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第1/3页)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李解民注译 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1〕宣王立二十二年,〔2〕友初封于郑。〔3〕封三十三岁,〔4〕百姓皆便爱之。〔5〕幽王以为司徒。〔6〕和集周民,〔7〕周民皆说,〔8〕河、雒之间,〔9〕人便思之。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褒后故,〔10〕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11〕于是桓公问太史伯曰:〔12〕“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13〕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14〕河、济之南可居。”〔15〕公曰:“何以?”〔16〕对曰:“地近虢、郐,〔17〕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18〕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公曰:“吾欲南之江上,〔19〕何如?”〔20〕对曰:“昔祝融为高辛氏火正,〔21〕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22〕周衰,楚必兴。兴,非郑之利也。”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对曰:“其民贪而好利,难久居。”公曰:“周衰,何国兴者?”对曰:“齐、〔23〕秦、〔24〕晋、〔25〕楚乎!夫齐,姜姓,伯夷之后也,〔26〕伯夷佐尧典礼。〔27〕秦,嬴姓,伯翳之后也,〔28〕伯翳佐舜怀柔百物。〔29〕及楚之先,皆尝有功于天下。而周武王克纣后,〔30〕成王封叔虞于唐,〔31〕其地阻险,以此有德与周衰并,〔32〕亦必兴矣。”桓公曰:“善。”于是卒言王,东徒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33〕竟国之。

    【注释】〔1〕“周厉王”,姬姓,名胡,周夷王之子,死于公元前八二八年。详见本书《周本纪》。“周宣王”,姬姓,名静(一作“靖”),周厉王之子,公元前八二七年——前七八二年在位。详见本书《周本纪》。“庶弟”,父妾所生之弟。本书《十二诸侯年表》及《汉书·地理志》作“母弟”。〔2〕“宣王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八○六年。郑桓公于此年即位,至周幽王十一年(即公元前七七一年)死,共在位三十六年。〔3〕“郑”,宗周王畿邑名,在今陕西华县东。或谓在今陕西凤翔东南。〔4〕“三十三岁”,即公元前七七四年。别本或作“二十三岁”。〔5〕“便”,音pi2n,适宜,安适。〔6〕“幽王”,即周幽王,名宫湦(“湦”,音sh5ng),一作宫涅(“涅”,音niè),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前七七一年在位。详见本书《周本纪》。“司徒”,官名,西周金文中早、中期常写作“■土”,王朝内服官,掌管人口土地、农业生产、征发徭役。〔7〕“集”,通“辑”,和协,安定。“和集”,团结安抚。“周”,此指宗周(即镐京,在今陕西长安西北)王畿之地。〔8〕“说”,通“悦”,喜悦,高兴。〔9〕“河”,黄河。这里指今陕西风陵渡至河南温县这一段黄河。“雒”,水名,即今河南境内的洛河。源出陕西华山南麓,东南流经河南卢氏折向东北,到巩县洛口以北入黄河。“河、雒之间”,指黄河与雒水之间的地域,即西周东都成周(即雒邑,在今河南洛阳)王畿之地。〔10〕“褒”,国名,姒姓,在今陕西勉县东。“褒后”,即褒姒,褒国之女。公元前七七九年褒国把她进献给周天子,受到周幽王宠幸,不久申后被废黜,褒姒立为后,故称褒后。公元前七七一年申侯联合缯、犬戎发难,杀死幽王,虏获褒姒。〔11〕“或”,有,有的。“畔”,通“叛”,背叛,叛离。〔12〕“太史”,官名,亦常写作“大史”,王朝内服官,职掌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国事,编撰史书,管理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太史伯”,本书《周本纪》作“太史伯阳”。〔13〕“予”,余,我。“安”,哪里,怎样。〔14〕“雒”,雒邑,周成王时周公主持营建,为西周东都;周平王东进,正式定都于此。在今河南洛阳洛水北岸。或谓雒指雒水,亦通。〔15〕“济”,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济源西王屋山,这里指济水入黄河后又从河南荥阳北分出的河南一段,今已无存。〔16〕“何以”,以何,为什么。〔17〕“虢”,音guó,国名,亦称东虢,姬姓,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弟虢叔(一说为虢仲),公元前七六七年被郑国所灭。在今河南荥阳东北。“郐”,音kuài,国名,亦称“桧”、“会”、“侩”,西周所封诸侯国,姬姓,相传是祝融的后裔,公元前七六九年被郑国所灭。在今河南密县东南、新郑西北。〔18〕“诚”,果真,如果。〔19〕“之”,往,去。“江”,长江。〔20〕“何如”,即“如何”,怎么样。〔21〕“祝融”,传说中的楚人祖先,名重黎,帝颛顼高阳之后,为帝喾高辛火正,因有功绩,被命名祝融。详见本书《楚世家》。“高辛氏”,即帝喾,传说中的古帝王,为黄帝曾孙,继颛顼之帝位,生子尧。详见本书《五帝本纪》。“火正”,官名,掌管火政。〔22〕“楚”,国名,芈姓,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周成王时其君熊绎正式受封,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西周末年,疆土扩展到长江中游。春秋初徙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在与邻国的兼并战争中,疆域不断扩大。至战国初,已有今四川东部、湖北全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北部、陕西东南角,河南南边、江苏淮北的中部。公元前二二三年被秦国所灭。〔23〕“齐”,国名,姜姓,开国君主是吕尚,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在今山东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东北)。春秋初期齐桓公成为霸主。疆域拓展到山东东部、河北南部。春秋末年君权逐渐为大臣陈氏(即田氏)所夺。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国所灭。〔24〕“秦”,国名,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周孝王封其先人非子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东,或说今陕西宝鸡东)。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护送有功被周封为诸侯。春秋时建都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战国时秦孝公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统一六国。公元前二○六年被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所灭。〔25〕“晋”,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之弟叔虞,在今山西西南部,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春秋时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称霸。疆土逐渐扩展到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战国初叶为韩、赵、魏三家瓜分。公元前三六九年国灭祀绝。〔26〕“伯夷”,相传为尧、舜之臣,任秩宗,职掌礼仪制度,是姜姓的先祖。〔27〕“尧”,传说中的帝王。名放勋,陶唐氏,亦称唐尧,传位于舜。“典”,主管,执掌。〔28〕“伯翳”,或作伯益,相传为尧、舜之臣,任虞,职掌山林沼泽,是嬴姓的先祖。〔29〕“舜”,传说中的帝王。名重华,有虞氏,亦称虞舜,传位于禹。详见本书《五帝本纪》。“怀柔”,安抚,调理。〔30〕“周武王”,姬姓,名发,继承其父文王遗志,推翻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详见本书《周本纪》。“纣”,音zhòu,一作受,亦称帝辛,商朝末代君主,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之战中,兵败自焚。详见本书《殷本纪》。〔31〕“成王”,即周成王,姬姓,名诵,周武王之子,曾大封诸侯。详见本书《周本纪》。“叔虞”,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成王封他于唐,为晋国始封君。详见本书《晋世家》。“唐”,古国名,祁姓,相传是尧的后裔,被周公所灭。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此,成为晋国的发祥地。在今山西翼城西。〔32〕“周衰”别本或作“衰周”。〔33〕“十邑”,或据《国语·郑语》史伯之言以十邑为虢、郐、鄢、蔽、补、丹、依、■、历、莘,实不可信。当指虢、郐所属的十个邑。

    二岁,〔1〕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2〕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3〕是为武公。〔4〕【注释】〔1〕“二岁”,指郑桓公为司徒的第二年,当周幽王十一年,即公元前七七一年。〔2〕“犬戎”,古部族名,为戎的一枝。活动于宗周西北部的泾、渭流域(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是周朝西方的主要劲敌。“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3〕“掘突”,或作“滑突”。〔4〕“武公”,即郑武公,继任其父之职,为周王室司徒,公元前七七○年——前七四四年在位。

    武公十年,〔1〕娶申侯女为夫人,〔2〕曰武姜。生太子寤生,〔3〕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4〕【注释】〔1〕“武公十年”,即公元前七六一年。〔2〕“申”,国名,姜姓,相传为伯夷之后,在今陕西、山西间。周宣王时有一部分东迁,分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被楚国所灭。〔3〕“寤”,音wù,通“牾”,逆。“寤生”,据说太子出生时足先出,跟一般顺产儿头先出正好相反,属难产,故给太子取名寤生。〔4〕“庄公”,即郑庄公,公元前七四三年——前七○一年在位。

    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1〕号太叔。祭仲曰:〔2〕“京大于国,〔3〕非所以封庶也。”〔4〕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段至京,缮治甲兵,〔5〕与其母武姜谋袭郑。〔6〕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7〕鄢溃,段出奔共。〔8〕于是庄公迁其母武姜于城颍,〔9〕誓言曰:“不至黄泉,〔10〕毋相见也。”居岁余,已悔思母。颍谷之考叔有献于公,〔11〕公赐食。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庄公曰:“我甚思母,恶负盟,〔12〕奈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于是遂从之,见母。

    【注释】〔1〕“京”,郑国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南。〔2〕“祭仲”,名足,亦称祭足、祭仲足,原为祭邑封人,后得到郑庄公宠信,任卿。以祭为其食邑,祭在今河南中牟,因以为氏。死于公元前六八二年。“祭”,音zhài。〔3〕“国”,国都,此指郑国国都。〔4〕“庶”,此指嫡长子之外的子弟,即段。〔5〕“缮”,音shàn,修缮,整治。〔6〕“郑”,郑国国都,在今河南新郑。〔7〕“鄢”,音yān,郑国邑名,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为妘姓之国,被郑武公所灭。〔8〕“共”,音gōng,国名,即西周时共伯和之封国,在今河南辉县。此后不久被卫国所灭。〔9〕“城颍”,郑国邑名,在今河南临颍西北。〔10〕“黄泉”,古人以地为黄色,泉在地下,故称黄泉。此指地下的墓穴。〔11〕“颍谷”,郑国地名,在今河南登封西。“考叔”,亦称颍考叔,此时为颍谷封人。公元前七一二年在伐许战斗中被郑大夫公孙阏冷箭射死。〔12〕“恶”,音wù,厌恶。

    二十四年,宋缪公卒,〔1〕公子冯奔郑。〔2〕郑侵周地,取禾。〔3〕二十五年,卫州吁弑其君桓公自立,〔4〕与宋伐郑,以冯故也。二十七年,始朝周桓王。〔5〕桓王怒其取禾,弗礼也。二十九年,庄公怒周弗礼,与鲁易祊、许田。〔6〕三十三年,宋杀孔父。〔7〕三十七年,庄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8〕庄公与祭仲、高渠弥发兵自救,〔9〕王师大败。祝聸射中王臂。〔10〕祝聸请从之,郑伯止之,曰:“犯长且难之,〔11〕况敢陵天子乎?”〔12〕乃止。夜令祭仲问王疾。

    【注释】〔1〕“宋”,国名,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他,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其与山东、江苏、安徽之间的部分土地。公元前二八六年被齐国所灭。“宋缪公”,亦作宋穆公,名和,宋武公之子,宋宣公之弟,公元前七二八年——前七二○年在位。详见本书《宋微子世家》。〔2〕“公子冯”,亦作公子憑,宋缪公之子。宋缪公临终前遗嘱立其兄宣公之子与夷为君,令公子冯出居于郑,所以宋缪公卒而公子冯奔郑。后公子冯回国即位,是为宋庄公,公元前七一○年——前六九二年在位。详见本书《宋微子世家》。〔3〕“郑侵周地,取禾”,据《左传》隐公三年,此年四月郑祭仲帅师取周畿内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4〕“卫”,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弟康叔,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地区及殷民七族封给他,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约有今河南北部、山东西南部。春秋起国势渐衰。公元前二五四年被魏国所灭。后一度复国,公元前二○九年被秦国所灭。“州吁”,卫庄公宠妾所生之子,卫桓公异母弟,杀桓公自立,翌年被卫人所杀。“桓公”,即卫桓公,名完,卫庄公之子,母戴妫,公元前七三四年——前七一九年在位。详见本书《卫康叔世家》。〔5〕“周桓王”,名林,周平王之孙,其父泄父(为平王太子,因早死而未即位),公元前七一九年——前六九七年在位。详见本书《周本纪》。〔6〕“鲁”,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在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今山东曲阜)。春秋末公室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二五六年被楚国所灭。“祊”,音b5ng,或作“邴”,邑名,郑国祭祀泰山的汤沐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南。“许田”,邑名,鲁君朝见周天子时的朝宿之邑,在今河南许昌东南。按祊和许田均为周王室所赐,郑庄公擅自将祊与鲁国许田对换,一方面出于地理远近的考虑,另一方面借此表示对周王朝的蔑视,以发泄因周桓王不以礼遇而产生的怒气。〔7〕“孔父”,名嘉,宋宗室之后,为孔丘祖先,任宋大司马。“宋杀孔父”,孔父之妻美艳,宋太宰华督为夺到手而谋杀孔父。按此事本书《十二诸侯年表》、《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和《左传》均系于郑庄公三十四年,惟本书《管蔡世家》同此。〔8〕“陈”,名国,妫姓,开国君主胡公满,相传是舜的后裔,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有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公元前四七九年被楚国所灭。“蔡”,国名,姬姓,开国君主是周武王之弟叔度,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后叔度随同武庚反叛,为周公所逐,改封其子蔡仲胡,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今河南东南部分地。春秋时屡遭楚国侵伐而多次迁徙。公元前四四九年被楚国所灭。〔9〕“高渠弥”,亦作高渠眯,为郑庄公卿。〔10〕“祝聸”,亦作祝聃,郑国大夫。“聸”,音d1n。〔11〕“难”,音nuó,通“■”,恐惧。〔12〕“陵”,欺陵,欺侮。

    三十八年,北戎伐齐,〔1〕齐使求救,郑遣太子忽将兵救齐。〔2〕齐釐公欲妻之,〔3〕忽谢曰:〔4〕“我小国,非齐敌也。”〔5〕时祭仲与俱,劝使取之,〔6〕曰:“君多内宠,〔7〕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谓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8〕次弟子亹也。〔9〕【注释】〔1〕“北戎”,古族名,活动于今河南、山西间的太行山脉一带。或谓即由戎,又称无终,在今河北北部。〔2〕“太子忽”,郑庄公之太子,即郑昭公,公元前六九六年——前六九五年在位。〔3〕“齐釐公”,亦作齐僖公,名禄甫(一作禄父),齐庄公之子,公元前七三○年——前六九八年在位。详见本书《齐太公世家》。“妻”,音qì,以女嫁人。〔4〕“谢”,谢绝,推辞。〔5〕“敌”,匹敌、匹配。〔6〕“取”,通“娶”。〔7〕“内宠”,宫内宠幸的姬妾。〔8〕“灾”,即郑厉公,公元前七○○年——前六九七年、公元前六七九年——前六七三年在位。〔9〕“子亹”,公元前六九四年在位,无谥。亹,音w7i。

    四十三年,郑庄公卒。初,祭仲甚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1〕公使娶邓女,〔2〕生太子忽,故祭仲立之,是为昭公。

    【注释】〔1〕“卿”,周王朝和诸侯各国官爵系列中级别最高的一个等级。〔2〕“邓”,古国名,曼姓,在今湖北襄樊北,一说疆域到达今河南邓县,公元前六七八年被楚国所灭。

    庄公又娶宋雍氏女,〔1〕生厉公突。雍氏有宠于宋。宋庄公闻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诱召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突以求赂焉。祭仲许宋,与宋盟,以突归,立之。昭公忽闻祭仲以宋要立其弟突,〔2〕九月丁亥,忽出奔卫。己亥,突至郑,立,是为厉公。

    【注释】〔1〕“雍氏”,姞姓,相传是黄帝子孙的后裔,时为宋国有权势的大夫。〔2〕“要”,音yāo,要挟,威胁。

    厉公四年,〔1〕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2〕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于市。〔3〕厉公无奈祭仲何,〔4〕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夏,厉公出居边邑栎。〔5〕祭仲迎昭公忽。六月乙亥,复入郑,即位。

    【注释】〔1〕“厉公四年”,即公元前六九七年。〔2〕“婿”,女儿的丈夫。〔3〕“戮”,陈尸,将尸体示众。“市”,市朝,为众人集会之处。〔4〕“无奈祭仲何”,不能把祭仲怎么样,即对祭仲没有什么办法的意思。〔5〕“栎”,音l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禹县。

    秋,郑厉公突因栎人杀其大夫单伯,〔1〕遂居之。诸侯闻厉公出奔,伐郑,弗克而去。宋颇予厉公兵,自守于栎,郑以故亦不伐栎。〔2〕【注释】〔1〕“因”,凭借,利用。“单伯”,亦作檀伯,为郑国栎邑大夫。本书仅见此。〔2〕“郑”,指郑昭公忽。

    昭公二年,〔1〕自昭公为太子时,父庄公欲以高渠弥为卿,太子忽恶之,庄公弗听,卒用渠弥为卿。及昭公即位,惧其杀己。冬十月辛卯,渠弥与昭公出猎,射杀昭公于野。祭仲与渠弥不敢入厉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是为子亹也,无谥号。〔2〕【注释】〔1〕“昭公二年”,即公元前六九五年。〔2〕“谥号”,人死后根据其生前行迹给予的称号,春秋时代,天子、诸侯及一些卿大夫皆有谥号。“谥”,音shì。

    子亹元年七月,〔1〕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2〕郑子亹往会,高渠弥相,〔3〕从,祭仲称疾不行。所以然者,子亹自齐襄公为公子之时,尝会斗,相仇,及会诸侯,祭仲请子亹无行。子亹曰:“齐强,而厉公居栎,即不往,〔4〕是率诸侯伐我,内厉公。〔5〕我不如往,往何遽必辱,〔6〕且又何至是!”卒行。于是祭仲恐齐并杀之,故称疾。子亹至,不谢齐侯,〔7〕齐侯怒,遂伏甲而杀子亹。〔8〕高渠弥亡归,〔9〕归与祭仲谋,召子亹弟公子婴于陈而立之,〔10〕是为郑子。是岁,齐襄公使彭生醉拉杀鲁桓公。〔11〕【注释】〔1〕“子亹元年”,即公元前六九四年。〔2〕“齐襄公”,名诸儿,齐釐公之子,公元前六九七年——前六八六年在位。详见本书《齐太公世家》。“首止”,一作首戴,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睢县东南。〔3〕“相”,音xiàng,辅佐,辅助。古代举行朝觐、盟会、飨宴、祭祀等礼仪盛典时,有襄助的人,称为相。〔4〕“即”,倘若,如果。〔5〕“内”,音nà,通“纳”,纳入,送纳。〔6〕“遽”,音jù,遂,就。〔7〕“谢”,认错,道歉。〔8〕“甲”,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护身衣。这里指服甲的武士。〔9〕“高渠弥亡归”,按《左传》桓公十八年谓高渠弥被齐人车裂。〔10〕“公子婴”,《左传》庄公十四年作子仪,《汉书·古今人表》作郑子婴齐,公元前六九三——前六八○年在位。〔11〕“彭生”,亦称公子彭生,齐国力士,杀鲁桓公后不久,即被当作替罪羊处死。“拉”,摧折,折断。据《春秋公羊传》庄公元年,指折断肋骨。“鲁桓公”,名轨(一作允),鲁惠公之子,鲁隐公异母弟,公元前七一一年——前六九四年在位。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

    郑子八年,〔1〕齐人管至父等作乱,〔2〕弑其君襄公。十二年,宋人长万弑其君湣公。〔3〕郑祭仲死。

    【注释】〔1〕“郑子八年”,即公元前六八六年。〔2〕“管至父”,齐国大夫。他和大夫连称奉君命戍守葵丘,戍期已过,无人更替,便勾结公室公孙无知发难,杀死齐襄公,扶立公孙无知为君,旋即事败身死。〔3〕“长万”,亦称南宫长万,氏南宫,名万,字长;又称宋万,宋国大夫,强壮有力。因与国君有隙而杀死宋湣公,出奔陈国。后陈国应宋请求设计遣返,被宋人所杀。“宋湣公”,亦作宋愍公、宋闵公,名捷(一作接),宋庄公之子,公元前六九一年——前六八二年在位。详见本书《宋微子世家》。

    十四年,故郑亡厉公突在栎者使人诱劫郑大夫甫假,〔1〕要以求入。假曰:“舍我,我为君杀郑子而入君。”厉公与盟,乃舍之。六月甲子,假杀郑子及其二子而迎厉公突,突自栎夏入即位。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居六年,厉公果复入。入而让其伯父原曰:〔2〕“我亡国外居,伯父无意入我,亦甚矣。”原曰:“事君无二心,人臣之职也。原知罪矣。”遂自杀。厉公于是谓甫假曰:“子之事君有二心矣。”遂诛之。假曰:“重德不报,诚然哉!”

    【注释】〔1〕“故郑”,指原先居住在郑国国都的人。“甫假”,亦作甫瑕、傅瑕。〔2〕“让”,责备,谴责。“原”,即原繁,郑国公室,其先人于郑桓公立国时即为大夫。

    厉公突后元年,〔1〕齐桓公始霸。〔2〕【注释】〔1〕“厉公突后元年”,郑厉公复位元年,即公元前六七九年。〔2〕“齐桓公”,名小白,齐釐公之子,齐襄公之弟,公元前六八五年——前六四三年在位。详见本书《齐太公世家》。

    五年,燕、卫与周惠王弟颓伐王,〔1〕王出奔温,〔2〕立弟颓为王。六年,惠王告急郑,厉公发兵击周王子颓,弗胜,于是与周惠王归,王居于栎。七年春,郑厉公与虢叔袭杀王子颓而入惠王于周。〔3〕【注释】〔1〕“燕”,亦作匽、郾,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召公奭,周武王灭商后所封,都于蓟(今北京西南隅),约有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之地。公元前二二二年被秦国所灭。也称北燕,以别于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姞姓之燕(又称南燕)。按《左传》庄公十九年杜预《集解》以此燕为南燕。“周惠王”,名阆,一作毋凉,周釐王之子,公元前六七六年——前六五二年在位。详见本书《周本纪》。“颓”,又称子颓、王颓、王子颓,周庄王妾王姚之子,周釐王之庶弟,得到庄王宠爱,公元前六七五年被部分反对周惠王的大臣拥立为王,公元前六七三年被前来攻伐的郑、虢之兵杀死。按颓为周惠王叔父,此谓弟,误。〔2〕“温”,国名,周武王时苏忿生受封都于此,在今河南温县西南。按《左传》庄公十九年载奔温者为颓,而非周惠王。〔3〕“虢叔”,名醜,亦称虢公醜,虢国(北虢)国君,为周王卿士,虢公林父之子。或谓此虢叔即虢公林父。

    秋,厉公卒,子文公踕立。〔1〕厉公初立四岁,亡居栎,居栎十七岁,复入,立七岁,与亡凡二十八年。

    【注释】〔1〕“文公踕”,踕或作捷、接、椄,公元前六七二年——前六二八年在位。

    文公十七年,齐桓公以兵破蔡,遂伐楚,至召陵。〔1〕【注释】〔1〕“召陵”,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偃城东。“召”,音shào。

    二十四年,文公之贱妾曰燕姞,〔1〕梦天与之兰,曰:“余为伯鯈。〔2〕余,尔祖也。以是为而子,〔3〕兰有国香。”〔4〕以梦告文公,文公幸之,而予之草兰为符。〔5〕遂生子,名曰兰。

    【注释】〔1〕“燕”,国名,姞姓,相传是黄帝的后裔,在今河南延津东北,亦称南燕。“燕姞”,燕国之女。〔2〕“伯鯈”,传说中的南燕祖先。“鯈”,或作鯈,音tiáo。〔3〕“而”,通“尔”,汝,你。〔4〕“国香”,冠绝一国的香味。后人用以指代兰花。〔5〕“符”,符节,信物。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1〕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2〕“重耳贤,且又同姓,〔3〕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4〕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注释】〔1〕“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晋献公之子,继齐桓公后称霸诸侯,公元前六三六年——前六二八年在位。详见本书《晋世家》。“过”,过访,探望。〔2〕“叔詹”,或作叔瞻,郑国大夫。〔3〕“同姓”,指晋国和郑国同为姬姓之国。〔4〕“使即”,使、即在这里皆为倘若、如果之意,系同义连用。“反”,通“返”,返回。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1〕滑听命,已而反与卫,〔2〕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请滑。〔3〕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而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王怒,与翟人伐郑,〔4〕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氾。〔5〕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注释】〔1〕“滑”,国名,姬姓,原都滑,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迁都于费,在今河南偃师东南,故亦称费滑。公元前六二七年被秦国所灭。“秋,郑入滑”,按《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年《经》、《传》均载郑入滑之事,即在郑文公三十三年。梁玉绳《史记志疑》谓“秋”乃“初”之误。〔2〕“已而”,不久,马上。“与”,联合,亲附。〔3〕“周襄王”,名郑,周惠王之子,公元前六五一年——前六一九年在位。详见本书《周本纪》。“伯■”,周王室大夫。“■”,音fú,或作“服”。〔4〕“翟”,亦作狄,古族名,春秋初分为白狄、赤狄、长狄三部。此处“翟人”指赤狄一部,隗姓,主要活动在今山西东南、河北西南一带。〔5〕“氾”,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襄城南。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1〕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2〕宠子五人,〔3〕皆以罪蚤死。〔4〕公怒,溉逐群公子。〔5〕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6〕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