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第2/3页)

王及其子康王(名钊)时期,周朝大规模分封诸侯。据传周初分封有七十一国。西周分封,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作用。分封制还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均由中央控制。成王之时,周公、召公是朝中最重要的大臣。自陕(今河南陕县)以西诸侯由召公管理,以东诸侯由周公管理。成康时期,周朝最为强盛。史称“成康之治”。〔3〕“周公”,姓姬名旦,武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省宝鸡东北),称为周公。他是周初的政治家。文王死后二年,周公佐武王东伐殷至孟津。四年,他和太公望、召公奭佐武王灭殷杀纣,三分商王畿地。武王死后,成王初立年幼,由他摄政。《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除了把制礼作乐叙在六年有失牵强外,其余大抵是正确的。所谓制礼作乐,是指周公在整个执政期间对有关各种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建树。这一建树在历史上很有名。〔4〕“放”,流放。〔5〕“《微子之命》”,《尚书·周书》篇名。“申”,申明,告诫。〔6〕“宋”,子姓。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叛乱后,另立归顺周王朝的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都商丘,统治原商都周围的殷商遗民。宋保存殷商文化传统最多,被看作古代礼制的典范,受到诸侯尊重。春秋时宋襄公企图继承齐桓公的霸业,没有成功。终春秋之世,宋常为晋、楚争夺中心,饱受战祸,故成为春秋后期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的发起国,对维持中原各国间相对稳定局面起过一些作用。其后宋君权衰弱,贵族大臣掌握国政。到战国中期,辟公(宋桓侯)被司城子罕(剔成肝)所取代,即所谓“戴氏夺子氏于宋”。新建的宋国成为仅次于七雄的二等强国。宋康王北灭滕伐薛,南败楚取淮北之地三百里,东破齐取五城,西胜魏。孟子称其“将行王政”。康王晚年,太子出奔,大臣争权。齐湣王乘机灭宋,康王被杀。

    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湣公共立。湣公共卒,弟炀公熙立。炀公即位,湣公子鲋祀弑炀公而自立,曰“我当立”,是为厉公。厉公卒,子厘公举立。

    厘公十七年,周厉王出奔彘。〔1〕【注释】〔1〕“周厉王”,西周国王,姓姬名胡。他任用荣夷公执政,实行“专利”,又派卫巫监视国人,杀死议论他的人,引起反抗。公元前八四二年,国人发难,他逃奔到彘(今山西省霍县)。十四年后死在彘。

    二十八年,釐公卒,子惠公覸立。〔1〕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2〕三十年,惠公卒,子哀公立。哀公元年卒,子戴公立。

    【注释】〔1〕“覸”,音ji4n。〔2〕“周宣王”,周朝第十一位王。姓姬命静(一作靖),历王之子。公元前八二八至前七八二年在位。他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

    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1〕秦始列为诸侯。〔2〕【注释】〔1〕“周幽王”,姓姬名宫湦,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他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做太子。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下。〔2〕“秦”,部落名。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非子做部落首领时,被周孝王封于秦(今甘肃省张家川东),作为附庸。秦人为周王朝统治者养马。周宣王统治时期,秦人的首领秦仲被封为大夫,奉命带领秦人同戎、狄作战,以保卫周王朝的西部边陲。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封为诸侯,并被赐予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国的诞生,使当时中国境内众多的诸侯国家中又增添了一名新的成员。

    三十四年,戴公卒,子武公司空立。武公生女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十八年,武公卒,子宣公力立。

    宣公有太子与夷。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

    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马孔父谓曰:〔1〕“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孔父曰:“群臣皆愿立公子冯。”穆公曰:“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2〕于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3〕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君子闻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

    【注释】〔1〕“大司马”,官名,别称司武,掌军政。孔父、固、华弱等曾任此职。“孔父”,即孔父嘉。〔2〕“负”,背弃。〔3〕“郑”,国名。姬姓。开国君主是周宣王的弟弟郑桓公,公元前八○六年分封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儿子武公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郑的势力不断发展,到庄公时,侵陈伐许,破息攻宋,大败北戎,又同周王交换质子,以至抗击周桓王统率的周、陈、蔡、卫诸国联军的进攻,大破王师并射伤桓王,成为春秋之初相当活跃的小霸主。后因内部争权夺位,发展受挫。但因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商业活跃,兵力亦强,终春秋之世一直为大国争夺的中心,在政治上也占有显著地位。春秋晚期,贤臣子产执政,他团结贵族大臣,选贤举能,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加强军备,公布成文法典,整顿内政,维护本国权益,受到晋、楚诸国尊重。进入战国后,郑国因君臣争权和受韩国蚕食,力量日益削弱。公元前三七五年被韩吞灭。

    殇公元年,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完自立,欲得诸侯,使告于宋曰:“冯在郑,必为乱,可与我伐之。”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1〕其后诸侯数来侵伐。

    【注释】〔1〕“报”,报复。

    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1〕出,道遇太宰华督,〔2〕督说,〔3〕目而观之。〔4〕督利孔父妻,〔5〕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6〕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是岁,鲁弑其君隐公。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弑殇公,而迎穆公子冯于郑而立之,是为庄公。

    【注释】〔1〕“好”,美丽。〔2〕“太宰”,官名。为国君家务总管。华督、皇国父曾任此职。“华督”,宋戴公的孙子。〔3〕“说”,与“悦”通。喜爱。〔4〕“目”,注视。〔5〕“利”,贪。〔6〕“十一战”,《集解》引贾逵云:“一战,伐郑,围其东门;二战,取其禾;三战,取邾田;四战,邾郑伐宋;五战,伐郑,围长葛;六战,郑以王命伐宋;七战,鲁败宋师于菅;八战,宋、卫入郑;九战,伐戴;十战,郑入宋;十一战,郑伯以虢师大败宋。”

    庄公元年,华督为相。〔1〕九年,执郑之祭仲,〔2〕要以立突为郑君。〔3〕祭仲许,竟立突。十九年,庄公卒,子湣公捷立。

    【注释】〔1〕“相”,官名,别称上卿、宰相。为六卿之首,总理国政。孔父、华督、华元等曾任此职。〔2〕“祭仲”,郑国大夫。“祭”,音zh4i。〔3〕“要”,音y1o,要挟。“突”,姬突,即后来的郑厉公。

    湣公七年,齐桓公即位。九年,宋水,〔1〕鲁使臧文仲往吊水。〔2〕湣公自罪曰:“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修,故水。”臧文仲善此言。此言乃公子子鱼教湣公也。〔3〕【注释】〔1〕“水”,水灾。〔2〕“吊”,对遭遇不幸进行慰问。〔3〕“子鱼”,宋桓公的儿子。

    十年夏,宋伐鲁,战于乘丘,〔1〕鲁生虏宋南宫万。〔2〕宋人请万,万归宋。十一年秋,湣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3〕湣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4〕今若,鲁虏也。”万有力,病此言,〔5〕遂以局杀湣公于蒙泽。〔6〕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7〕万搏牧,牧齿著门阖死。〔8〕因杀太宰华督,乃更立公子游为君。诸公子奔萧,〔9〕公子御说奔亳。〔10〕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湣公弟御说,是为桓公。宋万奔陈。宋人请以赂陈。陈人使妇人饮之醇酒,〔11〕以革裹之,归宋。宋人醢万也。〔12〕【注释】〔1〕“乘丘”,鲁地名,在今山东省兖州西北。〔2〕“生虏”,活捉。“南宫万”,“南宫”为氏,“万”为名。宋国卿。〔3〕“博”,通“簿”,古代的一种博戏。〔4〕“若”,你。〔5〕“病”,痛恨。〔6〕“局”,棋盘。“蒙泽”,宋地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7〕“仇牧”,宋大夫。“造”,往,到。〔8〕“阖”,门扇。〔9〕“萧”,宋邑名,故城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10〕“亳”,音b$,宋邑名,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11〕“醇酒”,浓酒。〔12〕“醢”,音h3i,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剁成肉酱。

    桓公二年,诸侯伐宋,至郊而去。三年,齐桓公始霸。二十三年,迎卫公子毁于齐,立之,是为卫文公。文公女弟为桓公夫人。秦穆公即位。〔1〕三十年,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2〕桓公义太子意,〔3〕竟不听。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未葬,而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4〕襄公往会。

    【注释】〔1〕“秦穆公”,秦国第十代国君。名任好,是秦德公的儿子,秦成公的弟弟。公元前六五九年至前六二一年在位,共三十九年。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取得文治武功。曾经运用灵活的外交政策和卓越的战略战术,多次打败了强盛的晋国,夺取了晋国在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又经过周密的策划,智擒了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从而使秦国成了函谷关以西唯一强大的诸侯国,足以同东方势力强大的晋、鲁、宋等国相抗衡。〔2〕“目夷”,字子鱼。〔3〕“义”,认为合乎事宜。〔4〕“葵丘”,宋地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境。

    襄公七年,宋地霣星如雨,〔1〕与雨偕下;六■退蜚,〔2〕风疾也。〔3〕【注释】〔1〕“霣”,与“陨”通。坠落。〔2〕“■”,音y@。即■,一种像鹭鸶的水鸟,能高飞。“蜚”,同“飞”。〔3〕“风疾”,风迅猛。风起于远处,迅猛异常,所以■遇风退飞。

    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1〕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2〕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3〕“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4〕楚人未济,〔5〕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6〕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阬,〔7〕不鼓不成列。”〔8〕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9〕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10〕又何战为?”

    【注释】〔1〕“宋襄公”,名兹父,桓公之子。春秋五霸之一,与楚决战泓水,大败。“鹿上”,宋地名,在今山东省巨野县西南。〔2〕“盂”,宋地名,在今河南省睢县西北。〔3〕“子鱼”,即公子目夷,宋襄公庶兄,曾为襄公相。〔4〕“楚成王”,熊浑,公元前六七一年至前六二六年在位。“泓”,水名,在今河南省柘城县北。〔5〕“济”,渡水。〔6〕“陈”,通“阵”,排成战阵。〔7〕“阬”,危难。〔8〕“不鼓”,不击鼓。“不成列”,没有形成战斗行列。〔9〕“常言”,犹言空谈。《集解》引徐广云:“一云尚何言与。”“与”,通“欤”,语助辞。〔10〕“奴事”,作奴隶侍奉人家。

    楚成王已救郑,郑享之;〔1〕去而取郑二姬以归。〔2〕叔瞻曰:〔3〕“成王无礼,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有以知其不遂霸也。”

    【注释】〔1〕“享”,通“飨”。拿酒食相招待。〔2〕“二姬”,郑文公夫人芈氏和姜氏的两个女儿。〔3〕“叔瞻”,郑国大夫。

    是年,晋公子重耳过宋,〔1〕襄公以伤于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2〕【注释】〔1〕“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六三六年至前六二八年在位。因献公立幼子为嗣,曾出奔在外十九年,由秦送回即位。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2〕“乘”,音sh8ng,一车四马为一乘。

    十四年夏,〔1〕襄公病伤于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

    【注释】〔1〕“十四年夏”,《索隐》云:“《春秋》战于泓在僖二十三年,重耳过宋及宋襄公卒在二十四年。今此文以重耳过与伤泓共岁,故云‘是年’。又重耳过与宋襄公卒共是一岁,则不合更云‘十四年’。是进退俱不合于《左氏》,盖太史公之疏耳。”

    成公元年,晋文公即位。三年,倍楚盟亲晋,〔1〕以有德于文公也。四年,楚成王伐宋,宋告急于晋。五年,晋文公救宋,楚兵去。九年,晋文公卒。十一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十六年,秦穆公卒。

    【注释】〔1〕“倍”,与“背”通。背叛。

    十七年,成公卒。成公弟御杀太子及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为君。〔1〕宋人共杀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为昭公。

    【注释】〔1〕“公孙固”,宋庄公的孙子。

    昭公四年,宋败长翟缘斯于长丘。〔1〕七年,楚庄王即位。〔2〕【注释】〔1〕“长翟”,也作“长狄”,春秋时狄族的一支,活动于西起今山西临汾、长治,东至山东边境的山谷间,“缘斯”,长翟部族之一鄋(音s#u)瞒的国君。“长丘”,在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2〕“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芈姓,名旅(一作吕、侣)。公元前六一三年至前五九一年在位。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楚庄王三年,攻灭庸国(在今湖北省竹山西南),国势大盛。继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派人询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的轻重。后在邲(今河南省荥阳北)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成为霸主。

    九年,昭公无道,国人不附。〔1〕昭公弟鲍革贤而下士。〔2〕先,襄公夫人欲通于公子鲍,〔3〕不可,乃助之施于国,〔4〕因大夫华元为右师。〔5〕昭公出猎,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弟鲍革立,是为文公。

    【注释】〔1〕“国人”,古代农夫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国人”是指居住在城里和城郊的人,除了奴隶主贵族外,还包括平民、小手工业者和商人。〔2〕“鲍革”,即公子鲍。《史记志疑》云“革”字衍。〔3〕“襄公夫人”,即夫人王姬,周惠王之女。〔4〕“施”,施加恩惠。〔5〕“华元”,华督曾孙。“右师”,宋国官名。为国君师。华元、华阅、皇缓等曾任此职。

    文公元年,晋率诸侯伐宋,责以弑君。闻文公定立,乃去。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须与武、缪、戴、庄、桓之族为乱,文公尽诛之,出武、缪之族。〔1〕【注释】〔1〕“出”,驱逐出去。四年春,楚命郑伐宋。宋使华元将,郑败宋,囚华元。华元之将战,杀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1〕故怨,驰入郑军,故宋师败,得囚华元。宋以兵车百乘文马四百匹赎华元。〔2〕未尽入,华元亡归宋。

    【注释】〔1〕“御”,驾车人。当时驾车人是羊斟。〔2〕“文”,文采。“文马”,有文采之马。十四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楚,楚复释之。十六年,楚使过宋,宋有前仇,执楚使。九月,楚庄王围宋。

    十七年,楚以围宋五月不解,〔1〕“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2〕易子而食。”〔3〕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

    【注释】〔1〕“以”,与“已”通。〔2〕“析骨而炊”,剖解人的骨骸来烧火做饭,形容战乱时百姓的悲惨生活。〔3〕“易子而食”,交换孩子,杀食以充饥。“子”,指儿子或女儿,古代男孩、女孩都可称“子”。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讥华元不臣矣。〔1〕【注释】〔1〕“不臣”,不像大臣的样子,违背人臣之道。共公十年,华元善楚将子重,又善晋将奕书,两盟晋楚。十三年,共公卒。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司马唐山攻杀太子肥,欲杀华元,华元奔晋,鱼石止之,至河乃还,诛唐山,乃立共公少子成,是为平公。

    平公三年,楚共王拔宋之彭城,以封宋左师鱼石。四年,诸侯共诛鱼石,而归彭城于宋。三十五年,楚公子围弑其君自立,为灵王。四十四年,平公卒,子元公佐立。

    元公三年,楚公子弃疾弑灵王,自立为平王。八年,宋火。十年,元公毋信,诈杀诸公子,大夫华、向氏作乱。楚平王太子建来奔,见诸华氏相攻乱,建去如郑。十五年,元公为鲁昭公避季氏居外,为之求入鲁,行道卒,子景公头曼立。

    景公十六年,鲁阳虎来奔,〔1〕已复去。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2〕三十年,曹倍宋,又倍晋,宋伐曹,晋不救,遂灭曹有之。〔3〕三十六年,齐田常弑简公。

    【注释】〔1〕“阳虎”,又名阳货,初为鲁季孙氏家臣,事季平子。平子死后,专鲁国国政。后来与鲁三桓对立失败,奔齐,又奔晋,为赵鞅家臣。〔2〕“微服”,旧时帝王、官吏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而改着平民的服装。〔3〕“有”,占有,获取。

    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1〕心,宋之分野也。〔2〕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3〕“可移于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4〕曰:“可移于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于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5〕荧惑宜有动。”于是候之,〔6〕果徙三度。

    【注释】〔1〕“荧惑”,火星。“守”,一星侵犯另一星的正常位置。“心”,二十八宿中的心宿。〔2〕“分野”,古代星占家以天空星象来占卜人世吉凶,把地上的州国与星空的十二次、二十八宿确定为对应关系,称作“分野”。〔3〕“司”,主管。“司星”,主管观测星象的官吏。〔4〕“股肱”,大腿和手臂肘腕之间,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5〕“君人”,君临人民。〔6〕“候”,观察。

    六十四年,〔1〕景公卒。宋公子特攻杀太子而自立,〔2〕是为昭公。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孙也。昭公父公孙纠,纠父公子褍秦,褍秦即元公少子也。景公杀昭公父纠,故昭公怨杀太子而自立。

    【注释】〔1〕“六十四年”,《史记会注考证》引梁玉绳云:“《左传》宋景公卒于哀二十六年,是四十八年卒也。此与《年表》作‘六十四’,《六国表》又作‘六十六’,并误。”〔2〕“公子特”,《左传》或作“德”,或作“得”。

    昭公四十七年卒,子悼公购由立。悼公八年卒,子休公田立。休公田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辟公三年卒,子剔成立。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为宋君。

    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韦囊,〔1〕县而射之,〔2〕命曰“射天”。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曰“桀宋”。〔3〕“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告齐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注释】〔1〕“韦”,经过加工制成的熟牛皮。〔2〕“县”,与“悬”通。〔3〕“桀宋”,如同夏桀一样残暴的宋君。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1〕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2〕《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3〕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4〕殷所以兴;作《商颂》。〔5〕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6〕伤中国阙礼义,〔7〕褒之也,〔8〕宋襄之有礼让也。

    【注释】〔1〕“微子去之”云云,见《论语·微子》。〔2〕“三仁”,三个仁德之人,谓微子、箕子、比干。〔3〕“《春秋》”,是指《春秋公羊传》。《公羊传》隐公三年云:“庄公冯弑与夷。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4〕“契”,音xi8。殷人始祖,佐禹治水,舜封于商。“汤”,商开国之王,契之后第十三代孙。“高宗”,即武丁,商朝第十一代第二十二王。相传他少时生活在民间。即位后,任用傅说、甘盘等贤臣,多次征伐不服从的部族,复兴商朝。在位五十九年。〔5〕“作《商颂》”,今《诗经》收《商颂》五篇,为《那》,祀成汤;《烈祖》,祀中宗;《玄鸟》,祀高宗;《长发》,祭天;《殷武》,祀高宗。据今人研究,这些作品是从正考父至襄公时宋人追述颂美商代先王的作品,非一时所作。〔6〕“多”,赞美。〔7〕“阙”,与“缺”通。缺少。“中国”,华夏诸侯。〔8〕“褒”,称赞,赞扬。

    译文 微子启,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殷纣即位以后,昏暗无道,政事纷乱,淫佚奢侈,微子屡次进谏,纣不听从。等到祖伊由于周西伯姬昌实行德政,把国灭掉,担忧祸患降临殷朝,把这事奉告纣。纣说:“我生下来不是有命在天吗?他能做出些什么呢!”这时,微子推测纣终究不能劝醒,打算一死了之,或离开纣出走,自己不能决断,就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