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第3/3页)

,望祀不祈其福,〔4〕右贤左戚,〔5〕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今吾闻祠官祝釐,〔6〕皆归福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夫以朕不德,而躬享独美其福,百姓不与焉,是重吾不德。其令祠官致敬,毋有所祈。”

    &【注释】〔1〕“牺”,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畜。“牲”,宗庙祭祀用的体全的牛、羊、豕等牲畜。“珪”,玉器,呈长条形状,为祭祀时的一种礼器,贵族丧葬也用此物。“币”,祭神之帛。“珪币”,犹言玉帛,泛指祭祀用的礼物。〔2〕“县”,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是误字,当作“绵”。从文义看,“绵”字是对的。《汉书·文帝纪》作“弥”,“弥”、“绵”二字义同。〔3〕“场”,供祭祀用的场地。“”,音sh4n。〔4〕“望祀”,祭名,遥望致祭。祭祀对象主要是山川地祇,祭祀时有牺牲粢盛。〔5〕“右贤左戚”,古代以右为上,左为下。此句意思是说尊贤才,卑亲戚。〔6〕“祠官”,主管祭祀的官员。“釐”,音x9,福。“祝釐”,祈求神灵福佑。

    &是时北平侯张苍为丞相,〔1〕方明律历。〔2〕鲁人公孙臣上书陈终始传五德事,〔3〕言方今土德时,土德应黄龙见,〔4〕当改正朔服色制度。〔5〕天子下其事与丞相议。丞相推以为今水德,始明正十月上黑事,〔6〕以为其言非是,请罢之。

    &【注释】〔1〕“北平”,张苍封地,本为县,在今河北满城县北。〔2〕“律历”,乐律和历法。“明律历”,张苍善律历,致力于订正历法。他认为汉高祖在十月到达霸上,所以应沿袭以十月为岁首的秦历。他又根据五德终始的学说,认为汉为水德,应该崇尚黑色。他又调整乐律,并由此推广到法令的修订和各种器物标准的制定。事详本书《张丞相列传》、《汉书·张苍传》。〔3〕“鲁”,指春秋时鲁国旧地,疆域包括今山东泰山以南的汶水、泗水、沂水、沭水流域。“公孙臣”,后为博士,其事又见本书《历书》、《封禅书》、《张丞相列传》。“终始传五德”,战国阴阳家邹衍提出的一种学说。他认为,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各代表一德,彼此之间相胜而又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历史上的朝代即根据这一规律兴替。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一德,以及与德相应的各种制度。〔4〕“黄龙”,黄色的龙。黄色与土色相近,所以言五德终始的人认为得土德者应有黄龙出现。本书《封禅书》记载秦始皇时上书言事的人也说“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见”,与“现”字通。〔5〕“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正朔”,一年第一天开始的时候。这里用来指历法制度。“服色”,所服用的颜色。言五德终始学说的人认为统治者崇尚的服色应与所得之德相适应。“制度”,泛指各种制度,如法律制度、度量衡制度、车舆制度等。〔6〕“正十月”,即以十月为一岁首月。“上”,与“尚”字通,崇尚。

    &十五年,黄龙见成纪,〔1〕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以为博士,〔2〕申明土德事。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3〕朕亲郊祀上帝诸神。〔4〕礼官议,毋讳以劳朕。”有司礼官皆曰:“古者天子夏躬亲礼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天子始幸雍,〔5〕郊见五帝,〔6〕以孟夏四月答礼焉。〔7〕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8〕因说上设立渭阳五庙。〔9〕欲出周鼎,〔10〕当有玉英见。〔11〕&【注释】〔1〕“成纪”,县名,在今甘肃秦安县北。

    〔2〕“博士”,是一种学官。秦和汉初,因为博士通晓古今,掌管《诗》、《书》百家语,所以主要任务是备皇帝咨询,议论政事。汉武帝前,儒学没有获得统治地位,所以,通晓儒学的博士具官待问,未能获取高位。汉武帝时,独尊儒术,采纳公孙弘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从此博士制度为之一变。博士负责传授经学和专议典礼,由博士可以得到高官厚爵。〔3〕“有年”,丰年,好收成。〔4〕“郊祀”,在郊外祭天、地诸神。〔5〕“雍”,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6〕“五帝”,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黄帝。秦在雍立白帝、赤帝、黄帝、青帝畤,汉高祖又增立黑帝畤,所以雍有五帝畤。〔7〕“孟夏”,夏季有三个月,即四、五、六月。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8〕“赵”,指战国时赵国旧地,疆域包括今山西中部和北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部和西南部。“新垣平”,姓新垣,名平,方士,以欺骗文帝贵幸,后骗术败露被诛。“望气”,是方士的一种诈术,借观望天空云气来附会人间的事情。本书《封禅书》记载,新垣平以望气之术来见文帝,他说长安东北有一团神气,形成五彩,像人的冠冕。既然天降祥瑞,就应该祠祭上帝,以与符瑞相应。文帝相信了新垣平的话,在渭阳修筑了五帝庙。〔9〕“渭阳”,邑名,在渭城境内。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五庙”,即五帝庙。此处五帝指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据本书《封禅书》记载,所筑五帝庙在同一庙宇内分设五殿,每殿居一帝,各依其方位,殿门颜色与各帝本色相同。〔10〕“周鼎”,周朝传国宝鼎,为最高统治权力的象征。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成汤把九鼎移至商邑,周武王又迁至洛邑。秦掠取九鼎,其一沉没于泗水,其余八鼎下落不可考知。历代帝王都企图获得周鼎,所以新垣平以发现周鼎来欺骗文帝。〔11〕“玉英”,玉石的精华。“见”,与“现”字通。

    &十六年,上亲郊见渭阳五帝庙,亦以夏答礼而尚赤。〔1〕&【注释】〔1〕“尚赤”,崇尚赤色。按照五德终始学说,夏是火,色赤。因为文帝是“以夏答礼”,所以“尚赤”。

    &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于是天子始更为元年,〔1〕令天下大酺。其岁,新垣平事觉,夷三族。〔2〕&【注释】〔1〕“更为元年”,文帝十七年改为后元元年。在文帝以前,已使用过后元纪年法,如秦惠文王把十四年更为元年,魏惠王把三十六年改为后元元年。〔2〕“夷”,消灭。“三族”,说法不一,或以父族、母族、妻族为三族,或以父、子、孙为三族,或以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前一种说法较为通行。

    &后二年,上曰:“朕既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1〕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2〕封畿之内勤劳不处,〔3〕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远达也。间者累年,匈奴并暴边境,多杀吏民,边臣兵吏又不能谕吾内志,以重吾不德也。夫久结难连兵,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今朕夙兴夜寐,〔4〕勤劳天下,忧苦万民,为之怛惕不安,〔5〕未尝一日忘于心。故遣使者冠盖相望,〔6〕结轶于道,〔7〕以谕朕意于单于。〔8〕今单于反古之道,〔9〕计社稷之安,便万民之利,亲与朕俱弃细过,偕之大道,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10〕和亲已定,始于今年。”

    &【注释】〔1〕“方外”,汉王朝疆域以外的地区。〔2〕“四荒”,四方荒远的地区。〔3〕“封畿”,天子畿内。“畿,音j9,在帝王都城附近的千里地面。〔4〕“夙”,音s),早。“寐”,音m8i,睡。“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终日勤劳,不敢懈怠。〔5〕“怛惕”,音d2 t@,忧惧。〔6〕“冠”,帽子。“盖”,车盖。“冠盖相望”,这里用来形容使者众多,往来频繁,以至于冠盖可以互相看得见。〔7〕“轶”,音y@,车辙。“结轶”,车辙回旋错结,形容车辆往返不绝。〔8〕“单于”,匈奴的社会组织以部落联盟为主,联盟的首领称为“单于”,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汉书·匈奴传》云:“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

    〔9〕“反”,与“返”字通。〔10〕“元”,善。“元元之民”,善良的黎民百姓。

    &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1〕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2〕军飞狐;〔3〕故楚相苏意为将军,〔4〕军句注;〔5〕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6〕居细柳,〔7〕宗正刘礼为将军,〔8〕居霸上;〔9〕祝兹侯军棘门:〔10〕以备胡。数月,胡人去,亦罢。

    &【注释】〔1〕“云中”,郡名,辖有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治所在云中,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2〕“中大夫”,郎中令属官,无固定员额,掌论议,为朝廷的顾问官。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令勉”,姓令,名勉,本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令免”。〔3〕“飞狐”,要隘名,是内地郡县与北方边郡的交通要道,在今河北涞源县北蔚县南。其地两崖峭立,通道夹置其间,蜿蜒百余里。〔4〕“楚”,指汉代初期的封国。“苏意”,又见本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刘交于汉高祖六年至文帝元年为楚王,刘郢于文帝二年至五年为楚王,刘戊于文帝六年至景帝三年为楚王。这里说苏意为“故楚相”,从时间上看,应为刘交或刘郢、刘戊之相。〔5〕“句注”,山名,又名陉岭、雁门山、西陉山,为北方著名的军事要地。山形勾转,水势流注,故名“句注”。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句”,音g#u。〔6〕“河内”,郡名,辖有今河南林县、济源县以东,淇县、新乡市以西,安阳市以南,孟县以北。治所在怀县,即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周亚夫”,绛侯周勃之子,文帝封他为条侯,景帝时为太尉,率兵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为丞相,后下狱不食而死。事迹附见本书《绛侯周勃世家》、《汉书·周勃传》。

    〔7〕“细柳”,地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8〕“刘礼”,楚元王刘交之子,先封平陆侯,后嗣封为楚王。事迹附见本书《楚元王世家》、《汉书·楚元王传》。〔9〕“霸上”,亦作“灞上”,为古代军事要地,因地处霸水西高原上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接蓝田县界。〔10〕“祝兹侯”,本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绛侯周勃世家》并云“祝兹侯徐厉”,《汉书·文帝纪》《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周勃传》同,皆不可信。据本书《吕太后本纪》、《惠景间侯者年表》,高后八年封吕荣为祝兹侯,《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同,只是吕荣作吕莹。徐厉之封在高后四年,传国至武帝建元六年。吕荣已封于祝兹,徐厉便不可能再封于祝兹。徐厉所封,当是松兹,本书《惠景间侯者年表》作“松兹”,尚不误。松兹为县,属庐江郡。《汉书·地理志》庐江郡下云:“松兹,侯国。”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北。据本书《惠景间侯者年表》,徐厉传子悼,悼以文帝前七年嗣立,悼卒后,以景帝中六年传子偃。而屯兵棘门在文帝后六年,此处所载祝兹侯当是松兹侯徐悼。“棘门”,地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1〕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2〕发仓庾,以振贫民,〔3〕民得卖爵。

    &【注释】〔1〕“弛山泽”,汉政府对山海池泽进行管制,并实行收税,中央一级由少府负责。文帝下令“弛山泽”,即谓废弛当时有关山林池泽的法令。

    〔2〕“损”,减少。“郎吏”,即郎、郎官。汉代初期郎中令下有中郎、郎中,武帝以后又有侍郎、议郎,统称为郎或郎官。郎负责守卫宫廷门户,朝会时在殿阶两侧侍卫,皇帝出行则扈从车驾。只有议郎不负责宿卫,而主要从事议政得失。郎无固定员数,多时可达千人。〔3〕“仓庾”,贮藏谷米的仓库。在城邑者曰“仓”,在郊野者曰“庾”。“振”,与“赈”字通。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1〕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2〕召匠计之,直百金。〔3〕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4〕所幸慎夫人,〔5〕令衣不得曳地,〔6〕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7〕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8〕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9〕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10〕就赐几杖。〔11〕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12〕常假借用之。〔13〕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注释】〔1〕“苑囿”,畜养鸟兽,种植林木的地方,多用来供上层统治者游猎。“囿”,音y^u。〔2〕“露台”,露天之台,供休息游乐之用。有人认为即是灵台。灵台是用来观察天象的,与露台不能混同。从上“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云云来看,露台当属供游乐的无益之物。〔3〕“直”,与“值”字通。“百金”,汉代以一斤黄金为一金,一金值万钱。“百金”就是一百斤黄金。〔4〕“绨”,一种比较粗厚的丝织物。〔5〕“慎夫人”,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人,其事散见本书《外戚世家》、《袁盎列传》、《张释之列传》。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姬妾皆称“夫人”。〔6〕“曳”,音y8,拖。〔7〕“霸陵”,文帝的陵墓,位于灞水西岸,因取水名以为陵号。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东北隅,即今灞桥区毛西乡杨家圪塔村,当地百姓称为凤凰嘴。陵西北五十七公里处即为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8〕“坟”,葬人之处,筑土为“坟”,穴地为“墓”。文帝陵墓在白鹿原原头断崖上凿洞为玄宫,以石砌筑,比起有坟的汉高祖陵长陵要省工一些。〔9〕“尉佗”,即赵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南)人,秦时为南海龙川县令,二世时为南海尉,因此又称尉佗。秦亡,尉佗占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吕后时,又自尊为南越武帝。文帝即位,对尉佗实行安抚政策,尉佗表示愿意废除帝号,为汉藩臣。至景帝时,遂臣服于汉。事详本书《南越列传》、《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佗”,音tu#。〔10〕“吴王诈病不朝”,吴王刘濞的太子在都城长安被文帝太子杀死,吴王遂有怨恨之心,诈言有病,不到长安朝见。事详本书《吴王濞列传》、《汉书·吴王濞传》。〔11〕“几杖”,木几和手杖。老人居则凭几,行则持杖。文帝以几杖赐给吴王刘濞,是为了表示优礼,并示意吴王可不进京朝见。〔12〕“袁盎”,又作“爰盎”,楚地人,字丝,吕后时为吕禄舍人,文帝即位,被任为中郎,后为齐、吴、楚诸侯国丞相,景帝时被梁孝王刘武的刺客暗杀。在朝中以敢言直谏闻名,言事辞语激烈。事详本书《袁盎列传》、《汉书·爰盎传》。“切”,急切而尖锐。〔13〕“假借”,宽容。

    &后七年六月己亥,〔1〕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2〕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3〕以离寒暑之数,〔4〕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5〕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6〕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7〕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8〕其奚哀悲之有!其今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9〕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10〕绖带无过三寸,〔11〕毋布车及兵器,〔12〕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已下,服大红十五日,〔13〕小红十四日,〔14〕纤七日,〔15〕释服。佗不在令中者,〔16〕皆以此令比率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17〕令中尉亚夫为车骑将军,属国悍为将屯将军,〔18〕郎中令武为复土将军,〔19〕发近县见卒万六千人,〔20〕发内史卒万五千人,藏郭穿复土属将军武。〔21〕&【注释】〔1〕“六月己亥”,六月一日。 〔2〕“重服”,服重丧之服。〔3〕“临”,音l0n,哭吊死者。〔4〕“离”,经历,经过。《国语·晋语一》载郭偃言:“非天不离数。”韦昭注:“离,历也。”〔5〕“眇”,音mi3o。“眇眇”,微小。〔6〕“方内”,四方之内,指汉王朝境内。〔7〕“天年”,上天所给予的年寿,即谓自然寿命。〔8〕“朕之不明与嘉之”,意谓我不贤明,却有这样好的结果。“与”,语助辞。〔9〕“缺,与“娶”字通。〔10〕“践”,与“剪”字通,谓剪斩衣末,这是斩衰之服。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其服用粗麻制成,不缉边,直接剪断衣末,使断处外露,表示不加修饰。有人把“践”解释为“跣”,义为赤足履地,可备一说。〔11〕“绖带”,服丧系的麻带。在首为首绖,在腰为腰绖。“绖”,音di6。“无过三寸”,绖带粗细之围不要超过三寸,古制,为天子服斩衰,斩衰首绖之围九寸;斩衰腰绖之围是首绖的五分之四,是次粗的。文帝欲一切从简,所以规定绖带之围无过三寸。这与五服中最轻的缌麻服大体相同。“无过三寸”,容易误解为绖的长度或宽度。〔12〕“布车及兵器”,出丧时陈设车骑和兵器,以壮丧仪。〔13〕“大红”,又作“大功”,丧服名,为五服之一。其服用熟麻布制成,细于齐衰,粗于小功。旧制服期九月,文帝改为十五日。〔14〕“小红”,又作“小功”,丧服名,为五服之一。其服用熟麻布制成,较大红为细。旧制服期五月,文帝改为十四日。〔15〕“纤”,丧服名,细布制成,为五服中最轻的一种。原称缌麻,用细麻布制成。旧制服期三月,文帝改为七日。文帝要求在他既葬之后,大红至小红,再至纤,所服渐轻。“纤七日”之后,即释服即吉。汉文帝改创的丧服制度,影响深远,为尔后的两汉帝王所奉行。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下》载天子丧制云:“故事:百官五日一会临,故吏二千石、刺史、在京都郡国上计掾史皆五日一会。天下吏民发丧临三日。先葬二日,皆旦晡临。既葬,释服,无禁嫁娶祠祀。佐史以下,布衣冠帻,绖带无过三寸,临庭中。武吏布帻大冠。大司农出见谷钱,给六丈布直。以葬,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16〕“佗”,与“他”字同。〔17〕“夫人以下至少使”,皇帝后宫夫人以下,尚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少使”,主管后宫役使者,位视四百石,爵比公乘。〔18〕“属国”,官名,即典属国,始设于秦,西汉沿置,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成帝时并入大鸿胪。“悍”,本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捍”。有人认为即《惠景间侯者年表》记载的松兹康侯徐悼,“悼”字乃“悍”字之讹。“将屯将军”,掌管各方屯卫的军队,以备非常。〔19〕“复土将军”,因葬事临时设置的将军。主管穿圹出土,下棺填土。〔20〕“见卒”,现役士卒。“见”,与“现”字通。〔21〕“郭”,字亦作“椁”,套在棺外的外棺。

    &乙巳,〔1〕群臣皆顿首上尊号曰孝文皇帝。

    &【注释】〔1〕“乙巳”,六月七日。

    &太子即位于高庙。丁未,〔1〕袭号曰皇帝。

    &【注释】〔1〕“丁未”,六月九日。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1〕“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2〕制礼乐各有由。闻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庙酎,〔3〕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4〕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5〕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肉刑,〔6〕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7〕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明象乎日月,而庙乐不称,朕甚惧焉。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8〕以明休德。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9〕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其与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礼官具为礼仪奏。”〔10〕丞相臣嘉等言:〔11〕“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臣谨议: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宜各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庙。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岁献祖宗之庙。请著之竹帛,宣布天下。”制曰:“可。”

    &【注释】〔1〕“制诏”,皇帝的命令。本书《秦始皇本纪》载秦制说,皇帝之命为“制”,令为“诏”。“御史”,汉御史大夫主要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御史、符玺御史等。汉代文献中所说的御史,多指御史大夫,或侍御史,有时也指御史大夫的其他属官。此处“御史”是指御史大夫,下文云“其与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礼官具为礼仪奏”,是让御史大夫与丞相等官一起商议。汉制,皇帝的制书和诏书,多由御史大夫承转,而后下达丞相。这里也是景帝直接“制诏御史”。〔2〕“祖”,开国创业的人称“祖”,如刘邦称高祖。“宗”,继开国皇帝之后治理天下有功的人称“宗”,如文帝称太宗。〔3〕“酎”,音zh^u,经过两次或更多次酿过的醇酒。这种酒酒质醇厚,所以用来荐享宗庙。〔4〕“《武德》、《文始》、《五行》”,皆为舞蹈名。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武德舞》,汉高祖四年制作,舞蹈象征着天下百姓欢庆高祖行武除乱。舞者执干戚(即盾与斧)。《文始舞》,相传是虞舜时期的《招舞》,高祖六年改名叫《文始》,表示朝代变异,舞蹈也不相袭。舞者执羽籥(即雉羽与管乐器)。《五行舞》,即周代的《武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名叫《五行舞》。舞者执干戚,穿五行色衣服。〔5〕“关”,关口。“梁”,津梁。“通关梁”,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文帝十二年,下令出入关口不必使用符信,可以自由通行。〔6〕“除肉刑”,上面已经提到“去肉刑”,这里不应复出。《汉书·景帝纪》作“除宫刑”,当据改。〔7〕“侔”,音m$u,齐等,相等。〔8〕“《昭德》”,舞蹈名,景帝吸取《武德舞》制作而成。汉代诸帝庙舞,可参阅《汉书·礼乐志》。〔9〕“竹帛”,用于书写的竹简和白绢。〔10〕“中二千石”,是汉代官秩的一个等级。秩中二千石者,一年俸禄为二千一百六十石,秩二千石者,一年俸禄为一千四百四十石,中二千石高于二千石这一官秩所得的岁俸。官秩为中二千石的有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大农令、少府、中尉等。〔11〕“嘉”,即申徒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1〕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2〕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注释】〔1〕“世”,三十年为一世。此所引孔子语见《论语·子路篇》。〔2〕“廪廪”,渐近的意思。“乡”,与“向”字通。“正服”,正朔和服色。“封禅”,古代帝王为宣扬功绩而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始倡于战国时齐、鲁儒生。在五岳中泰山最高,所以帝王登泰山筑坛祭天,此为“封”。在泰山南面的梁父山辟基祭地,称为“禅”。改正朔、定服色、封泰山、禅梁父,都是帝王盛世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