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第2/3页)

秦爵第十九等,位次于彻侯,居于关内(王畿所在的关中地区)而无具体封国;汉因之。“鄂君”,名千秋,时官谒者(掌宾客礼赞),是刘邦近臣。〔6〕“荥阳”,县名,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故治在今河南荥阳东北。“荥”,音x0ng。〔7〕“见”,音xi4n,通“现”,现成的。〔8〕“山东”,战国秦汉时期对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或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以东广大地区的习惯称呼。〔9〕“亡”,音wú,通“无”。〔10〕“加”,加之于上,高出。〔11〕古代臣下朝见皇帝,上殿时不得佩剑穿履,并须小步快走。“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是对元老重臣的一种特殊的礼遇。“趋”,小步快走。

    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得鄂君乃益明。”于是因鄂君故所食关内侯邑封为安平侯。〔1〕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帝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奉钱二也。〔2〕【注释】〔1〕“安平”,汉县名,属涿郡,故治即今河北深县城关。鄂千秋封安平侯,食邑二千户。〔2〕“赢”,盈,多出。

    汉十一年,陈豨反,〔1〕高祖自将,至邯郸。〔2〕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3〕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4〕诸君皆贺,召平独吊。〔5〕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注释】〔1〕“陈豨”,宛朐(今山东菏泽西南,朐,音q*)人,从刘邦起兵,以功封阳夏侯,官巨鹿郡守。后为赵相国,统率赵、代边兵。因结客养士,为朝廷所疑,于高祖十年(公元前一九七年)九月反,勾结匈奴,自立为代王。高祖十二年冬兵败被杀。详见本书《韩信卢绾列传》。“豨”,音xī。〔2〕“邯郸”,汉县名,属赵国,故治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3〕“淮阴侯”,即韩信。陈豨谋反,韩信曾与通谋。〔4〕“都尉”,武官名,位低于将军。〔5〕“召”,音sh4o。“吊”,此指对遇到灾祸的人表示哀怜、慰问。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1〕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2〕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3〕“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4〕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5〕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注释】〔1〕“黥布”,六(今安徽六安市)人,本姓英名布,因曾受黥(音qíng,面上刺字,以墨涅之)刑,所以又称黥布。秦末率刑徒起义,从项羽破秦兵,屡次以少胜多,又破关入咸阳,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后与项羽发生矛盾,归顺刘邦。汉四年(公元前二○三年)七月,刘邦立黥布为淮南王,黥布一军成为兴汉灭楚的重要力量。韩信、彭越被杀后,黥布心中恐慌,于高祖十二年举兵反,不久败走番阳(今江西波阳东北,番,音pó),被杀。详见本书《黥布列传》。〔2〕“拊循”,安抚,抚慰。“拊”,音fǔ。〔3〕“说”,音shuì,用言语打动别人。〔4〕“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的样子。“民和”,即人和,人民的欢心。〔5〕“贳贷”,赊欠,借贷。“贳”,音shì。“自污”,自行蒙受污垢,自己败坏自己的名声。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1〕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2〕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3〕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4〕弃,愿令民得入田,〔5〕毋收稿为禽兽食。”〔6〕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7〕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8〕械系之。〔9〕数日,王卫尉侍,〔10〕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11〕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12〕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13〕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14〕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15〕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16〕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17〕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注释】〔1〕“强”,音qi3ng,强迫,强行。〔2〕“利民”,谓取民田宅以为利。〔3〕“谢”,认错,致歉。〔4〕“上林”,秦汉时的皇家苑囿,故地在今陕西长安、周至、户县一带,占地广大,内有宫殿,并畜禽兽,供皇帝行猎。〔5〕“田”,用作动词,谓耕之为田。〔6〕“稿”,音g3o,禾秆。〔7〕“贾人”,商人。“贾”,音gǔ。〔8〕“廷尉”,官名,掌管刑狱,为九卿之一。〔9〕“械”,镣铐、桎梏之类的刑具。“系”,拘囚。〔10〕“卫尉”,官名,掌管皇宫禁卫,为九卿之一。“王卫尉”,史失其名,《史记》仅此一见。〔11〕“暴”,急疾,突然。〔12〕“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入秦为客卿,先后任廷尉、丞相,辅佐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事业,并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杀秦始皇长子扶苏而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二世二年(公元前二○八年),被赵高陷害,腰斩咸阳市中。详见本书《李斯列传》。“秦皇帝”,即秦始皇。〔13〕“竖”,奴仆。“贾竖”,对商人的蔑称。〔14〕“怿”,音yì,高兴。〔15〕“节”,符节,表示使者身份的凭证。〔16〕“徒跣”,光着脚步行,这是一种请罪的表示。“跣”,音xi3n。〔17〕“桀”,即帝履癸,夏代最后一个王。“纣”,即帝辛,商代最后一个王。二人都以暴虐无道著称。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1〕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2〕因问曰:“君即百岁后,〔3〕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注释】〔1〕“能”,和睦,亲善。〔2〕“孝惠”,刘邦子汉惠帝刘盈,公元前一九五年继位,在位七年病死。“惠”是他的谥号。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从惠帝起,每个皇帝的谥号前都加一“孝”字。〔3〕“百岁”,死的委婉说法。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1〕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注释】〔1〕“穷处”,偏远的地方。

    孝惠二年,〔1〕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注释】〔1〕“孝惠二年”,公元前一九三年。

    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后,封续酂侯,〔1〕功臣莫得比焉。

    【注释】〔1〕萧何死后,子禄嗣封。禄死无子,当时执政的吕后就以萧何另一子同继承酂侯的封号(《汉书》以为同是萧何夫人),另封萧何幼子延为筑阳侯。文帝元年,同获罪削爵,延改封酂侯。延死,子遗嗣。遗死无子,文帝另封遗弟则为武阳侯。则因罪削爵,景帝以则弟嘉嗣封。嘉死,子胜嗣。元朔二年,胜又因罪失爵,武帝另封萧何曾孙庆为酂侯。庆死,子寿成嗣。元封四年,寿成因罪免侯。案,萧何子孙屡次因罪失侯,当时的皇帝又都随即别求萧何之后封侯嗣续,这是表示不忘萧何辅佐高祖开创基业的功勋。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1〕录录未有奇节。〔2〕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3〕何谨守管籥,〔4〕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5〕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6〕【注释】〔1〕“刀笔吏”,古代在纸普遍使用以前,一般公文都用笔写在竹木简牍上,写错了就用刀刮去重写,因称从事文牍工作的小吏为“刀笔吏”。〔2〕“录录”,同“碌碌”,平平庸庸,无所作为。〔3〕“末光”,余光。“依日月之末光”,谓因追随高祖而成名。〔4〕“管籥”,锁钥。“籥”,音yu8,通“钥”。〔5〕“更始”,更新,重新开始。〔6〕“闳夭、散宜生”,都是辅佐周文王开创周朝基业的名臣,其事迹详本书《周本纪》。“闳”,音h$ng。“烈”,光明。

    译文 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别人能比得上,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

    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高祖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临行时)县吏们都奉送三个大钱,只有萧何送了五个大钱。

    秦朝的一个御史(来到泗水郡)监察郡政,与从事史一起处理公务,萧何总能把事情办得很妥当。于是萧何被委任为泗水郡的卒史,在同行考核中列为第一。秦朝的御史想向朝廷报告征调萧何,萧何坚决辞谢,终于获准可以不去。

    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