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六十三 王世家第三十

    史记卷六十三 王世家第三十 (第3/3页)

行罚诛。旦自杀,国除,如其策指。有司请诛旦妻子。孝昭以骨肉之亲,不忍致法,宽赦旦妻子,免为庶人。〔3〕专曰“兰根与白芷,〔4〕渐之滫中,〔5〕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者,〔6〕所以渐然也。

    【注释】〔1〕“上官桀”,陇西(郡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人,以善骑射从军。武帝时为搜粟都尉,因功拜少府,后为太仆、左将军。武帝卒,受遗诏辅少主。昭帝时封安阳侯。后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勾结燕王旦谋反,于元凤元年(公元前八○年)伏诛。〔2〕“修法”,遵照法令。〔3〕“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4〕“传曰”,此语见《荀子·劝学》,今本作“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兰根”、“白芷”有清香,为人所爱。〔5〕“渐”,音ji1n,浸渍。“滫”,音xi(,臭水。〔6〕“服”,佩戴。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尽复封燕王旦两子:一子为安定侯;〔1〕立燕故太子建为广阳王,〔2〕以奉燕王祭祀。

    【注释】〔1〕“安定侯”,即刘贤,本始元年七月壬子封。安定,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束鹿东北。〔2〕“广阳王”,广阳国都蓟县(今北京市西南),辖有燕王旦故地。昭帝元凤元年,除燕国为广阳郡,此时复更为广阳国。广阳王之封,据《汉书·宣帝纪》在本始元年七月,据《汉书·诸侯王表》则在五月。

    译文 “大司马臣去病冒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误听人言,让我在军中供职。我自应专心考虑边塞的事务,即使战死旷野也无以报答君恩,现在竟敢考虑其他事情来打扰当政官员,实在是因为我看见陛下为天下忧虑操劳,对百姓怜悯关心,而忘了自己,以致减少膳食,削减音乐,压缩郎员。皇子们托天之福,已经长大,能衣着整齐地行礼朝拜,但至今还没有封号爵位,也没有师傅辅导官员。陛下谦恭礼让,并不顾念这些事情,群臣尽管私心盼望,可是不敢越职奏请。臣私下深怀犬马效忠之心,冒死愿陛下命令有关官员,趁着盛夏吉时,定下皇子们的爵位。希望陛下明鉴。臣去病冒死再拜启奏皇帝陛下。”三月乙亥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将此奏疏在未央宫上奏皇帝。皇帝下制说:“交付御史处理。”

    元狩六年三月戊申朔,乙亥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尚书丞非,交付御史的制书下达,(有关官员讨论后)上奏皇帝说:“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冒死上奏:大司马去病上疏道:‘陛下误听人言,让我在军中供职。我自应专心考虑边塞的事务,即使战死旷野也无以报答君恩,现在竟敢考虑其他事情来打扰当政官员,实在是因为我看见陛下为天下忧虑操劳,对百姓怜悯关心,而忘了自己,以致减少膳食,削减音乐,压缩郎员。皇子们托天之福,已经长大,能衣着整齐地行礼朝拜,但至今还没有封号爵位,也没有师傅辅导官员。陛下谦恭礼让,并不顾念这些事情,群臣尽管私心盼望,可是不敢越职奏请。臣私下深怀犬马效忠之心,冒死愿陛下命令有关官员,趁着盛夏吉时,定下皇子们的爵位。希望陛下明鉴。’制令说:‘交付御史处理。’臣谨与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等议:古代分地立国,建立起一个个诸侯来侍奉天子,为的是尊重宗庙社稷。如今臣去病上疏,他没有忘记他的职责,并以此宣扬陛下的恩德。他说天子谦让,减损自己而忧劳天下,他担心的是皇子至今还没有封号爵位。臣青翟、臣汤等本应尊奉礼义履行职责,但愚蠢而没想到此事。如今正当盛夏吉时,臣青翟、臣汤等冒死请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冒死请示所立国名。”

    制令说:“听说周代封立诸侯八百,姬姓的人同时受封,或为子、男,或为附庸。《礼》上说‘支子不得奉祭宗祖’。你们所谓建立起一个个诸侯目的在于尊重社稷,朕却没有听说过。况且上天不是为了君王而降生百姓的。由于朕的无德,海内尚未和睦,现在竟让没有教导好的皇子勉强去做封地连城的诸侯王,那又如何能激励朕的股肱之臣呢?你们还是重新商议,以列侯的爵位赐封他们。”

    三月丙子日,群臣又上奏未央宫。“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冒死上奏:臣谨与列侯臣婴齐、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谏大夫、博士臣安等商议道:臣等听说周代封立诸侯八百,姬姓的人同时受封,侍奉天子。康叔因他的祖、父而显赫,伯禽因其父周公而立国,都封了国土,成为诸侯,并以相、傅为辅佐。百官奉守法令,各人履行职责,国家的体制也就完备了。臣等私下认为建立诸侯所以能使社稷得到尊重,是因为各地诸侯分别根据自己的职司奉献贡品举行祭祀。虽然支子不得奉祭宗祖,是礼法的规定,但分封土地,建立诸侯,使他们守护藩国,帝王就能用以扶助德义、施行教化。陛下奉承天统,开创圣明的端绪,尊敬贤良,表扬功臣,复兴灭亡的侯国,继续断绝的后嗣,把萧文终的后代续封在酂,表扬勉励群臣如平津侯等。陛下为了昭示六亲的次序,彰明上天所施与的亲属关系,还让诸侯王封君把领受的皇帝恩宠分施子弟,分封子弟户邑,陛下从而赐给封号立为诸侯的有一百余国。现在却把皇子封为列侯,那就使尊卑颠倒,名位的安置失去了次序,这种做法是不能流传万世千秋的。臣请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三月丙子日,上奏未央宫。

    制令说:“康叔的亲属有十位而他独尊的原因是周天子褒扬有德之人。周公的鲁国受命郊外祭天,鲁国祭祀周公、伯禽可以分别用白牡、骍刚这样的祭品,其他鲁君就不能用纯色的牲畜去祭祀,这是因为贤与不贤有差别。‘巍巍的高山令人敬仰,光明的品行令人向往’,朕很仰慕德高望重的人。为了对尚未教导好的皇子有所抑制,封他们为列侯便可。”

    四月戊寅日,群臣上奏未央宫。“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冒死上奏:臣青翟等与列侯、吏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庆等议:臣等冒死奏请立皇子为诸侯王。制令说:‘康叔的亲属有十位而他独尊的原因是周天子褒扬有德之人。周公的鲁国受命郊外祭天,鲁国祭祀周公、伯禽可以分别用白牡、骍刚这样的祭品,其他鲁君就不能用纯色的牲畜去祭祀,这是因为贤与不贤有差别。“巍巍的高山令人敬仰,光明的品行令人向往”,朕很仰慕德高望重的人。为了对尚未教导好的皇子有所抑制,封他们为列侯便可。’臣青翟、臣汤、博士臣将行等听说,康叔的亲属有十位,其中武王继承王位,周公辅佐成王,其他八人都因他们祖、父的尊贵地位而被封立大诸侯国。康叔年纪幼小,周公身在三公之位,伯禽在鲁据守封国,原来他们在承受爵命的时候,也都还没到成年。但后来康叔抵御了禄父造反,伯禽平定了淮夷叛乱。从前五帝的制度各不相同,周代的爵位有五等,到春秋时分三等,都根据当时情况来安排尊卑的次序。高皇帝拨乱反正,显示了最高的德操,平定海内,分封土地,建立诸侯,爵位分为两等。皇子们有的还在襁褓之中就立为诸侯王,侍奉天子,这已成为万世的法则,不可更改。陛下亲行仁义,体现圣德,文武兼备。您表彰慈爱孝顺的行为,拓宽任用贤能的道路。对内褒扬有德之士,对外讨伐强暴之徒。远至北海,西到月氏,匈奴、西域,举国拥护陛下的军队。车辆兵械等军费,不从百姓那里收取。拿出皇家府库的财物来奖赏奋勇杀敌的将士,打开天子的仓廪以周济贫穷的百姓,又把戍卒人数减少一半。百蛮的君主,无不闻风向慕,承受您的教化,使您满意。远方的人语言风俗不同,经过了几重翻译前来朝觐,陛下的恩泽遍及域外。因此,珍异的兽类出现,吉祥的禾谷生长,上天的瑞应十分明显。现在诸侯的支子都封到了诸侯王,而封皇子为列侯,臣青翟、臣汤等私下考虑再三,都认为这样做尊卑失序,使天下失望,是不可以的。臣等请立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四月癸未日,上奏未央宫,奏议留在宫里,没有发下。

    “丞相臣青翟、太仆臣贺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充、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冒死上奏:臣青翟等前奏大司马臣去病上疏说,皇子还没有封号爵位,臣谨与御史大夫臣汤、中二千石、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庆等冒死请立皇子臣闳等为诸侯王。陛下有文德武功而谦让不居,责备自己,谈及皇子还没有教育成人。群臣所议,儒者宣扬其分封的学说,有的是违背其本心的。陛下坚决推辞不许,只封皇子为列侯。臣青翟等私下与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商议,都认为这样做就尊卑失序了。高皇帝创建天下,身为汉代开国之君,封子孙为王,广布支辅力量。先帝奉为法则,遵行不改,是为了宣扬皇帝的至尊地位。臣请陛下令史官选择吉日,准备好典礼仪式呈上,御史奏上地图,其他都照成例办理。”制令说:“可以。”

    四月丙申日,群臣上奏未央宫。“太仆臣贺行御史大夫事冒死上奏:太常臣充言,卜定四月二十八日乙巳,可立诸侯王。臣冒死奏上地图,请示所立国名。典礼仪式另行奏上。臣冒死请示。”

    制令说:“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

    四月丁酉日,上奏未央宫。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御史大夫汤将制书下达丞相,丞相下达中二千石、二千石,下达郡太守、诸侯王国之相,接受诏书依旨从事,下达有关办事人员,按照律令执行。

    “时在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派御史大夫汤在宗庙封立皇子闳为齐王。说道:呜呼,小子闳,接受这块青色社土!朕承继先人,稽考古制为你建立国家,封在东方,世世代代作为汉家的藩屏辅佐。呜呼,你要放在心上啊!你要敬听我的诏命,要知道天命无常。一个人如果崇尚德操,就能发出明亮的光辉;如果不勉力于道义,就会使君子懈怠。你要尽你的心力,真诚地保持中正之道,那么天赐的禄命就会长久。如果昏庸邪僻,不行善政,就会殃及你的封国,害你自身。呜呼,安国治民,能不敬慎吗!齐王你要以此为戒!”

    右方是封齐王的策书。

    “时在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派御史大夫汤在宗庙封立皇子旦为燕王。说道:呜呼,小子旦,接受这块黑色社土!朕承继先人,稽考古制为你建立国家,封在北方,世世代代作为汉家的藩屏辅佐。呜呼!荤粥氏虐待老人,禽兽心肠,侵犯劫掠,又加以欺诈边民。呜呼!朕命令将帅前往征讨他们的罪行,万夫长,千夫长,三十二个君主都来归顺,降下旗帜,军队溃散。荤粥氏迁到了别处,北方州郡从此太平。你要尽你的心力,不要制造怨恨,不要背弃德义,不要废弛武备。不是受过训练的士卒,不要征发从军。呜呼,安国治民,能不敬慎吗!燕王你要以此为戒!”

    右方是封燕王的策书。

    “时在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派御史大夫汤在宗庙封立皇子胥为广陵王。说道:呜呼,小子胥,接受这块赤色社土!朕承继先人,稽考古制为你建立国家,封在南方,世世代代作为汉家的藩屏辅佐。古人说:‘大江之南,五湖之间,人心轻佻。杨州恃强,三代时地处要服,政教不能施及。’呜呼!你要尽你的心力,十分小心谨慎,惠施下民,忠顺君上,不要无知妄动,贪图游乐,不要亲近小人,要遵守法度循行规则。《尚书》上说:‘臣下不要作威作福。’这样才不至于有日后的羞辱。呜呼,安国治民,能不敬慎吗!广陵王你要以此为戒!”

    右方是封广陵王的策书。

    太史公说:古人说:“爱他就希望他富,亲他就希望他贵。”所以君王划分疆土,建立国家,封立子弟,为的是褒奖亲属,使亲疏有序,尊崇先祖,使兄弟子孙显贵,在天下广布同姓宗族。因此国势强大而王室安宁。自古至今,由来已久。这并无特殊之处,所以不再专门论述。燕、齐的事,没有值得采录的。然而封立三王,天子谦恭礼让,群臣恪守道义,文辞华美,很可观览,所以附入世家。

    褚先生说:臣有幸能以贤良文学而官至侍郎,我喜欢阅读太史公写的列传。列传里称赞《三王世家》文辞可观,但从其世家中寻找却始终不能得到。我私下从喜好旧闻故实的长老那里取到三王的封策书,把事情编列起来以广流传,使后世的人得以看到贤明君主的意向。

    听说孝武帝时,一天里同时封拜三子为王:一子封在齐,一子在广陵,一子在燕。分别按各人的才力智能和当地土质的不同、民风的差异,为之作策书申明告诫他们。对三王说:“世世代代作为汉家的藩屏辅佐,安国治民,能不敬慎吗!你要以此为戒!”贤明君主的所作所为,本来不是见闻浅陋的人所能了解的,如果不是博闻强记的君子就无法透彻了解其真意所在。至于策书的次序分段,文字的前后,策简的参差长短,都有用意,只是没有人能够知晓。我谨依次汇集皇帝的真草诏书,编列在左方,使读的人自己会通其意而解说它。

    王夫人,是赵人,和卫夫人一起得到武帝的宠爱,生子闳。闳将要立为王的时候,他母亲病了,武帝亲自去慰问她。武帝说:“儿子要当王了,你希望在什么地方安置他?”王夫人说:“陛下在,妾有什么资格可说呢?”武帝说:“虽然如此,你心里总有所想的,你想在什么地方安置他为王呢?”王夫人说:“我愿安置他在雒阳。”武帝说:“雒阳有武库敖仓,是天下险要的交通要冲,汉国的大都邑。先帝以来,从没有一个皇子封在雒阳为王的。除去雒阳,其余地方都可以。”王夫人没有回答。武帝说:“关东的封国没有比齐更大的。齐东面靠海而城郭大,古时候光临淄一地就有十万户,天下的富饶地区没有超过齐国的了。”王夫人用手拍头,谢道:“太幸运了!”王夫人死后,武帝很悲痛,派遣使者拜告王夫人亡灵道:“皇帝谨派使臣太中大夫明奉上玉璧一枚,赐夫人为齐王太后。”皇子闳封做齐王,年少,无子,立为王后,不幸早死,国绝,封地为郡。天下都说齐地不宜封王。

    所谓“受此土”,是指始封的诸侯王,一定要在天子的泰社里接受一块土,回到自己的封地立这块土为国社,每年岁首四时祭祀它。《春秋大传》说:“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方青土,南方赤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上方黄土。”所以将要封在东方的取青土,封在南方的取赤土,封在西方的取白土,封在北方的取黑土,封在上方的取黄土。各取其相应颜色的泰社之土,用白茅包裹,回去封为国社。这是开始接受天子封立时的情形。这叫做主土。主土,就是要立社奉祀它。“朕承祖考”,祖指祖先,考指父亲。“维稽古”,维是考虑、思念的意思,稽是应当的意思,这句是说应当遵循古制。

    齐地百姓多变诈,不熟悉礼义,所以告诫他说:“你要敬听我的诏命,要知道天命无常。一个人如果崇尚德操,就能发出明亮的光辉;如果不勉力于道义,就会使君子懈怠。你要尽你的心力,真诚地保持中正之道,那么天赐的禄命便会长久。如果有过失,不行善政,就会殃及你的封国,害你自身。”齐王到他的封国后,左右大臣用礼义维护辅佐他,不幸他中年早死。然而他保全了自己,没有过失,正如策书所告诫的那样。

    古代的记载上说“青的色彩出于蓝草,而它的色泽比蓝草还青”,这是经过加工而使它这样的。目光长远的贤明君主,他清楚地独自看到问题所在:他告诫齐王要对自己谨慎,告诫燕王不要心怀怨恨,不要背弃德义,告诫广陵王要谨慎对外,不要妄自尊大,赏罚逾制。

    广陵在吴越地区,百姓精明而轻佻,所以告诫他说:“大江、五湖之间,人心轻佻。杨州恃强,三代的时候,强使它接受中原的习俗服饰,但没有使政教在那里深入普及,只是依其大意进行控制而已。你不要无知妄动,贪图游乐,不要亲近小人,要以法度为准则。不要总是贪图游乐,骑马打猎,享乐过度,从而亲近小人。要经常想到法度,这样就不致遭受羞辱了。”三江、五湖有鱼盐之利,铜矿之富,是天下所羡慕的地方。所以告诫他“臣不作福”,是不让他滥用钱财,加重赏赐,以树立自己的声誉,博取四方的拥护。又说“臣不作威”,是不让他因当地人心的轻佻而背弃道义。

    到孝武帝去世,孝昭帝初即位,就先让广陵王胥入朝,重重赏赐他金钱财币,价值三千余万,还增加封地百里,封邑万户。

    到了昭帝去世,宣帝初即位,又出于恩情施行仁义,在本始元年中,分出汉地,对广陵王胥的四个儿子全部加以分封:一子为朝阳侯;一子为平曲侯;一子为南利侯;最喜爱的小儿子弘,封立为高密王。

    后来胥果然作威作福起来,和楚王的使者交往勾结。楚王扬言道:“我的先人元王,是高帝的小弟,受封三十二城。现在楚国土地城邑越来越少,我要和广陵王一起发兵。立广陵王为帝,我仍然治理楚三十二城的封地,像元王时那样。”事情发觉后,公卿及有关官员请求进行惩罚诛讨。天子因为与胥有骨肉之情,不忍按法律办他罪,下诏书不治广陵王的罪,只处死首恶楚王。古代的记载上说“蓬草生在麻丛里,不用扶正,它自然会生直;白沙混在泥里,就会和泥一样黑”,这是环境和教化使他这样的。这之后胥又咒诅谋反,自杀身亡,封国也被撤除。

    燕国土地贫瘠,北边靠近匈奴,那里的百姓勇猛而少智谋,所以告诫他说:“荤粥氏没有孝行而有禽兽心肠,他们窃盗侵犯边民。朕诏令将军前往征讨他们的罪行,万夫长,千夫长,三十二个君主都来归顺,降下旗帜,军队溃散。荤粥氏迁到远处居住,北方州郡从此太平。”“悉若心,无作怨”,是不让他依从流俗而心怀怨恨。“无俷德”,是不让燕王背弃德义。“无废备”,是说不要缺乏武备,要时常防备着匈奴。“非教士不得从征”,是说不是熟悉礼义的人不能在身边使用。

    后来到武帝年老,太子又不幸去世,没有再立太子,因而燕王旦派使者来上书,请求亲自到长安进宫值宿警卫。孝武帝看到燕王的上书,把它扔到地上,生气说道:“生了儿子应当把他安置在齐鲁礼义之乡,现在却把他放在燕赵,果然产生了争夺之心,不肯相让的苗头已经露出来了。”于是派人立即将燕王旦的使者斩首于宫阙之下。

    到武帝去世,昭帝刚即位,旦果然心怀怨恨而责怪大臣。他自以为是长子,应当继承皇位,于是与齐王之子刘泽等阴谋造反,放出话来:“我哪里有这个弟弟在!现在即位的是大将军的儿子。”想要发兵。事情被发觉,按罪当杀。昭帝出于恩情,加以宽忍,把这件事压下来不张扬。公卿让有关大臣请示,派遣宗正和太中大夫公户满意、御史二人,一同出使燕国,去启发开导燕王。他们到了燕国,分别在不同的日子里交替着去见王,责备他。宗正,是主管宗室刘氏家族名籍的,先去见王,为他列举事实说明昭帝确实是武帝儿子的情况。侍御史接着再去见王,用正式的法律责备他,问道:“王打算发兵的罪名很清楚,应当定罪。汉家有正法,王犯了细微的小罪过,就要执法公正断案,怎么能宽恕你。”用法令条例触动他。燕王心中越来越觉得理亏,内心恐慌起来。公户满意熟悉经术,最后一个去见王,称引古今通行的道义和国家的大礼,文辞雅正。他对燕王说:“古时候天子在朝廷内必定要有异姓的大夫,为的是匡正亲属骨肉;在朝廷外必定要有宗室同姓的大夫,为的是匡正异族之人。周公辅佐成王,处决了他的两个弟弟,所以天下安定。武帝活着的时候,尚能宽大对待你。现在昭帝刚即位,年纪还小,来日方长,尚未亲自执政,把政事托付给大臣。古时候执行诛罚从不袒护亲戚,所以天下安定。现在大臣辅政,按照法律公正行事,不敢有所偏袒,恐怕不能宽恕王。王可自重,不要自己造成身死国灭,为天下所笑。”于是燕王旦恐惧服罪,叩头认错。大臣们都想使皇帝的骨肉之亲和好,不忍用法去伤害他。

    这之后燕王旦又和左将军上官桀等谋反,扬言道“我仅次于太子,太子不在,我当继承皇位,都是大臣们合谋压抑我”云云。大将军霍光辅政,和公卿大臣商议说:“燕王旦不悔过改正,行恶不变。”于是依法直断,执行诛罚。旦自杀,封国撤除,正如封燕王策书警告的那样。有关官员请诛旦的妻儿。孝昭帝因为他们是骨肉之亲,不忍按法处罚,宽赦了旦的妻儿,将他们削为平民。古代的记载上说“兰根和白芷,如果浸在臭水里,君子不愿接近,一般人也不愿佩带”,这是它所处的环境使它这样的。

    宣帝初立,广施恩泽,宣扬德义,在本始元年中又都封立燕王旦的两个儿子:一子为安定侯;把燕王旦原来的太子建立为广阳王,来奉守燕王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