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第2/3页)

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7〕“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8〕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9〕晋兵乃罢去。

    【注释】〔1〕“秦穆公”,或作秦缪公,名任好,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曾称霸诸侯,公元前六五九年——前六二一年在位。详见本书《秦本纪》。〔2〕“三夫人”,指郑文公前后所娶陈妫(原为郑子之妃,即文公叔父之妃)、江国之女、薛国之女。〔3〕“宠子五人”,指陈妫所生的子华、子臧,江女所生的公子士,苏女所生的子瑕、子俞弥。〔4〕“蚤”,通“早”。按据《左传》宣公三年和僖公三十一年所载,子华、子臧被郑人所杀,公子士被楚人所杀,子瑕出奔楚,子俞弥早死。〔5〕“溉”,通“既”,尽,全部。〔6〕“僇”,通“戮”,杀戮。〔7〕“石癸”,又称石甲父,氏石,名癸,字甲父。〔8〕“后稷”,名弃,传说中周人的始祖。详见本书《周本纪》。“元妃”,元配,正妻。〔9〕“卒”,别本或作“平”。

    四十五年,文公卒,子兰立,是为缪公。

    缪公元年春,〔1〕秦缪公使三将将兵欲袭郑,〔2〕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3〕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于崤。〔4〕初,往年郑文公之卒也,郑司城缯贺以郑情卖之,〔5〕秦兵故来。三年,郑发兵从晋伐秦,败秦兵于汪。〔6〕往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7〕【注释】〔1〕“缪公元年”,即公元前六二七年。〔2〕“三将”,指秦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将兵”,领兵,率领军队。〔3〕“贾人”,商人。贾,音gǔ。〔4〕“崤”,音yáo,亦作殽,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为秦岭东段支脉。〔5〕“司城”,官名,即司空,西周金文均作“■工”,东周金文中作“■工”或“■攻”,掌管土木工程、器物制作等。“郑司城缯贺以郑情卖之”,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谓秦国大夫杞子掌管郑都北门钥匙,暗作内应,招致秦兵,与此所载不同。〔6〕“汪”,秦国邑名,在今陕西澄城西南。〔7〕“往年”,前一年,即郑缪公二年。“楚太子商臣”,即楚缪王,公元前六二五年——前六一四年在位。详见本书《楚世家》。“成王”,即楚成王,名恽(或作頵、髡),楚文王之子,公元前六七一年——前六二六年在位。详见本书《楚世家》。

    二十一年,与宋华元伐郑。〔1〕华元杀羊食士,〔2〕不与其御羊斟,〔3〕怒以驰郑,郑囚华元。宋赎华元,元亦亡去。晋使赵穿以兵伐郑。〔4〕【注释】〔1〕“华元”,华督曾孙,时任右师,为宋国六卿之一。“与宋华元伐郑”,按本书《宋微子世家》和《左传》宣公二年,均谓郑军受楚国之命进攻宋国,华元率兵迎战。又本书《十二诸侯年表》郑穆公二十一年云:“与宋师战,获华元。”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引南化本作“与宋华元战”。当以南化本为是。译文依南化本。〔2〕“食”,音sì,通“饲”,给人吃。〔3〕“御”,御者,战车上驾驭马的人。“羊斟”,亦作羊羹,又称叔牂。〔4〕“赵穿”,晋国大夫,赵氏旁系子弟,晋襄公之婿。“晋使赵穿以兵伐郑”,据《左传》宣公二年,率晋兵伐郑者当为赵盾。

    二十二年,郑缪公卒,子夷立,〔1〕是为灵公。

    【注释】〔1〕“子夷”,即郑灵公,郑缪公之子,仅公元前六○五年在位一年。

    灵公元年春,楚献鼋于灵公。〔1〕子家、子公将朝灵公,〔2〕子公之食指动,〔3〕谓子家曰:“佗日指动,〔4〕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5〕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郑人欲立灵公弟去疾,〔6〕去疾让曰:“必以贤,〔7〕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8〕坚者,灵公庶弟,〔9〕去疾之兄也。于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

    【注释】〔1〕“鼋”,音yuán,大鳖,俗称甲鱼、团鱼。〔2〕“子家”,即公子归生,子家为其字,郑国公室大夫。“子公”,即公子宋,子公为其字,郑国公室大夫。〔3〕“食指”,从大拇指算起,手的第二指。〔4〕“佗”,同“他”,它。〔5〕“染”,沾染,沾上。〔6〕“去疾”,或作弃疾,亦称公子去疾,字子良。〔7〕“必”,果真,倘若。〔8〕“公子坚”,即郑襄公,公元前六○四年——前五八七年在位。〔9〕“灵公庶弟”,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年表》云灵公庶兄。”

    襄公立,将尽去缪氏。缪氏者,杀灵公子公之族家也。去疾曰:“必去缪氏,我将去之。”乃止,皆以为大夫。

    襄公元年,楚怒郑受宋赂纵华元,伐郑。郑背楚,与晋亲。五年,楚复伐郑,晋来救之。六年,子家卒,国人复逐其族,以其弑灵公也。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1〕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2〕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3〕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4〕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5〕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6〕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7〕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阿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8〕故迟,比至河,〔9〕楚兵己去。晋将率或欲渡,〔10〕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11〕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注释】〔1〕“鄢陵”,郑国邑名,在今河南鄢陵西北。〔2〕“楚庄王”,名旅(或作吕、侣),楚穆王之子,曾称霸诸侯,公元前六一三年——前五九一年在位。详见本书《楚世家》。〔3〕“皇门”,郑国国都南门。〔4〕“掔”,音qi1n,通“牵”。“肉袒掔羊”,脱衣露体,左手牵羊。这是古代表示投降请罪的一种仪式。〔5〕“弊”,通“敝”,谦辞。“弊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6〕“锡”,赐,赐予。“毛”,指地面所生的草本。“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土地,指荒凉贫瘠的地方。〔7〕“郢”,楚国国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8〕“两端”,两头,两点。“持两端”,持两头,持不同意见。此指晋军将领中在进退问题上意见分歧,即后所云“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9〕“比”,及,到。〔10〕“率”,通“帅”。〔11〕“河上”,河边,黄河岸畔。此指邲,在今河南荥阳北,黄河南岸。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1〕伯宗谏晋君曰:〔2〕“天方开楚,〔3〕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4〕字子虎,诓楚,〔5〕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6〕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7〕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8〕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9〕【注释】〔1〕“晋景公”,名据,一作獳,晋成公之子,公元前五九九年——前五八一年在位。详见本书《晋世家》。〔2〕“伯宗”,晋国大夫,孙伯纠之子,公元前五七六年遇害而死。〔3〕“开”,启,启示,开导,这里引申为保佑,护佑。〔4〕“霍”,晋国邑名,在今山西霍县西南。“解扬”,亦作解阳,据《左传》此前已为晋国大夫。解为其食邑,在今山西运城,因以为氏。〔5〕“诓”,音ku1ng,欺骗,迷惑。别本或作“诳”。〔6〕“趣”,音cù,赶快。〔7〕“楼车”,设有望楼可供眺望的战车。〔8〕“陨”,陨落,坠毁,毁坏。〔9〕“上卿”,卿中最高的等级。

    十八年,襄公卒,悼公■立。〔1〕【注释】〔1〕“悼公■”,费或作沸、弗、费。公元前五八六年——前五八五年在位。

    悼公元年,〔1〕■公恶郑于楚,〔2〕悼公使弟■于楚自讼。〔3〕讼不直,楚囚■。于是郑悼公来与晋平,遂亲。■私于楚子反,〔4〕子反言归■于郑。〔5〕【注释】〔1〕“悼公元年”,即公元前五八六年。〔2〕“■”,亦作许,国名,姜姓,相传是太岳的后裔,始封君为文叔,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在今河南许昌东。春秋时遭邻国侵犯屡次迁徙。战国初叶被楚国所灭,一说灭于魏国。“■公”,即■灵公,名宁,■昭公之子,公元前五九一年——前五四七年在位。〔3〕“■”,音gǔn,即郑成公,公元前五八四年——前五七一年在位。〔4〕“子反”,名侧,亦称公子侧,楚国公室大夫,曾任司马,死于公元前五七五年。〔5〕“子反言归于郑”,“言”下别本或有“王”字。

    二年,楚伐郑,晋兵来救。是岁,悼公卒,立其弟■,是为成公。

    成公三年,楚共王曰“郑成公孤有德焉”,〔1〕使人来与盟。成公私与盟。秋,成公朝晋,晋曰“郑私平于楚”,执之。使栾书伐郑。〔2〕四年春,郑患晋围,公子如乃立成公庶兄繻为君。〔3〕其四月,晋闻郑立君,乃归成公。郑人闻成公归,亦杀君繻,迎成公。晋兵去。

    【注释】〔1〕“楚共王”,亦作楚恭王,名审,楚庄王之子,公元前五九○年——前五六○年在位。详见本书《楚世家》。“郑成公孤有德焉”,“公”下别本或有“于”字。〔2〕“栾书”,栾盾之子,谥武,故亦称栾武子,任晋国之卿。〔3〕“公子如”,名班(一作般),子如为其字,郑公室大夫,死于公元前五七八年。“繻”,音xū。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邹氏云:“一作‘纁’,音训。”“兄”,别本或作“弟”。

    十年,背晋盟,盟于楚。晋厉公怒,〔1〕发兵伐郑,楚共王救郑。晋、楚战鄢陵,楚兵败,晋射伤楚共王目,俱罢而去。十三年,晋悼公伐郑,兵于洧上。〔2〕郑城守,〔3〕晋亦去。

    【注释】〔1〕“晋厉公”,名寿曼(一作州蒲),晋景公之子,公元前五八○年——前五七三年在位。详见本书《晋世家》。〔2〕“洧”,音wěi,水名,即今河南双洎河。“洧上”,洧水岸边。据《左传》襄公元年,此指郑都(今河南新郑)之西的洧水岸畔。〔3〕“郑城守”,据《左传》襄公元年,晋军已经攻破郑都外城,则此“郑城守”指郑国加固其内城而坚守。

    十四年,成公卒,子恽立,〔1〕是为厘公。〔2〕【注释】〔1〕“恽”,音yùn,或作髡顽、髡原。〔2〕“厘公”,或作僖公,公元前五七○年——前五六六年在位。

    厘公五年,郑相子驷朝厘公,〔1〕厘公不礼。子驷怒,使厨人药杀厘公,赴诸侯曰“厘公暴病卒”。〔2〕立厘公子嘉,〔3〕嘉时年五岁,是为简公。

    【注释】〔1〕“相”,官名,总领全国政务的长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实际上春秋时代的郑国并未设相职,与此相应的官叫当国。此处司马迁以今律古,借用了后代才有的官名。“子驷”,名騑(或作斐),郑缪公之子,为郑国执政大臣,死于公元前五六三年。〔2〕“赴”,讣告,报丧。〔3〕“嘉”,即郑简公,公元前五六五年——前五三○年在位。

    简公元年,诸公子谋欲诛相子驷,子驷觉之,反尽诛诸公子。二年,晋伐郑,郑与盟,晋去。冬,又与楚盟。子驷畏诛,故两亲晋、楚。三年,相子驷欲自立为君,公子子孔使尉止杀相子驷而代之。〔1〕子孔又欲自立。子产曰:〔2〕“子驷为不可,〔3〕诛之,今又效之,是乱无时息也。”于是子孔从之而相郑简公。

    【注释】〔1〕“公子子孔”,名嘉,字子孔,郑缪公之子,亦称公子嘉,郑国公室大夫,死于公元前五五四年。“尉止”,郑国大夫,死于公元前五六三年。〔2〕“子产”,名侨,字子产,一字子美,谥成,郑缪公之孙,子国之子,亦称公孙侨、公孙成子,公元前五五四年为卿,公元前五四三年执政,公元前五二二年去世。〔3〕“子驷为不可”,“驷”下别本或有“所”字。

    四年,晋怒郑与楚盟,伐郑,郑与盟。楚共王救郑,败晋兵。简公欲与晋平,楚又囚郑使者。

    十二年,简公怒相子孔专国权,诛之,而以子产为卿。十九年,简公如晋请卫君还,〔1〕而封子产以六邑。〔2〕子产让,受其三邑。二十二年,吴使延陵季子于郑,〔3〕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者侈,〔4〕难将至,政将及子。子为政,必以礼;不然,郑将败。”子产厚遇季子。二十三年,诸公子争宠相杀,又欲杀子产。公子或谏曰:“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勿杀!”乃止。

    【注释】〔1〕“如”,往,去。“卫君”,指卫献公,名衎,卫定公之子,公元前五七六年——前五五九年在位,后被大臣所逐奔齐,公元前五四六年归国复位,又在位三年,于公元前五四四年去世。详见本书《卫康叔世家》。〔2〕“邑”,居民集聚的地方行政单位。其规模大小不一。这里当是规模较小的一种。〔3〕“延陵季子”,名札,吴王寿梦少子,吴王诸樊之弟,吴国大夫,先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后封于州来(今安徽凤台)。此称延陵季子,当因他受封于延陵,且是吴王寿梦之少子。〔4〕“执政者”,指当时的郑国执政大臣良霄,字伯有,郑缪公曾孙,公子去疾孙,于次年(公元前五四三年)被杀。

    二十五年,郑使子产于晋,问平公疾。〔1〕平公曰:“卜而曰实沈、台骀为祟,史官莫知,敢问。”对曰:“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2〕季曰实沈,居旷林,〔3〕不相能也,〔4〕日操干戈以相征伐。后帝弗臧,〔5〕迁阏伯于商丘,〔6〕主辰,〔7〕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8〕主参,〔9〕唐人是因,〔10〕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11〕当武王邑姜方娠大叔,〔12〕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乃与之唐,属之参而蕃育其子孙。’〔13〕及生有文在其掌曰‘虞’,〔14〕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15〕而国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味,〔16〕为玄冥师,〔17〕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18〕宣汾、洮,〔19〕障大泽,〔20〕以处太原。〔21〕帝用嘉之,〔22〕国之汾川。〔23〕沈、姒、蓐、黄实守其祀。〔24〕今晋主汾川而灭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洮神也。然是二者不害君身。山川之神,则水旱之灾萗之;〔25〕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不时萗之;若君疾,饮食哀乐女色所生也。”平公及叔向曰:〔26〕“善,博物君子也!”厚为之礼于子产。

    【注释】〔1〕“平公”,即晋平公,名彪,晋悼公之子,公元前五五七年——前五三二年在位。详见本书《晋世家》。〔2〕“阏”,音è。〔3〕“旷林”,大树林。或谓地名。〔4〕“能”,亲善,和睦。〔5〕“后帝”,指尧。“臧”,善。〔6〕“商丘”,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南。〔7〕“辰”,即心宿,亦称大火,二十八宿之一,青龙七宿的第五宿,包括三颗星,即天蝎座的σ、α、τ。“主辰”,主祀心宿,即以心宿来定时令节气。〔8〕“大夏”,古地名,在今山西翼城西的汾水、浍水之间。一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9〕“参”,音shēn,参宿,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末一宿,包括七颗星,即猎户座的δ、α、γ、κ、β。〔10〕“唐”,古国名,祁姓(相传为尧的后裔),在今山西翼城西。〔11〕“唐叔虞”,唐国最末一位君主,与晋国始祖唐叔虞为二人。〔12〕“邑姜”,周武王之妻,姜太公之女。“娠”,音shēn,怀孕,怀胎。“大叔”,名虞,字子于,为晋国始封君。详见本书《晋世家》。〔13〕“属”,音zhǔ,托讨,交给。〔14〕“文”,字,文字。一说同“纹”,指掌纹。“虞”,《左传》隐公元年孔颖达《正义》谓《石经》古文“虞”作“”。按若孔氏之说属实,则此“有文在其掌曰‘虞’”是就手掌纹形似“虞”字而言。〔15〕“周成王”,姬姓,名诵,周武王之子,大叔之兄,曾大封诸侯。详见本书《周本纪》。〔16〕“金天氏”,传说中古帝少皞的称号。“裔子”,后裔子孙。或谓季子,即少子。〔17〕“玄冥”,传说中的官名,负责治理水利。“师”,长。〔18〕“业”,世,嗣承,继承。“官”,职务,职责。〔19〕“宣”,通,疏通。“汾”,水名,即今山西境内汾河。“洮”,音táo,水名,即今山西境内涑水河。〔20〕“障”,阻塞,遮隔。〔21〕“太原”,即“大原”(见《左传》昭公元年),指汾河流域的高平之地。或谓地名,如服虔云汾水名,杜预云在今山西太原西南。〔22〕“帝”,指颛顼,号高阳氏,传说中的古帝。详见本书《五帝本纪》。〔23〕“汾川”,指汾河流域。〔24〕“沈、姒、蓐、黄”,古国名,皆为台骀后裔,其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姒”,音sì。“蓐”,音rù。〔25〕“萗”,音yíng,祈求消灾免难的祭祀。〔26〕“叔向”,名肸,氏羊舌,字叔向,或说又字叔誉,羊舌职之子,晋国大夫,食邑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故又称杨肸。

    二十七年夏,郑简公朝晋。冬,畏楚灵王之强,〔1〕又朝楚,子产从。二十八年,郑君病,使子产会诸候,与楚灵王盟于申,〔2〕诛齐庆封。〔3〕【注释】〔1〕“楚灵王”,原名围,即位后改名虔,楚共王之子,公元前五四○年——前五二九年在位。详见本书《楚世家》。〔2〕“申”,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北。〔3〕“庆封”,亦称庆季,字子家,庆克之子,齐国大夫。与大夫崔杼合谋杀死齐庄公,更立齐景公,执掌国政。后因积怨甚众,被逐出奔,吴国赐与朱方(今江苏镇江丹徒镇南)。公元前五三八年,被楚庄王率军攻杀。

    三十六年,简公卒,子定公宁立。〔1〕秋,定公朝晋昭公。〔2〕【注释】〔1〕“定公宁”,即郑定公,公元前五二九年——前五一四年在位。〔2〕“晋昭公”,名夷,晋平公之子,公元前五三一年——前五二六年在位。详见本书《晋世家》。

    定公元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而自立,〔1〕为平王。欲行德诸侯,归灵王所侵郑地于郑。

    【注释】〔1〕“公子弃疾”,即楚平王,楚康王之子,楚灵王之弟,灵王时为蔡公,即位后改名居,公元前五二八年——前五一六年在位。详见本书《楚世家》。

    四年,晋昭公卒,其六卿强,〔1〕公室卑。子产谓韩宣子曰:〔2〕“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

    【注释】〔1〕“六卿”,指晋国的六家世卿,即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2〕“韩宣子”,名起,谥宣,韩献子之子,公元前五四○年为中军将,执掌国政,直至公元前五一四年去世。

    六年,郑火,公欲禳之。〔1〕子产曰:“不如修德。”

    【注释】〔1〕“禳”,音r1ng,举行祭祀祈求消除灾祸。

    八年,楚太子建来奔。〔1〕十年,太子建与晋谋袭郑。郑杀建,〔2〕建子胜奔吴。〔3〕【注释】〔1〕“太子建”,楚平王之太子,字子木,因楚平王听信宠臣费无忌谗言而被迫出逃。〔2〕“郑杀建”,本书《十二诸侯年表》此事系于郑定公十一年。〔3〕“胜”,楚平王之孙,亦称王孙胜,因父遭谗出走,他也随伍子胥奔吴。公元前四八七年被召回,任白(在今河南息县东)大夫,因号白公。公元前四七九年,起兵发难,旋即兵败被杀。“吴”,国名,也称句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公元前四七三年被越国所灭。

    十一年,定公如晋。〔1〕晋与郑谋,诛周乱臣,入敬王于周。〔2〕【注释】〔1〕“定公如晋”,本书《十二诸侯年表》此事系于郑定公十二年,又《左传》载此事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即郑定公十二年,则“定公如晋”当移下年。〔2〕“敬王”,即周敬王,名

    (或作丐〕,周景王之子,公元前五一九年——前四七六年在位。详见本书《周本纪》。“入敬王于周”,公元前五二○年周景王去世,王室爆发内乱,晋人扶立敬王。敬王进入成周,据本书《周本纪》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公元前五一六年,即郑定公十四年。此系于郑定公十一年,似误。

    十三年,〔1〕定公卒,子献公虿立。〔2〕献公十三年卒,子声公胜立。〔3〕当是时,晋六卿强,侵夺郑,郑遂弱。

    【注释】〔1〕“十三年”,别本或作“十六年”。本书《十二诸侯年表》和《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均载郑定公卒于十六年。此“十三年”当为“十六年”之误。〔2〕“虿”,音chài。“献公虿”,即郑献公,公元前五一三年——前五○一年在位。〔3〕“声公胜”,即郑声公,公元前五○○年——前四六三年在位。

    声公五年,郑相子产卒,〔1〕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子产者,郑成公少子也。〔2〕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也!”

    【注释】〔1〕“子产卒”,按子产卒年,此与本书《十二诸侯年表》同。《左传》则记子产卒于鲁昭公二十年,即郑定公八年。当以《左传》为是。〔2〕“郑成公少子也”,按子产为郑缪公之孙,子国之子;而郑成公为郑缪公之孙,郑襄公之子,则子产与郑成公为同祖兄弟辈。此谓子产为郑成公少子。误。

    八年,晋范、中行氏反晋,〔1〕告急于郑,郑救之。晋伐郑,败郑军于铁。〔2〕【注释】〔1〕“范、中行氏”,为晋国的两家世卿。这里的范氏具体指范吉射,中行氏具体指中行寅。〔2〕“铁”,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濮阳西北。

    十四年,宋景公灭曹。〔1〕二十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2〕而常相于齐。二十二年,楚惠王灭陈。〔3〕孔子卒。

    【注释】〔1〕“宋景公”,名栾(或作头曼、兜栾),宋元公之子,公元前五一六年——前四六九年在位。详见本书《宋微子世家》。“曹”,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弟叔振铎,武王灭商后所封,建都陶丘(在今山东定陶西南),约有今山东西部。〔2〕“田常”,妫姓,氏田(亦作陈),名常(亦作恒),谥成,陈厘子田乞之子,齐国执政大臣,杀死齐简公后,拥立齐平公,后此齐国由田氏专权。详见本书《田敬仲完世家》。“齐简公”,名壬(或作任),齐悼公之子,公元前四八四年——前四八一年在位。详见本书《齐太公世家》。〔3〕“楚惠王”,名章,楚昭王之子,公元前四八八年——前四三二年在位。详见本书《楚世家》。“陈”,国名,妫姓(相传是舜的后裔),始封君为胡公满,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约有今河南东部及与之相接的安徽西部。

    三十六年,〔1〕晋知伯伐郑,〔2〕取九邑。

    【注释】〔1〕“三十六年”,别本或作“二十六年”。〔2〕“知伯”,亦作智伯,名瑶,氏知(或作智),一氏荀,故亦称荀瑶,谥襄,知宣子甲之子,为晋国六卿之一,公元前四五八年与赵、韩、魏氏共分范氏、中行氏之地,公元前四五三年被韩、赵、魏三家所杀,知氏亡。按知伯伐郑事,本书《六国年表》系于郑声公三十七年;《左传》此事见鲁哀公二十七年,即郑声公三十三年。

    三十七年,声公卒,〔1〕子哀公易立。〔2〕哀公八年,郑人弑哀公而立声公弟丑,〔3〕是为共公。共公三年,三晋灭知伯。〔4〕三十一年,共公卒,子幽公已立。〔5〕幽公元年,韩武子伐郑,〔6〕杀幽公。郑人立幽公弟骀,〔7〕是为繻公。〔8〕【注释】〔1〕“三十七年,声公卒”,本书《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皆谓郑声公卒于三十八年,则此“三十七年”当为“三十八年”之误。〔2〕“哀公易”,易或作锡,即郑哀公,公元前四六二年——前四五五年在位。〔3〕“丑”,即郑共公,《汉书·古今人表》谓郑哀公之弟,公元前四五四年——前四二四年在位。〔4〕“三晋”,指晋国韩氏、赵氏、魏氏三家。按三晋灭知伯事,据本书《六国年表》、《周本纪》、《秦本纪》及古本《竹书纪年》推算,在郑共公二年;“共公三年”,别本或作“共公二年”,则当以在共公二年为是。〔5〕“幽公已”,已或作巴,即郑幽公,公元前四二三年在位。〔6〕“韩武子”,名启章,谥武,韩康子之子,公元前四二四年——前四○九年在位。详见本书《韩世家》。〔7〕“骀”,本书《六国年表》谓骀为郑幽公之子。〔8〕“繻公”,或作缭公,公元前四二二年——前三九六年在位。

    繻公十五年,韩景侯伐郑,〔1〕取雍丘。〔2〕郑城京。

    【注释】〔1〕“韩景侯”,名虔,韩武子之子,公元前四○八年——前四○○年在位,公元前四○三年受周威烈王命列为诸侯。详见本书《韩世家》。〔2〕“雍丘”,郑国邑名,在今河南杞县。

    十六年,郑伐韩,败韩兵于负黍。〔1〕二十年,韩、赵、魏列为诸侯。二十三年,郑围韩之阳翟。〔2〕【注释】〔1〕“负黍”,韩邑,在今河南登封西南。〔2〕“阳翟”,韩国邑名,在今河南禹县。

    二十五年,郑君杀其相子阳。〔1〕二十七年,子阳之党共弑繻公骀而立幽公弟乙为君,〔2〕是为郑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