为常山王,不久刘不疑卒,吕后二年改封刘山为常山王,四年又改封刘朝为常山王。在这一短暂时期,常山郡一度改置为国。“丞相”,汉代制度,诸侯王国也设置丞相,统率王国众官。景帝中五年,改丞相曰相。这里所说的“常山丞相”,当是指吕后时期的常山王丞相。“蔡兼”,早年曾以县令身份随从刘邦。据本书《惠景间侯者年表》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蔡兼封侯后十四年卒。“樊”,县名,在今山东兖州市西南。

    &人或说右丞相曰:〔1〕“君本诛诸吕,迎代王,今又矜其功,〔2〕受上赏,处尊位,祸且及身。”〔3〕右丞相勃乃谢病免罢,左丞相平专为丞相。

    &【注释】〔1〕“说”,音shu@,劝说,告诫。〔2〕“矜”,音j9n,自我夸耀,自尊自大。〔3〕“且”,将要。

    &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复以绛侯勃为丞相。〔1〕上曰:“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2〕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驩欣,靡有遗德。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3〕其令列侯之国,〔4〕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注释】〔1〕“复以绛侯勃为丞相”,本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载,周勃文帝时第二次为丞相在二年十一月乙亥。《资治通鉴》卷一三亦系于十一月乙亥。〔2〕“建国千余”,此四字下原有“岁”字。从文义来看,此文当是言诸侯建国数量,不是说建国时间,不应有“岁”字。《汉书·文帝纪》无此字,今据删。〔3〕“驯”,与“训”字同。〔4〕“之”,往。

    &十一月晦,〔1〕日有食之。〔2〕十二月望,〔3〕日又食。上曰:“朕闻之,天生蒸民,〔4〕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5〕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6〕菑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兆民君王之上,〔7〕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8〕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9〕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10〕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11〕以匡朕之不逮。〔12〕因各饬其任职,〔13〕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憪然念外人之有非,〔14〕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15〕余皆以给传置。”〔16〕&【注释】〔1〕“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2〕“日有食之”,古人缺乏日食的科学知识,认为日食是一种重大灾异,所以史书常常加以记载,有时君主还要下诏自谴,并实行一些善政。〔3〕“望”,望日,即阴历每月十五日。〔4〕“蒸”,与“烝”字通,众。〔5〕“菑”,与“灾”字同。〔6〕“適”,与“谪”字通,谴责,责备。“见”,与“现”字通,显现。〔7〕“眇”,音mi3o,渺小,微小。“兆”,《太平御览》卷七五○引应劭《风俗通义》云:“十万谓之亿,十亿谓之兆。”“兆民”,犹言万民、众民。〔8〕“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股肱”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用人体来譬喻君臣的关系,君主犹如首脑,辅佐大臣犹如股肱。〔9〕“三光”,日、月、星。〔10〕“匄”,音g4i,与“丐”字同,乞求。〔11〕“贤良方正”,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文帝的这次诏书。武帝时或称“贤良方正”,或称“贤良文学”,也称“贤良”或“文学”,名称虽异,实质相同。被举为“贤良方正”的一般都是通古今,善文墨,能对策,有才学的知识分子。〔12〕“匡”,纠正。“逮”,及。〔13〕“饬”,音ch@,整顿。下文“而又饬兵厚卫”句中的“饬”字,是命令的意思。〔14〕“憪”,音xi4n。“憪然”,不安的样子。〔15〕“见”,义与上文“適见于天”句中的“见”字同。“见马”,现存的马匹。“遗”,留下。“财”,与“才”字通。〔16〕“传置”,古代交通线上按段设置的备有车马的驿站。

    &正月,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1〕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2〕&【注释】〔1〕“籍田”,或作“藉田”,名义上是天子亲自耕种,实际上是借助民力耕种的农田。古代以农为本,天子为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划出一块耕地作为籍田,每逢春耕前,举行籍田之礼,由天子在籍田上亲自扶犁三推,象征率先天下,亲自耕种。籍田上的耕播收获,则由农民承担。〔2〕“粢”,音z9,谷类的总称。“盛”,音ch6ng,以器受物,引申为受物的器皿,这里指盛在祭器中的黍稷。“粢盛”,谓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上曰:“赵幽王幽死,〔1〕朕甚怜之,已立其长子遂为赵王。〔2〕遂弟辟彊及齐悼惠王子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3〕可王。”乃立赵幽王少子辟彊为河间王,以齐剧郡立朱虚侯为城阳王,〔4〕立东牟侯为济北王,〔5〕皇子武为代王,〔6〕子参为太原王,〔7〕子揖为梁王。〔8〕&【注释】〔1〕“赵幽王”,刘友,刘邦的第六个儿子,卒后谥“幽”。汉高祖十一年,封为淮阳王。惠帝元年,徙封赵王。吕后七年,召赵王到长安,由于受到王后吕氏之女的诬陷,吕后派兵把他围困在赵国官邸,断绝饮食,被幽禁致死。事详本书《吕太后本纪》、《汉书·高五王传》。刘友封国赵在今河北南部,都城邯郸,在今河北邯郸市。〔2〕“遂”,文帝元年,立为赵王。景帝三年,与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反汉失败自杀。事迹附载于本书《楚元王世家》,又附载于《汉书·高五王传》。〔3〕“辟彊”,文帝二年,立为河间王,封有河间郡,卒于文帝十四年,谥“文”。事迹附载于本书《楚元王世家》,又附载于《汉书·高五王传》。刘辟彊封国河间在今河北境内献县、武强县以东地域,都于乐成,在今献县东南。〔4〕“剧郡”,谓事务繁多、难于治理之郡。这种郡一般地位都比较重要。“城阳”,朱虚侯刘章封地,在今山东莒县、沂南县一带,都于莒,在今莒县。〔5〕“济北”,东牟侯刘兴居封地,在今山东长清、肥城、平阴诸县一带,都于卢,在今长清县西南。〔6〕“武”,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代王,文帝四年,改封淮阳王,十二年,又徙封为梁王,卒于景帝中元六年,谥“孝”。事迹详本书《梁孝王世家》、《汉书·文三王传》。〔7〕“参”,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景帝的异母弟。先封太原王,文帝四年,改封代王,卒于文帝后元二年,谥“孝”。事迹《汉书·文三王传》有简略记载。刘参封国太原在今山西中部地区,都于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8〕“揖”,文帝的第四个儿子,景帝的异母弟。文帝十一年,堕马而死。事迹《汉书·文三王传》有简略记载。刘揖封国梁在今河南中部东端和与其相邻的安徽边界地区,都于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县南。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1〕诽谤之木,〔2〕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3〕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4〕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注释】〔1〕“进善之旌”,相传这是唐尧鼓励人们广开言路的一种做法。他在交通要道置立旌旗,人们有意见,可以站在旌旗下公开提出。〔2〕“诽谤之木”,相传唐尧在桥头四边设立木柱,让批评朝政的人在上面书写意见。《淮南子·主术训》记载虞舜也立有诽谤之木。〔3〕“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据《汉书·高后纪》记载,吕后元年,废除妖言令,可能后来实际上没有废除,或废除后又复设此令,所以文帝有此语。〔4〕“祝诅”,祈求神灵加害于人。以言告神谓之“祝”,请神殃害他人谓之“诅”。“谩”,欺骗。

    &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1〕&【注释】〔1〕“郡国守相”,郡守和封国丞相。郡守为一郡最高的行政和军事长官。

    &三年十月丁酉晦,〔1〕日有食之。十一月,上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2〕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绛侯勃免丞相就国,以太尉颍阴侯婴为丞相。罢太尉官,属丞相。四月,城阳王章薨。淮南王长与从者魏敬杀辟阳侯审食其。〔3〕&【注释】〔1〕“十月丁酉”,十月三十日。〔2〕“诏”,原误作“计”,文义不通。《汉书·文帝纪》作“诏”,今据改。〔3〕“长”,刘长,刘邦的第七个儿子,汉高祖十一年封为淮南王。他的母亲原为赵王张敖的姬妾,汉高祖八年,刘邦路过赵地,张敖把她献给刘邦,得幸怀孕。张敖的丞相贯高等人谋害刘邦,阴谋被发觉,刘长的母亲受牵连被捕。刘长母亲的弟弟赵兼通过辟阳侯审食其把情况告诉了吕后,吕后不肯向刘邦反映,审食其也不肯力劝吕后加以营救。刘长母亲生下刘长后自杀身亡。文帝三年,刘长为他的母亲报仇,和随从魏敬一起杀死了审食其。后因谋反被贬为庶人,绝食而死。事详本书《淮南王列传》、《汉书·淮南王传》。“审食其”,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楚汉相争时,一直随侍吕后,被封为辟阳侯。吕后元年,任左丞相,文帝即位后免相。“食其”,音y@ j9。审食其封地辟阳本为县,在今河北冀县东南。

    &五月,匈奴入北地,〔1〕居河南为寇。〔2〕帝初幸甘泉。〔3〕六月,帝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毋使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4〕将众居河南降地,非常故,往来近塞,捕杀吏卒,驱保塞蛮夷,〔5〕令不得居其故,陵轹边吏,〔6〕入盗,甚敖无道,〔7〕非约也。其发边吏骑八万五千诣高奴,〔8〕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击匈奴。”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9〕&【注释】〔1〕“北地”,郡名,主要辖有今甘肃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治所在马领,即今甘肃庆阳县西北。〔2〕“河南”,指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黄河南岸的伊克昭盟西部地域。〔3〕“甘泉”,宫名,筑于秦代。宫在甘泉山上,故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4〕“右贤王”,匈奴官名。单于为匈奴最高首领,其下设左右贤王。匈奴尚左,右贤王在左贤王之下。“贤”匈奴曰“屠耆”,“右贤王”即“右屠耆王”。〔5〕“保”,本书《匈奴列传》作“葆”。“保”、“葆”二字与“堡”字古通。小城曰保。《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把“保”字解释为“保守”,今人均采颜说,有失《史记》本义。〔6〕“陵”,欺侮。“轹”,音l@,欺凌。〔7〕“敖”,与“傲”字通,倨慢,傲慢。〔8〕“高奴”,县名,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北延河北岸。〔9〕“中尉”,此为中央的中尉,本篇上文有“中尉周昌”,所为中尉系王国中尉。中央的中尉负责京城治安,凡巡察、禁暴、督奸等皆归其职掌。卫尉统领南军,负责宫禁之内;中尉统领北军,负责宫禁之外,两者相为表里。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执金吾。“材官”,勇敢善战的步卒,是西汉时期的兵种之一。西汉政府命令天下郡国选送武猛善射的人,分成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几个兵种,依时训练。打仗时,平地用轻车、骑士,江湖用楼船,山阻则用材官。

    &辛卯,〔1〕“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故群臣,皆赐之。举功行赏,诸民里赐牛酒。复晋阳、中都民三岁。〔2〕留游太原十余日。

    &【注释】〔1〕“辛卯”,六月二十七日。〔2〕“复”,免除徭役和赋税。

    &济北王兴居闻帝之代,欲往击胡,〔1〕乃反,发兵欲袭荥阳。于是诏罢丞相兵,遣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2〕将十万往击之。祁侯贺为将军,〔3〕军荥阳。七月辛亥,〔4〕帝自太原至长安。乃诏有司曰:“济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5〕为大逆。济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地邑降者,皆赦之,复官爵。与王兴居去来,亦赦之。”八月,破济北军,虏其王。赦济北诸吏民与王反者。

    &【注释】〔1〕“胡”,古代中原地区对我国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指匈奴。〔2〕“棘蒲”,古今学者多数认为今地不可考。《左传》哀公元年载,齐、卫等联合伐晋,取棘蒲。本书《赵世家》载敬侯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本书《靳歙传》载歙攻安阳以东,至棘蒲。由这些记载看来,棘蒲当在汉代魏郡(包有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以及山东与河北东南部接壤的少数地区,治所在邺县,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境内。本书《赵世家》张守节《正义》云:“今赵州平棘县,古棘蒲邑。”平棘在今河北赵县,今人有的相信《正义》的见解,其实是不对的。平棘与棘蒲是两个地方,不能混为一地。〔3〕“祁”,本为县,在今山西祁县东南。“贺”,姓缯名贺,汉高祖三年在晋阳起事,归属刘邦,从击项羽,六年封为祁侯,卒于文帝十一年。事见本书《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4〕“七月辛亥”,七月十八日。〔5〕“诖误”,贻误,连累。“诖”,音gu4。

    &六年,有司言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毋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遣人使闽越及匈奴,〔1〕发其兵,欲以危宗庙社稷。群臣议,皆曰“长当弃市”。〔2〕帝不忍致法于王,赦其罪,废勿王。群臣请处王蜀严道、邛都,〔3〕帝许之。长未到处所,行病死,上怜之。后十六年,〔4〕追尊淮南王长谥为厉王,立其子三人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5〕&【注释】〔1〕“闽越”,古越族的一支,秦时活动在闽中郡(今浙江南部、福建大部)。楚、汉相争时,闽越郡长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高祖五年,立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东冶(今福建福州市)。惠帝三年,立摇为诸海王,建都东瓯(今浙江温州市)。这里所说的“闽越”,是指以东冶为中心的越族。〔2〕“弃市”,一种较为残酷的刑罚。把罪人在街市上处死,并暴尸街头,表示为众人所弃。〔3〕“蜀”,蜀郡。蜀郡僻远,地势险阻,交通不便,秦、汉时常把罪犯流放于此。淮南王刘长作为罪犯迁处蜀郡,也是当时的惯例。“严道”,县名,在今四川荥经县。“邛都”,据本书《淮南王列传》、《汉书·淮南王传》当作“邛邮”。“邛”,音qi$ng,为严道县地,其地有官方为传递文书讯息而设立的邮置,所以称“邛邮”。〔4〕“后十六年”,指文帝十六年。人们往往误解为十六年以后。〔5〕“立其子三人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淮南王刘长有四子,文帝八年,封长子安为阜陵侯,勃为安阳侯,赐为阳周侯,良为东成侯。十六年,封安为淮南王,勃为衡山王,赐为庐江王。景帝四年,勃徙为济北王,赐徙为衡山王。事详本书《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衡山原为郡,为刘勃封国后,所辖之地狭于郡,其地在今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处,都于邾县,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北。刘赐封国庐江包有今安徽南部两端、湖北东部和河南商城县一带,都于舒县,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

    &十三年夏,上曰:“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1〕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祕祝之官移过于下,〔2〕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

    &【注释】〔1〕“繇”,与“由”字通。〔2〕“祕祝之官”,宫廷中掌管为皇帝秘密祷告祈福消灾的官员。这种官员向神灵祷告时都把人事过错和自然灾异的责任推在大臣身上。

    &五月,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1〕诏狱逮徙系长安。〔2〕太仓公元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缇萦自伤泣,〔3〕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4〕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5〕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6〕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7〕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8〕《诗》曰‘恺悌君子,〔9〕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10〕刻肌肤,终身不息,〔11〕何其楚痛而不德也,〔12〕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注释】〔1〕“太仓令”,管理都城粮仓的长官。“淳于公”,姓淳于,名意,因为担任齐国太仓令,所以又称仓公、太仓公。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县地)人,精于医术。事详本书《仓公列传》。〔2〕“诏狱”,汉代的一种牢狱,为奉诏系治罪犯的地方。《汉书·文帝纪》记载:“绛侯周勃有罪,逮诣廷尉诏狱。”可见文帝时诏狱由廷尉系统控制。〔3〕“缇萦”,音t0 y0ng,其事又见本书《仓公列传》。〔4〕“属”,音zh(,连接。这里是说肢体受刑被断裂后,不能再连接起来。〔5〕“有虞氏”,远古传说中的部落,舜为这个部落的酋长。活动于蒲孤一带,即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6〕“章服”,本为有等级标志的礼服,这里泛指衣服。“僇”,音l),侮辱。据《晋书·刑法志》记载,五帝时期,罪犯应受黥刑的就染黑他的头巾,应受劓刑的就染红他的衣服,应受宫刑的就让他穿两只不一样的鞋子,这就是“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7〕“肉刑三”,指黥刑、劓刑、刖刑。黥刑即脸上刺字,劓刑即割鼻子,刖刑即断足。有人认为指劓刑、刖刑、宫刑。宫刑即破坏生殖器。〔8〕“驯”,与“训”字通。“道”,与“导”字通。〔9〕“恺悌”,和易近人,和乐简易。此所引《诗》出自《大雅·泂酌》。〔10〕“支”,与“肢”字通。〔11〕“息”,生长。〔12〕“楚”,痛苦。

    &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1〕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注释】〔1〕“末”,我国封建社会把农业当作本业,而商业被看作末业。

    &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塞,〔1〕杀北地都尉卬。〔2〕上乃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3〕中尉周舍为卫将军,〔4〕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5〕军渭北,〔6〕车千乘,骑卒十万。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帝欲自将击匈奴,群臣谏,皆不听。皇太后固要帝,〔7〕帝乃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8〕成侯赤为内史,〔9〕栾布为将军,〔10〕击匈奴。匈奴遁走。

    &【注释】〔1〕“朝”,县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朝”,音zh。“”,与“那”字同。“塞”,指萧关。本书《匈奴列传》云:“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

    〔2〕“都尉”,即郡尉,景帝中元二年始改名都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卬”,姓孙。〔3〕“三将军”,指陇西将军隆虑侯周灶、北地将军宁侯魏遫、上郡将军昌侯卢卿。见本书《匈奴列传》。“陇西”,郡名,辖境在今甘肃东南部。治所在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县。“上郡”,辖境在今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河套以南一带。治所在肤施,即今陕西榆林县东南。〔4〕“周舍”,事又见本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匈奴列传》。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周舍于文帝十四年至后元七年为中尉。“卫将军”,临时设置的将军。本篇上文提到宋昌为卫将军,负责镇抚北军。此周舍任卫将军,为汉将军一个方面的统帅。〔5〕“车骑将军”,与卫将军一样,也是临时设置的将军。权限和地位因人、因事、因时而有所差异。两汉时期,有时车骑将军的职掌颇为重要,地位很高。如西汉宣帝时张安世以车骑将军领尚书事,为宣帝重臣(详见《汉书·张安世传》)。东汉章帝时马防为车骑将军,位在九卿之上,位比三公(详见拙著《东观汉记校注》卷一二)。和帝以窦宪为车骑将军,赐金印紫绶,位比司空(详见《汉官仪》)。〔6〕“渭北”,渭水北岸。渭水发源于今甘肃渭源县,蜿蜒东流,在今陕西潼关县注入黄河。〔7〕“固”,坚决,坚持。“要”,与“邀”字通,遮留,拦截。〔8〕“东阳”,汉有两东阳,皆为县,一属清河郡,一属临淮郡。《汉书·地理志》清河郡下云:“东阳,侯国。”张相如所封当即此,在今山东武城县东北。本书《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司马贞《索隐》认为张相如所封东阳“属临淮”,即今安徽天长县西北,不可信。“张相如”,汉高祖六年为中大夫,曾为河间郡守击陈豨有功,十一年封东阳侯,为侯三十二年卒。事见本书《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9〕“成”,《汉书·地理志》涿郡有成县,云为“侯国”,董赤所封即此,在今河北保定市境内。前人有的认为董赤所封的是郕邑,则当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不可信。“赤”,姓董。汉高祖六年,其父董渫以军功封成侯,惠帝元年,董赤嗣立为侯,成侯曾一度因罪国绝,后来又封为节氏侯。事见本书《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内史”,掌管京畿地区,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武帝时右内史改名京兆尹,左内史改名左冯翊。〔10〕“栾布”,梁地人,早年与彭越相友善。彭越为梁王,以栾布为梁大夫。汉高祖杀彭越后,拜栾布为都尉。文帝时为燕相,由燕相至将军。景帝时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封为俞侯。事详本书《栾布列传》、《汉书·栾布传》。

    &春,上曰:“朕获执牺牲珪币以事上帝宗庙,〔1〕十四年于今,历日县长,〔2〕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其广增诸祀场珪币。〔3〕昔先王远施不求其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