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第2/3页)

“媚道”,谓妇女以术骗取男人宠幸。〔5〕“望”,责怪,怨恨。

    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于栗姬,〔1〕曰:“百岁后,〔2〕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3〕心嗛之而未发也。〔4〕【注释】〔1〕“属”,音zhǔ,通“嘱”,托付,嘱咐。〔2〕“百岁”,死的委婉说法。〔3〕“恚”,音huì,恼怒,忿恨不平。〔4〕“嗛”,音xi2n,怀恨。

    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贤之,又有曩者所梦日符,〔1〕计未有所定。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2〕大行奏事毕,〔3〕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4〕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5〕而废太子为临江王。〔6〕栗姬愈恚恨,不得见,以忧死。卒立王夫人为皇后,其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为盖侯。〔7〕【注释】〔1〕“符”,祥瑞的征兆。〔2〕“趣”,音cù,催促。〔3〕“大行”,官名,原称典客,掌宾客朝觐之事,为九卿之一,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改称大行,亦称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后又改称大鸿胪。案,废太子为临江王,事在景帝前七年(公元前一五○年)冬,其时典客尚未改称大行,这里司马迁是用后来的官名追记前事。〔4〕“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语出《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5〕“案”,查办,追究罪名。〔6〕“临江王”,其封国即汉初南郡地,都江陵(今湖北江陵),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及清江以北,四川巫山以东地区。〔7〕“盖”,音gě,汉县名,属泰山郡,故治在今山东沂水西北。

    景帝崩,太子袭号为皇帝。尊皇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1〕封田蚡为武安侯,〔2〕胜为周阳侯。〔3〕【注释】〔1〕“平原”,汉县名,属平原郡,故治在今山东平原南。〔2〕“武安”,汉县名,属魏郡,故治在今河北武安县城。〔3〕“周阳”,汉邑名,属河东郡闻喜县,故地在今山西绛县南。

    景帝十三男,一男为帝,十二男皆为王。〔1〕而兒姁早卒,其四子皆为王。〔2〕王太后长女号曰平阳公主,〔3〕次为南宫公主,〔4〕次为林虑公主。〔5〕【注释】〔1〕“十二男皆为王”,指临江闵王荣、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鲁共王余、江都易王非、胶西于王端、赵敬肃王彭祖、中山靖王胜、长沙定王发、广川惠王越、胶东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宪王舜。诸王事迹可参看本书《五宗世家》。案,景帝共十四子,一子为帝,十三子为王,此云“景帝十三男,一男为帝,十二男皆为王”,有误。〔2〕“其四子皆为王”,王兒姁四子为广川王越、胶东王寄、清河王乘、常山王舜。〔3〕“平阳”,汉县名,属河东郡,故治在今山西临汾西南。案,王皇后长女本封阳信公主(阳信县属渤海郡,故治在今河北无棣北),因与平阳侯曹时结婚,所以又称平阳公主。〔4〕“南宫”,汉县名,属广川国,故治在今河北南宫西北。〔5〕“林虑”,当作“隆虑”,东汉末避殇帝刘隆讳改作“林虑”。汉县名,属河内郡,故治在今河南林县县城。此作“林虑”,当是后人追改。

    盖侯信好酒。田蚡、胜贪,巧于文辞。王仲蚤死,葬槐里,追尊为共侯,〔1〕置园邑二百家。及平原君卒,从田氏葬长陵,置园比共侯园。而王太后后孝景帝十六岁,以元朔四年崩,〔2〕合葬阳陵。〔3〕王太后家凡三人为侯。

    【注释】〔1〕“共”,音gōng,汉县名,属河内郡,故治在今河南辉县县城。〔2〕“元朔四年”,公元前一二五年。“元朔”,汉武帝年号。案,《汉书·武帝纪》及《外戚列传》均记王太后卒于元朔三年,疑此“四”字为“三”字之误。〔3〕“阳陵”,汉景帝陵,在右扶风弋阳,当今陕西高陵西南。

    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氏,〔1〕出平阳侯邑。〔2〕子夫为平阳主讴者。〔3〕武帝初即位,〔4〕数岁无子。平阳主求诸良家子女十余人,饰置家。武帝祓霸上还,〔5〕因过平阳主。主见所侍美人,〔6〕上弗说。〔7〕既饮,讴者进,上望见,独说卫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8〕得幸。上还坐,欢甚,赐平阳主金千斤。〔9〕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宫。〔10〕子夫上车,平阳主拊其背曰:〔11〕“行矣,强饭,〔12〕勉之!即贵,无相忘。”入宫岁余,竟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13〕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召其兄卫长君、弟青为侍中。〔14〕而子夫后大幸,有宠,凡生三女一男。〔15〕男名据。

    【注释】〔1〕“其家号曰卫氏”,据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卫子夫母为卫媪,卫媪所生子女包括私生的在内,都冒姓为卫氏。〔2〕“平阳侯”,汉初曹参封平阳侯,四传至曾孙曹时(一说名寿)袭爵。曹时即平阳公主的丈夫。〔3〕“主”,公主的简称。“平阳主”,平阳公主,即武帝姊阳信长公主。“讴者”,歌伎。〔4〕“武帝”,“武”为死后才有的谥号。司马迁去世早于武帝,其所作《史记》不当有“武帝”之称,此必本作“今上”,后人追改为“武帝”。本篇下文(不包括褚少孙所补)言及“武帝”,本亦当作“上”或“今上”。〔5〕“祓”,音fú,古代有于三月上巳(上旬巳日)去水滨洗濯宿垢以消灾祈福的习俗,称为“祓禊”(禊音xì)或“祓除”,亦简称为“祓”。“霸上”,地名,在长安东郊霸水西岸。〔6〕“见”,音xiàn,引见,使之见。〔7〕“说”,音yuè,通“悦”。〔8〕“轩”,车。皇帝出行,有车载衣服随行,称“尚衣轩”。〔9〕“斤”,汉制一斤约合今二百五十八克。〔10〕“奉送”,进献,恭恭敬敬地送入。〔11〕“拊”,音fǔ,轻轻地拍击。〔12〕“强饭”,意谓努力加餐。〔13〕“斥”,弃逐。〔14〕“卫长君”,原名长子,长君是他在卫子夫入宫邀宠后改称的名字。“弟青”,卫青字仲卿,卫子夫同母弟,其生父郑季曾在平阳侯家为吏,因与侯府中女奴卫媪私通而生青及步广二子,二子后皆冒用卫姓。卫青因卫子夫的关系得到武帝的重用,后官车骑将军、大将军,击匈奴有功,封长平侯,贵盛无比,至元封五年(公元前一○六年)去世。详见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侍中”,加官名。在原有官职上加“侍中”,便可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禁。〔15〕卫子夫所生三女,后封诸邑公主、石邑公主、当利公主(又称卫长公主)。卫子夫所生一男为武帝长子刘据,亦即卫太子,详后注。

    初,上为太子时,娶长公主女为妃。立为帝,妃立为皇后,姓陈氏,〔1〕无子。上之得为嗣,〔2〕大长公主有力焉,〔3〕以故陈皇后骄贵。闻卫子夫大幸,恚,几死者数矣。上愈怒。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其事颇觉,于是废陈皇后,〔4〕而立卫子夫为皇后。〔5〕【注释】〔1〕“姓陈氏”,陈皇后父为堂邑侯陈午。〔2〕“嗣”,指皇位继承人。〔3〕“大长公主”,皇帝姑母的称号。景帝姊长公主嫖在武帝时被尊为大长公主,即陈皇后的母亲。〔4〕“废陈皇后”,事在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5〕“立卫子夫为皇后”,事在元朔元年(公元前一二八年)。

    陈皇后母大长公主,景帝姊也,数让武帝姊平阳公主曰:〔1〕“帝非我不得立,已而弃捐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本乎!”〔2〕平阳公主曰:“用无子故废耳。”陈皇后求子,与医钱凡九千万,然竟无子。

    【注释】〔1〕“数”,音shǔ。“数让”,责备,数落。〔2〕“倍”,通“背”。

    卫子夫已立为皇后,先是卫长君死,乃以卫青为将军,击胡有功,〔1〕封为长平侯。〔2〕青三子在襁褓中,〔3〕皆封为列侯。〔4〕及卫皇后所谓姊卫少儿,〔5〕少儿生子霍去病,〔6〕以军功封冠军侯,〔7〕号骠骑将军。〔8〕青号大将军。〔9〕立卫皇后子据为太子。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10〕五人为侯。〔11〕【注释】〔1〕“胡”,古代通称北方边地及西域的少数民族为“胡”,此则专指匈奴。〔2〕“长平”,汉县名,属汝南郡,故治在今河南西华东北。〔3〕“襁褓”,音qiǎngbǎo,用来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在襁褓中”指年纪幼小。〔4〕“列侯”,秦爵二十等,彻侯位最尊,汉因之,后避武帝讳改称通侯,又称列侯。〔5〕“卫少儿”,卫媪三女,长名君孺,次名少儿,三名子夫。少儿与平阳侯家吏霍仲孺私通而生霍去病。卫子夫贵后,少儿与詹事陈掌结婚。〔6〕“霍去脖,武帝时名将,击匈奴有功,后于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去世。详见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7〕“冠军”,意谓其功为诸军之冠。霍去病封冠军侯,当时特于南阳郡置冠军县作为他的封地。冠军县故治在今河南邓县西北。〔8〕“骠骑将军”,将军名号,秩禄万石,同大将军。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始设,以授霍去病。“骠”,音piào,有骁勇之义。〔9〕“大将军”,西汉最高军职,秩禄万石。〔10〕“枝属”,宗族亲戚。〔11〕“五人为侯”,谓卫青、霍去病及卫青三子。

    及卫后色衰,赵之王夫人幸,有子,为齐王。〔1〕【注释】〔1〕“有子为齐王”,王夫人子名闳(音h$ng),为武帝第二子,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立为齐王,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死。所封齐国本临淄郡地,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及益都、广饶、临朐等地。

    王夫人蚤卒。而中山李夫人有宠,〔1〕有男一人,为昌邑王。〔2〕【注释】〔1〕“中山”,诸侯王国名,都卢奴(今河北定县),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滹沱河以北地区。〔2〕“有男一人为昌邑王”,李夫人子名髆(音bó),为武帝第五子,天汉四年(公元前九七年)立为昌邑王,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八六年)死。所封昌邑国本山阳郡地,都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独山湖以西,郓城以南,成武、曹县以东,单县以北地区,兼领独山湖东兖州市及邹县的一部分。

    李夫人蚤卒,其兄李延年以音幸,号协律。〔1〕协律者,故倡也。〔2〕兄弟皆坐奸,〔3〕族。〔4〕是时其长兄广利为贰师将军,〔5〕伐大宛,〔6〕不及诛,还,而上既夷李氏,后怜其家,乃封为海西侯。〔7〕【注释】〔1〕“协律”,官名,即协律都尉,掌管音乐。武帝时设置,以授李延年。〔2〕“倡”,以音乐歌舞娱乐统治者的乐人,地位极其卑下。〔3〕“兄弟皆坐奸”,李延年年轻时犯法已受宫刑,据《汉书·佞幸传》记载,是其弟李季与宫人奸乱,李延年亦牵连得罪。“坐”,犯罪,触犯某一条法律。〔4〕“族”,族灭。即一人犯罪,诛杀其整个家族。〔5〕“贰师将军”,贰师本汉时大宛地名。大宛有良马,匿于贰师城中,汉遣使者求之不得,使者又被大宛贵族截杀。武帝怒,于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兵数万伐大宛。太初三年大宛降,李广利得马归。因为发兵的目的是至贰师城取名马,因此这次远征就以“贰师”为将军名号。贰师城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的马尔哈马特。〔6〕“大宛”,汉时西域国名,故地在今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一带。汉武帝遣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事,详见本书《大宛列传》。〔7〕“海西侯”,李广利以伐大宛立功,当时认为大宛地近西海,所以封为海西侯。

    他姬子二人为燕王、广陵王。〔1〕其母无宠,以忧死。

    【注释】〔1〕“燕王”,名旦,武帝第三子,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立为燕王,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八○年)因谋反事败自杀。所封燕国都蓟(今北京城区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北京城区、近郊、大兴、河北固安以及北京房山、昌平、通县部分地。“广陵王”,名胥,武帝第四子,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立为广陵王,屡犯法度,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五四年)因诅咒事发自杀。所封广陵国本江都国地,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仪征以东地区。详见本书《三王世家》。据《汉书·武五子传》,燕王旦和广陵王胥都是李姬所生。

    及李夫人卒,则有尹婕妤之属,〔1〕更有宠。〔2〕然皆以倡见,非王侯有土之士女,〔3〕不可以配人主也。

    【注释】〔1〕“婕妤”,音ji6y*,或作“倢伃”,宫廷女官名,秩同列侯,位同上卿,在后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武帝时设置。〔2〕“更”,更替,一个接一个。〔3〕“士女”,有士人操行的女子。

    褚先生曰:〔1〕臣为郎时,〔2〕问习汉家故事者钟离生。〔3〕曰:王太后在民间所生一女者,〔4〕父为金王孙。王孙已死,景帝崩后,武帝已立,王太后独在。而韩王孙名嫣素得幸武帝,〔5〕承间白言太后有女在长陵也。〔6〕武帝曰:“何不蚤言!”乃使使往先视之,在其家。武帝乃自往迎取之。跸道,〔7〕先驱旄骑出横城门,〔8〕乘舆驰至长陵。〔9〕当小市西入里,〔10〕里门闭,暴开门,〔11〕乘舆直入此里,通至金氏门外止,使武骑围其宅,〔12〕为其亡走,身自往取不得也。即使左右群巨入呼求之。家人惊恐,女亡匿内中床下。扶持出门,令拜谒。武帝下车泣曰:“嚄!〔13〕大姊,何藏之深也!”诏副车载之,〔14〕迴车驰还,而直入长乐宫。〔15〕行诏门著引籍,〔16〕通到谒太后。太后曰:“帝倦矣,何从来?”帝曰:“今者至长陵得臣姊,与俱来。”顾曰:“谒太后!”太后曰:“女某邪?”曰:“是也。”太后为下泣,女亦伏地泣。武帝奉酒前为寿,奉钱千万,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顷,甲第,〔17〕以赐姊。太后谢曰:“为帝费焉。”于是召平阳主、南宫主、林虑主三人俱来谒见姊,因号曰修成君。有子男一人,女一人。男号为修成子仲,女为诸侯王王后。〔18〕此二子非刘氏,以故太后怜之。修成子仲骄恣,陵折吏民,〔19〕皆患苦之。

    【注释】〔1〕“褚先生曰”,以下为褚先生所补,非司马迁原文。褚先生名少孙。〔2〕“郎”,皇帝的侍从官员,分侍郎、郎中、中郎等,隶属于郎中令(太初元年后改称光禄勋),平时轮流宿卫宫廷,皇帝出行则扈从警卫。郎官秩位不高,却是晋升其他较高级官职的一个阶梯。褚少孙在本书《三王世家》后的补文中说他曾“幸得以文学为侍郎”。〔3〕“钟离”,复姓。〔4〕据《汉书·外戚传》,王太后早年在金氏所生之女名俗。〔5〕“韩王孙名嫣”,字王孙,秦汉间韩王信之曾孙。祖父颓当,景帝时以匈奴相来降,封弓高侯。武帝幼时为胶东王,与韩嫣同学相亲,为帝后,以嫣为上大夫,常与之共卧起,十分宠信。嫣出入宫廷不禁,后因奸乱后宫,被王太后赐死。详见本书《佞幸列传》。〔6〕“承间”,乘机会。“间”,音jiàn。〔7〕“跸道”,古时帝王出行,一路戒严清道,禁止行人通行,称为“跸道”。“跸”,音bì。〔8〕“旄骑”,又称“旄头骑”,皇帝仪仗队中在前面开道的骑兵。因需解髻披发,所以称“旄头”。“横城门”,为长安城北面西第一座门,面对架于渭水之横桥。〔9〕“乘舆”,皇帝乘坐的车辆。〔10〕“里”,县以下的居民区单位。古聚族列里而居,里有里门,按时启闭。〔11〕“暴”,强行。〔12〕“武骑”,武装骑兵。〔13〕“嚄”,音huò,表示惊怪的叹词。〔14〕“副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车辆。据《汉官仪》,天子属车三十六乘,属车即副车。〔15〕“长乐宫”,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汉长安故城东南隅。宫垣南北宽约二千三百米,东西长约二千九百米,是汉时长安的主要宫殿之一,高祖时以此为视朝之地,惠帝末移至未央宫视朝,长乐宫改为太后居处。〔16〕“籍”,指门籍,悬在宫门上的一种名籍。竹制,上记姓名年貌,有门籍者案验得实,可出入宫门。〔17〕“甲第”,头等住宅。〔18〕“诸侯王”,汉代的亲王有自己的封国,略似先秦的诸侯,所以称“诸侯王”。修成君女后嫁淮南王刘安的太子刘迁为妃,不久即离婚。此云“为诸侯王王后”,不确。〔19〕“陵折”,欺凌折辱。“陵”,通“凌”。据本书《酷吏列传》,后义纵任长安令,执法不避权贵,曾捕案修成子仲。

    卫子夫立为皇后,后弟卫青字仲卿,以大将军封为长平侯。四子,长子伉为侯世子,〔1〕侯世子常侍中,贵幸。其三弟皆封为侯,〔2〕各千三百户,一曰阴安侯,〔3〕二曰发干侯,〔4〕三曰宜春侯,〔5〕贵震天下。天下歌之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注释】〔1〕“伉”,音kàng。据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及《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卫伉初封宜春侯,又为长平侯世子。〔2〕“三弟皆封为侯”,案,卫青三子封侯,包括长子伉在内,此云伉别有三弟封侯,误。前云卫青有“四子”,亦误。下文云“三子为侯”,当是。〔3〕“阴安侯”,名不疑。“阴安”,汉县名,属魏郡,故治在今河南清丰北。〔4〕“发干侯”,名登。“发干”,汉县名,属东郡,故治在今山东冠县东。〔5〕“宜春侯”,即伉。此以为伉有弟别封宜春侯,误。“宜春”,汉县名,属汝南郡,故治在今河南汝南西南。

    是时平阳主寡居,当用列侯尚主。〔1〕主与左右议长安中列侯可为夫者,皆言大将军可。主笑曰:“此出吾家,〔2〕常使令骑从我出入耳,奈何用为夫乎?”左右侍御者曰:“今大将军姊为皇后,三子为侯,富贵振动天下,主何以易之乎?”于是主乃许之。言之皇后,令白之武帝,乃诏卫将军尚平阳公主焉。

    【注释】〔1〕“尚主”,与公主结婚。“尚”有尊奉之义,公主身份尊贵,不敢说“娶”,所以用“尚”字。〔2〕“此出吾家”,指卫青微时,本是平阳侯家仆隶。

    褚先生曰:丈夫龙变。《传》曰:〔1〕“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丈夫当时富贵,百恶灭除,光耀荣华,贫贱之时何足累之哉!

    【注释】〔1〕“传”,音zhu4n,书传。

    武帝时,幸夫人尹婕妤。邢夫人号■娥,〔1〕众人谓之“■何”。■何秩比中二千石,〔2〕容华秩比二千石,〔3〕婕妤秩比列侯。常从婕妤迁为皇后。

    【注释】〔1〕“■娥”,汉武帝设置的宫廷女官名号,位在婕妤下。“■”,音x0ng。〔2〕“中二千石”,汉代官员秩禄等级的一种,每月可得俸谷一百八十斛,年俸为二千一百八十斛;九卿、执金吾等高级官员属之。“中”,音zhòng,义为满。〔3〕“容华”,或作“傛华”,汉武帝设置的宫廷女官名号,位在■娥下。“二千石”,汉代官员秩禄等级的一种,每月可得俸谷一百二十斛,年俸为一千四百四十斛;郡守,王国相、典属国、将作大匠、太子傅、大长秋、詹事等属之。《汉书·外戚传》以为容华秩比真二千石,与此异。真二千石,每月可得俸谷一百五十斛,年俸为一千八百斛。

    尹夫人与邢夫人同时并幸,有诏不得相见。尹夫人自请武帝,愿望见邢夫人,帝许之。即令他夫人饰,从御者数十人,〔1〕为邢夫人来前。尹夫人前见之,曰:“此非邢夫人身也。”帝曰:“何以言之?”对曰:“视其身貌形状,不足以当人主矣。”于是帝乃诏使邢夫人衣故衣,独身来前。尹夫人望见之,曰:“此真是也。”于是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谚曰:“美女入室,恶女之仇。”〔2〕【注释】〔1〕“御者”,侍从。〔2〕“恶”,丑恶。

    褚先生曰: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士不必贤世,要之知道;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1〕《传》曰:“女无美恶,入室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2〕美女者,恶女之仇。岂不然哉!

    【注释】〔1〕“贞好”,贞指操行清白,好指容貌美丽。〔2〕“女无美恶,入室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此四句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又见本书《扁鹊仓公列传》,可知已成当时流行箴言。

    钩弋夫人姓赵氏,〔1〕河间人也。〔2〕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3〕昭帝立时,年五岁耳。〔4〕【注释】〔1〕“钩弋”,汉长安宫名。据《汉书·外戚传》,武帝经过河间,有人说此间有奇女,武帝就遣使把这个赵姓女子召来,此女生来两手拳曲,不能伸开,经武帝抚弄,手掌就伸开了。随即入宫,得到武帝的宠幸,号称“拳夫人”,因居于钩弋宫,又称“钩弋夫人”。〔2〕“河间”,诸侯王国名,都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东南部献县、交河、东光、阜成、武强一带。〔3〕“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案,武帝年十六继位为帝,在位五十四年,后元二年死时年七十,而昭帝时年八岁。此云“年七十,乃生昭帝”,误。〔4〕“昭帝立时,年五岁耳”,案之《汉书·武帝纪》、《昭帝纪》及其他记载,昭帝生于太始三年(公元前九四年),后元二年继位时年八岁。此云“五岁”,误。

    卫太子废后,〔1〕未复立太子。而燕王旦上书,愿归国入宿卫。〔2〕武帝怒,立斩其使者于北阙。〔3〕【注释】〔1〕“卫太子”,即武帝长子刘据,卫子夫所生,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立为太子。武帝晚年多病,以为是有人埋蛊(把代表怨家仇人的木偶埋入地下,施以符咒,使对方遭受灾祸。蛊音gǔ)诅咒的缘故,征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命亲信江充查办此事。江充与太子不和,诬称在太子宫中掘得巫蛊用的桐木人。太子惊惧愤怒,把江充杀了。武帝以为太子造反,派丞相刘屈氂(音l0)领兵攻太子,太子逃到湖县(今河南灵宝东)躲藏,被地方官发觉自杀。因其有罪遭祸而死,所以史书从母姓称之为“卫太子”。谥“戾”,又称“戾太子”,卫后亦在这次事变中自杀。〔2〕“归国入宿卫”,归还封国,回到长安在宫中住宿警卫。这是一种借口,其实燕王是觊觎太子的位置,想当皇位继承人。〔3〕“北阙”,未央宫北面的门楼,是官员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的地方。

    上居甘泉宫,召画工图画周公负成王也。〔1〕于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2〕夫人脱簪珥叩头。〔3〕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4〕夫人还顾,帝曰:“趣行,〔5〕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6〕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