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第3/3页)

云:“元狩六年九月,大司马去病薨。”根据霍去病年十八为天子侍中推算,霍去病生年在汉武帝建元元年,终年二十四岁。〔3〕“属国”,元狩三年秋,汉安置匈奴降人于边郡,称为“属国”。其地为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又称“五属国”。“玄甲”,黑色铁甲。颜师古曰:“卫送其葬,所以宠之也。”〔4〕“陈自长安至茂陵”,“茂陵”,县名,汉初为茂乡,属槐里县,武帝葬此,因置为县,属右扶风。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此言送葬队伍,列阵自长安直至茂陵。〔5〕“为冢象祁连山”,霍去病墓在陕西兴平县茂陵镇东北五里高原上,与卫青墓相接。霍墓在东,卫冢在西。武帝葬处茂陵在其西南,相距约一里。〔6〕“谥”,音shì。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曰“谥”。〔7〕“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并”,合并。据《谥法》:“布义行刚曰景,辟土服远曰桓。”故云“景”者,谥其武功,云“桓”者,谥其广地。所以“景桓”是合并“武”与“广地”两大事迹所定的谥号。〔8〕“子嬗代侯”,“嬗”,音shàn,通“禅”。《汉书·外戚恩泽表》:“元鼎元年,哀侯嬗嗣。”霍去病殁年方二十四岁,假使霍为侍中时即生子嬗,至代侯,年方八岁。〔9〕“幸”,与“倖”通,希望。〔10〕“元封元年,嬗卒”,哀侯嗣位,七年而薨,其年不过十四、五岁。《汉书·霍传》云:“嬗为奉车都尉,从封泰山而薨。”

    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1〕后五岁,〔2〕伉弟二人,阴安侯不疑及发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3〕失侯后二岁,〔4〕冠军侯国除。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5〕谥为烈侯。子伉代为长平侯。〔6〕 【注释】〔1〕“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宜春侯卫伉(音kàng)元朔五年四月二十日以青功封侯,元鼎元年坐矫不害免,太初元年嗣长平侯,天汉元年坐阑入宫失侯,征和二年坐巫蛊诛。〔2〕“后五岁”,元鼎五年。〔3〕“酎金”,每年八月献酎祭宗庙时,诸侯助祭的献金。凡金少不足份量,或成色差次的,要受到削县免国的处分。元鼎五年九月,列侯因献金不如法夺爵者一百零六人。丞相赵周受酎金案牵连,下狱死。伉弟二人也在这次酎金事件中失去侯位。〔4〕“失侯”,当指卫不疑和卫登二人元鼎五年失侯之事。“后二岁”,据《史记》记事当年起算例,“后二岁”应为元鼎六年。但冠军侯国除在元封元牢。此《史记》记年体例紊乱之一例。或则“二岁”为“三岁”之误。〔5〕“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据《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大司马大将军青薨。按:卫青年寿不详。惟据本传“青壮为侯家骑,从平阳主”这一记载,可以推算出建元元年,卫青年十九时为侯家骑。因知卫青生于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一五八年),卒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冬(公元前一○六年),享年五十三岁。〔6〕“子伉代为长平侯”,据《汉表》,伉太初元年嗣侯。按:青薨于元封五年冬,冬为一岁之首,为何不在元封五年或元封六年嗣侯,竟至青卒后二年始嗣侯,《汉表》恐有误。夏燮亦云:“《传》言青薨,子伉嗣,六年坐法免,与此表五年坐法语,亦相差一年。”(《校汉书八表》卷六)。

    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后,十四年而卒。〔1〕竟不复击匈奴者,以汉马少,而方南诛两越,〔2〕东伐朝鲜,〔3〕击羌、西南夷,〔4〕以故久不伐胡〔5〕。

    【注释】〔1〕“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后,十四年而卒”,大将军围单于在元狩四年春,至元封五年,正十四牢。〔2〕“而方南诛两越”,元鼎六年冬,楼船将军杨仆、伏波将军路博德发兵入越地,平南越,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元封元年冬,汉兵入东越境,越建成侯敖与繇王居股杀其王余善降。〔3〕“东伐朝鲜”,元封三年夏,朝鲜杀其王右渠来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4〕“击羌、西南夷”,元鼎六年冬十月,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征西羌平之。春,征西南夷平之。〔5〕“以故久不伐胡”,自元狩四年汉、匈第三次漠北之战以后,匈奴远徙西北方。虽偶有扰边事件或遮断汉通西域道路,然亦得利即逝,行动飘忽。元鼎六年秋,汉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匈河将军赵破奴击匈奴,深入匈奴境数千里,未获匈奴主力而回。故云“久不伐胡”。

    大将军以其得尚平阳长公主故,〔1〕长平侯伉代侯。六岁,坐法失侯。〔2〕 【注释】〔1〕“大将军以其得尚平阳长公主故”,“尚”,马叙伦先生曰:“尚者当之省。《说文》:‘当,田相值也。’故引伸为匹配之称。《司马相如传》:‘恐不得当也。’《雋不疑传》:‘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能当。’皆其义。”(《读两汉书记》)武帝姊阳信长公主以尚平阳侯曹寿(时)故,称为平阳长公主。曹寿有恶疾就国,长公主讽白皇后,皇后言之,武帝乃诏卫青尚平阳主。卫青殁后,与平阳主合葬,起冢象庐山。〔2〕“长平侯伉代侯,六岁,坐法失侯”,青卒在元封五年,如伉于元封六年代侯,“六岁,坐法失侯”,正是天汉元年。然《汉表》云:“太初元年嗣侯,五年,阑入宫、完(髡)为城旦。”五年失侯,亦在天汉元年。失侯在天汉元年,已无庸置疑,惟嗣侯之年,待考。

    左方两大将军及诸裨将名: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1〕斩捕首虏五万余级。一与单于战,〔2〕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3〕再益封,凡万一千八百户。〔4〕封三子为侯,侯千三百户。〔5〕并之,万五千七百户。〔6〕其校尉神将以从大将军侯者九人。〔7〕其裨将及校尉已为将者十四人。〔8〕为裨将者曰李广,自有传。无传者曰: 【注释】〔1〕“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汉书·周勃传》:“最,从高祖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颜师古曰:“最者,凡也,总言其攻战克获之数。”陈直曰:《居延汉简释文》“有‘最凡十三人’,最当作总计解,不能训为凡字。木简最凡二字为联文可证。”按:陈直说是。〔2〕“单于”,谓匈奴军臣单于。〔3〕“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元朔二年,卫青出云中至高阙,收复河南地,置朔方郡,辖三封、朔方、修都、临河、呼遒、窳浑、渠搜、沃壄、广牧、临戌十县。〔4〕“再益封。凡万一千八百户”,据木传,青元朔二年始封三千八百户,同年益封三千户。元朔五年再益封六千户。三次封典总计万二千八百户。“二千”,误作“一千”。《汉书》作“万六千三百户。”〔5〕“封三子为侯,侯千三百户”,元朔五年,青三子在襁褓中以青功封侯,各千三百户。三子者:宜春侯卫伉、阴安侯卫不疑、发干侯卫登。按:《汉武故事》谓大将军有四子皆不才,少子坐奢谣诛云云。〔6〕“井之,万五千七百户”,《汉书》作“二万二百户”。《汉书》卫青封户总计万六千三百户。三子共封三千九百户,故总数为二万二百户。〔7〕“侯者九人”,南窌侯公孙贺、合骑侯公孙敖、乐安侯李蔡、龙侯韩说、随成侯赵不虞、从平侯公孙戎奴、涉轵侯李朔、博望侯张骞及冠军侯霍去病。〔8〕“其裨将及校尉已为将者十四人”,十四人是:公孙贺、李息、公孙敖、李沮、李蔡、张次公、苏建、赵信、张骞、赵食其、曹襄、韩说、郭昌、苟彘。

    将军公孙贺。贺,义渠人,〔1〕其先胡种。贺父浑邪,景帝时为平曲侯,〔2〕坐法失侯。〔3〕贺,武帝为太子时舍人。〔4〕武帝立八岁,〔5〕以太仆为轻车将军,〔6〕军马邑。〔7〕后四岁,以轻车将军出云中。〔8〕后五岁,以骑将军从大将军有功,封为南窌侯。〔9〕后一岁,〔10〕以左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11〕无功。后四岁,以坐酎金失侯。〔12〕后八岁,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13〕无功。后八岁,以太仆为丞相,封葛绎侯。〔14〕贺七为将军,〔15〕出击匈奴无大功,而再侯,为丞相。坐子敬声与阳石公主奸,〔16〕为巫蛊,族灭无后。〔17〕 【注释】〔1〕“贺,义渠人”,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贺夫人君孺,为卫皇后姊,贺因是有宠。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生二子。后宣太后诈杀义渠戎王,起兵伐残义渠,置其地为北地郡。公孙浑邪、公孙贺、公孙敖、傅介子均北地义渠人。〔2〕“贺父浑邪,景帝时为平曲侯”,贺父公孙浑邪,景帝时为陇西守。后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孝景六年四月己巳(初五日)封为平曲侯。〔3〕“坐法失侯”,《史记·景惠间侯者年表》云公孙浑邪失侯在孝景中四年。《表》只云有罪,未云何罪。〔4〕“贺,武帝为太子时舍人”,公孙贺少为骑士,从军有功,擢为太子舍人。“舍人”,为太子官属,秩比郎中,选良家子任之。舍人的职掌是更直(值班)和宿卫。〔5〕“武帝立八岁”,武帝始立为建元元年,至元光二年,正八岁。梁玉绳曰:“此两称武帝,及下李息、公孙敖、李沮、李蔡、赵信、赵食其六传,称武帝者,皆后人妄改,当作今上。”按:司马迁卒在何年,今疑说纷纭,未有定论。梁何以不用此处连称武帝之例,以证史迁卒在武帝之后,而遽断为“后人妄改”。吴汝纶据此以为史迁卒于武帝崩后。〔6〕“太仆”,紧随皇帝左右掌舆马的近臣,有时还亲自为皇帝驭车。太仆还兼管马政,地位很重要。“轻车将军”,作战时设置的列将军,又称杂号将军。〔7〕“马邑”,今山西朔县。〔8〕“后四岁,以轻车将军出云中”,《汉书·武帝纪》、《史记·匈奴列传》载,公孙贺出云中在元光六年。而据本传两处记载推算,均为元光五年。〔9〕“后五岁,以骑将军从大将军有功,封为南窌侯”,据《史》《汉》二表,公孙贺封窌侯在元朔五年四月丁未(二十日)。本传前记公孙贺为骑将军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有功,亦在元朔五年。“后五岁”,按史迁纪年例推算,应为元朔四年,有误。〔10〕“后一岁”,元朔六年。〔11〕“左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的地位很高,不常置。其职是“掌兵及四夷”。“再从大将军出定襄”,元狩六年春二月、四月的一次漠北大会战,大将军再出定襄,将前、后、左、右四将军渡漠击匈奴,是汉、匈八十余年来的武装冲突中具有决定性的一次战役。〔12〕“后四岁,以坐酎金失侯”,公孙贺坐酎金失侯在元鼎五年。“后四岁”前必有夺文。否则,不至以“后十一岁”误作“后四岁”。〔13〕“后八岁,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公孙贺坐酎金失侯在元鼎五年,以浮沮将军出五原在元鼎六年。“后八岁”误。〔14〕“后八岁,以太仆为丞相,封葛绎侯”,据《史表》,太初二年三月丁卯(十二日)封公孙贺为葛绎侯。元鼎六年,公孙贺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以次年(元封元年)起算,至太初二年封葛绎侯,正八岁。按:西汉武帝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相继坐事死。石庆虽以恭谨得终,然而数遭遣责。公孙贺初引拜为丞相时,顿首涕位,不肯受印绶,不得已而受拜。后果坐子敬声不法族灭。刘屈氂继公孙贺为丞相,亦因蛊斩。〔15〕“贺七为将军”,粱玉绳曰:“贺为将军五,安有七乎!”按:据本传及韩长孺、匈奴二传及《将相年表》,贺凡七为将军。(一)元光二年为轻车将军军马邑。(二)元光六年为轻车将军出云中。(三)元朔五年为骑将军(《将相年表》作车骑将军)击匈奴。(四)元朔六年春二月,贺为左将军出定襄。(五)元朔六年夏四月,贺为左将军再出定襄。(六)元狩四年,贺为左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七)元鼎六年,贺为浮沮将军出五原。贺凡七为将军不误。〔16〕“坐子敬声与阳石公主奸”,据《史表》,征和二年,贺子敬声有罪国除。《汉书·贺传》云:“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唇公卿位。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巫蛊之祸,起自朱安世,成于江充,遂及公主、皇后、太子皆败。”按:阳石公主,武帝女。卫子夫为皇后生三女,长女卫长公主尚乐通侯栾大。阳石公主或为次女,与公孙敬声为亲戚相近而奸。三女当是《戾太子传》中之诸邑公主。〔17〕“为巫蛊,族灭无后”,征和无年冬,公孙贺坐为蛊死狱中。

    将军李息,郁郅人。〔1〕事景帝。至武帝立八岁,为材官将军,军马邑。〔2〕后六岁,为将军,出代。〔3〕后三岁,为将军,从大将军出朔方,皆无功。〔4〕凡三为将军,〔5〕其后常为大行。〔6〕 【注释】〔1〕“郁郅”,北地郡属县。〔2〕“为材官将军,军马邑”,在元光二年。“材官将军”,作战时临时设置的列将军(见《西汉会要》卷三二)。西汉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送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此军中置“材官将军”所自来。〔3〕“后六岁为将军出代”,时在元朔二年。〔4〕“后三岁,为将军,从大将军出朔方,皆无功”,据《卫将军列传》,元朔五年车骑将军卫青率四将军出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出右北平。李息有功,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此云“从大将军出朔方”,不确。李息既未出朔方,卫青出朔方时亦未晋封为大将军。下云“皆无功”,亦误。〔5〕“凡三为将军”,李息凡四为将军,元光二年为材官将军军马邑,元朔二年为将军出代,元朔五年为将军出右北平,复有元鼎六年为将军与郎中令徐自为征西羌。〔6〕“大行”,即大行令,本名行人,秦时名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事之尊重者遣大鸿胪,轻贱者遣大行。据《汉书·汲黯传》,李息因不敢言张汤之非获罪。元鼎二年,罢李息大行令。张骞继息为大行令。按:陈直曰:霍墓向东,有冢并立,规模较小,相传为李息冢。

    将军公孙敖,义渠人。〔1〕以郎事武帝。〔2〕武帝立十二岁,〔3〕为骑将军,出代,亡卒七千人,当斩,赎为庶人。后五岁,以校尉从大将军有功,封为合骑侯。〔4〕后一岁,以中将军从大将军,〔5〕再出定襄,无功。〔6〕后二岁,以将军出北地,后骠骑期,当斩,赎为庶人。〔7〕后二岁,以校尉从大将军,无功。〔8〕后十四岁,以因杅将军筑受降城。〔9〕七岁,复以因杅将军再出击匈奴,至余吾,〔10〕亡士卒多,下吏,当斩,诈死,亡居民间五六岁。〔11〕后发觉,复系。坐妻为巫蛊,族。〔12〕凡四为将军,出击匈奴,一侯。

    【注释】〔1〕“义渠”,属北地郡,本秦义渠戎国。〔2〕“以郎事武帝”,《汉书》作“以郎事景帝”。王先谦《补注》云:“《史记》作以郎事武帝。”究竟孰是孰非,亦未加判断。泷川资言《考证》则断为《史记》误。按:卫青给事建章时,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本传已明言在前。故“以郎事武帝”者,谓公孙敖以骑郎事武帝,安得有误,盖误在《汉书》。〔3〕“武帝立十二岁”,为元光六年。〔4〕“以校尉从大将军有功,封为合骑侯”,据《史表》,元朔五年四月丁未(二十日)封公孙敖为合骑侯。本传云:“护军都尉公孙敖三从大将军击匈奴,常护军,傅校获王,以千五百户封敖为合骑侯。”〔5〕“中将军”,西汉军制无中将军。《西汉会要》有中将将军,属列将军,“中将军”恐“中将将军”之误。〔6〕“无功”,梁玉绳曰:“案《传》言斩虏万余人。《史》《汉》表皆言是年敖益封,则此误也。当衍‘无功’二字。”〔7〕“后二岁,以将军出北地,后骠骑期,当斩,赎为庶人”,本传前云:“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当斩,赎为庶人。”事在元狩二年夏。〔8〕“后二岁,以校尉从大将军,无功”,“后二岁”为元狩四年。按:元狩四年春,大将军出定襄,所属四将军为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元狩四年的漠北会战,公孙敖方由庶人起用为校尉,故匈奴、卫将军二列传俱未载其以校尉从大将军事。〔9〕“后十四岁,以因杅将军筑受降城”,自元狩四年后一年,元狩五年起算,后十四岁为武帝元封六年,与《匈奴列传》儿单于立之岁,汉令因杅将军筑受降城之年正合。惟《汉书·武纪》、《汉书·匈奴传》、《通鉴》卷二十一筑受降城并在太初元年,《通鉴》胡注云受降城在居延北,《一统志》云在河套北吴喇忒旗。〔10〕“七岁,复以因杅将军再出击匈奴,至余吾”,据《匈奴列传》,因杅将军再出击匈奴,至余吾在天汉四年。设筑受降城在元封六年,后七岁则为天汉三年。“余吾”,《匈奴列传》作“余吾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土拉河。〔11〕“当斩,诈死,亡居民间五六岁”,《汉书·武帝纪》:“太始元年春正月,因杅将军有罪要斩。”按:王先谦曰:“敖盖于斩时诈死,而行刑者以已斩报。《武纪》书斩敖于太始元年,正其失律之诛。五六岁后复出,乃觉其诈耳。”〔12〕“坐妻为巫蛊,族”,《通鉴》卷二十二:“太始元年春正月,公孙敖坐妻巫蛊要斩。”按:巫蛊之祸,起自朱安世,成于江充,事在征和二年。《通鉴》混《史记·公孙敖传》与《汉书·武帝纪》为一谈,故有“太始元年春正月,公孙敖坐妻巫蛊要斩”的错误记载。太始元年,巫蛊尚未兴。《武纪》虽记“因杅将军有罪要斩”,实诈死,并亡居民间五六岁。至“坐妻为巫蛊,族”,则在后,为征和二、三年时事,于时巫蛊之祸已大兴。

    将军李沮,云中人。〔1〕事景帝。武帝立十七岁,〔2〕以左内史为强弩将军。〔3〕后一岁,复为强弯将军。〔4〕 【注释】〔1〕“云中”,秦置郡。汉分云中郡之东北为定襄郡,西南部为云中郡,治云中县,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正义》曰:“今岚、胜州也。”按:岚州,两汉为太原郡。胜州,两汉为云中、五原郡。胜州尚与云中相涉,岚州则远不相涉。《正义》失检。〔2〕“武帝立十七岁”,为元朔五年。〔3〕“左内史”,是掌治京师的官。本名内史,景帝二年置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强弩将军”,作战时任命的杂号将军。〔4〕“后一岁,复为强弩将军”,“后一岁”为元朔六年。本传云:“其明年春(即元朔六年),大将军青出定襄,……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

    将军李蔡,〔1〕成纪人也。〔2〕事孝文帝、景帝、武帝。〔3〕以轻车将军从大将军有功,封为乐安侯。〔4〕已为丞相,坐法死。〔5〕 【注释】〔1〕“将军李蔡”,李广从弟。〔2〕“成纪”,汉初属陇西郡,故《李广传》云陇西成纪人。元光后,成纪县改属天水郡。故地在今甘肃秦安县北。〔3〕“事孝文帝、景帝、武帝”,李蔡与从兄李广俱为郎事文帝。景帝时李蔡积功至二千石。武帝时,李蔡为代相。〔4〕“以轻车将军从大将军有功,封为乐安侯”,“轻车将军”是作战时任命的杂号将军。李蔡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左贤王有功。元朔五年四月丁未(二十日)封为乐安侯。〔5〕“已为丞相,坐法死”,元狩二年,李蔡代公孙弘为丞相。元狩五年,以侵孝景园神道壖地罪,自杀,国除。

    将军张次公,河东人。〔1〕以校尉从卫将军青,有功,封为岸头侯。〔2〕其后太后崩,〔3〕为将军,军北军。〔4〕后一岁,为将军,从大将军,再为将军,〔5〕坐法失侯。〔6〕次公父隆,轻车武射也。〔7〕以善射,景帝幸近之也。

    【注释】〔1〕“河东”,汉郡,治所安邑。《汉书·酷吏传》云:“义纵,河东人也。少年时,尝与张次公俱攻剽为群盗。”〔2〕“封为岸头侯”,封张次公为岸头侯,《史表》在元朔二年六月壬辰(十八日),《汉表》在元朔二年五月己巳(二十五日)。班、马所据故籍不同,故所记各异。〔3〕“太后”,武帝母王太后。王太后父王仲,槐里人。母臧儿,故燕王臧荼孙。王仲死,臧儿更嫁长陵田氏,生男田蚡、田胜。武帝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即皇帝位,母为皇太后。太后崩年,《汉书·武纪》在元朔三年六月庚午(初二日)。《通鉴》从《武纪》。荀悦《汉纪》作元朔三年六月庚申。惟是月无庚申日分,当误。王鸣盛说悦专取班书,间或小有立异,此盖荀悦立异处。张次公封侯在元朔二年六月,太后崩年在一年之后,史籍记载,昭昭甚明。王先谦《补注》曰:“据《武纪》及《功臣表》,元朔二年五月封侯,六月皇太后崩。”王氏误将《武纪》“六月皇太后崩”与《汉表》所记张次公“元朔二年五月己巳封”连缀为文,似张次公封侯后一月,皇太后即崩,殊与史实不合。泷川资言《考证》又误引王氏为说,两皆失检。〔4〕“北军”,是卫戍京师的部队。南军守卫皇宫。南军受北军节制。〔5〕“后一岁,为将军,从大将军,再为将军”,“后一岁,为将军”,于文理应是太后崩后一岁,即元朔四年。据《卫将军列传》,匈奴大入代、定襄、上郡,杀略汉数千人在元朔四年夏。但未见汉御敌及出击记载,不能肯定次公为将军从大将军在元朔四年夏的一次战役。“再为将军”则在元朔五年春。《卫将军列传》云:“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出右北平,咸击匈奴。”〔6〕“坐法失侯”,元狩元年,张次公坐与淮南王安女刘陵奸,及受财物罪,失侯国除。〔7〕“轻车”,施之勉《史记会注考证订补》引瞿方梅曰:“案轻车,古战车也。虎贲校尉掌轻车。司马彪《舆服志》曰:‘洞朱轮舆,不巾不盖,大驾法驾出,以次属车在卤簿中。’隆为轻车中武射之士,谓其有武力善射,亦佽飞、射士、材官、蹶张之类也。”

    将军苏建,杜陵人。〔1〕以校尉从卫将军青有功,为平陵侯,〔2〕以将军筑朔方。〔3〕后四岁,为游击将军,从大将军出朔方。〔4〕后一岁,以右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亡翕侯,失期,当斩,赎为庶人。〔5〕其后为代郡太守,卒,冢在大犹乡。〔6〕 【注释】〔1〕“杜陵”,即杜原,又名乐游原。《战国策》载,齐助楚攻秦,齐、楚兵大败于杜陵。鲍《注》云属京兆。故秦时其地即名杜陵。史迁为苏建作传,曰:“将军苏建,杜陵人”,亦证武帝时京兆有地曰杜陵。《汉书·地理志》京兆尹属县杜陵下,有“宣帝更名”四字,恐未谛。〔2〕“为平陵侯”,据《史表》,元朔二年三月丙辰(十一日),封苏建为平陵侯。〔3〕“以将军筑朔方”,元朔二年,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西至高阙,略河南地,走白羊、楼烦王,以河南地为朔方郡,使苏建筑朔方城。《正义》引《括地志》云:“夏州朔方县北什贲故城是。”按朔方郡区在内蒙古河套及河套南部一带。郡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南,黄河的南岸。〔4〕“后四岁,为游击将军,从大将军出朔方”,苏建为游击将军从大将军出朔方在元朔五年春。〔5〕“后一岁,以右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亡翕侯,失期当斩,赎为庶人”,据《卫将军列传》,元朔六年四月,右将军苏建与前将军赵信从大将军出定襄。建与信并军分行,亡前将军。建独身亡归,当斩,赎为庶人。《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误元朔六年为元鼎六年。〔6〕“冢在大犹乡”,西汉时阳陵为公卿赐葬之地。陈直曰:“太史公于苏建、张骞二人,独注冢墓在某地,因熟悉其事特加记载。《汉书·苏武传》:‘太夫人已前卒,陵送葬阳陵’云云,据此,苏建之冢在阳陵,不在扶风。大犹乡盖阳陵之乡名也。”

    将军赵信,以匈奴相国降,为翕侯。〔1〕武帝立十七岁,为前将军,与单于战,败,降匈奴。〔2〕 【注释】〔1〕“为翕侯”,据《史表》,侯赵信在元光四年七月壬午。据《汉表》,翕侯赵信,元光四年十月壬午封。按:元光四年七月无壬午日分。十月壬午为十月十二日。《汉表》是。〔2〕“武帝立十七岁,为前将军,与单于战,败,降匈奴”,事在元朔六年。“武帝立十七岁”,应为立十八岁。《汉书》作立十八年。

    将军张骞,〔1〕以使通大夏,〔2〕还,为校尉。〔3〕从大将军有功,封为博望侯。〔4〕后三岁,为将军,出右北平,失期,当斩,赎为庶人。〔5〕其后使通乌孙,〔6〕为大行而卒,〔7〕冢在汉中。〔8〕 【注释】〔1〕“将军张骞”,《汉书·张骞传》云:“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2〕“大夏”,中亚古地名和国名,最早见于《大宛列传》,古希腊人称为巴克特里亚,主要指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3〕“还,为校尉”,张骞于建元三年应募使月氏,元朔元年左右到达大夏,去国十三年还为校尉,时为元朔三年。〔4〕“封为博望侯”,据《史》《汉》二表,张骞封博望侯在元朔六年三月甲辰。三月无甲辰日分。据《通鉴考异》,骞以元朔六年二月封。六年二月甲辰为二月二十一日。《史》《汉》两表皆误。“博望”,颜师古曰:“取其能广博瞻望。”李慈铭曰:“汉中世后封侯或于地名取义。如霍去病之冠军,田千秋之富民,李广利之海西,及骞之博望皆是。”按:《地理志》南阳有博望县。周寿昌曰:“颜不引《地志》,但取美名,几疑无此地名。”〔5〕“后三岁,为将军出右北平,失期当斩,赎为庶人”,元狩二年夏,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皆击匈奴。博望侯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6〕“其后使通乌孙”,乌孙本居敦煌、祁连间,为月氏所败,先依匈奴,而后西迁到伊犁河流域、伊塞克湖畔和纳林河流域,建都城于赤谷城。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既归汉,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张骞向武帝建议,厚币赂乌孙,招之东归,居浑邪故地,与汉结为昆弟,以断匈奴右臂。武帝采纳张骞的意见,拜骞为中郎将使乌孙。元鼎二年骞至乌孙,乌孙虽不肯东还,然西域诸国自此与中国通。〔7〕“大行”,又名大行令,是典客的属官。《大宛列传》云:“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按:张骞为大行在元鼎二年,卒于元鼎三年。〔8〕“冢在汉中”,张骞,汉中成固人,称“冢在汉中”,不言城固,盖只举郡名。按:张骞墓在陕西省城固县城西五华里处饶家营,亦曰张家村,是张骞的故乡。

    将军赵食其,祋祤人也。〔1〕武帝立二十二岁,以主爵为右将军,〔2〕从大将军出定襄,迷失道,当斩,〔3〕赎为庶人。

    【注释】〔1〕“祋祤”,音duìyū,左冯翊县名,在今陕西耀县东。陈直曰:《居延汉简释文》有简文云:“‘施刑士冯翊带羽掖落里王□。’‘带羽’当为‘祋祤’之俗字。然可证汉人读‘祋’字为都会反(会当读如会计之会),不读丁活反。”〔2〕“武帝立二十二岁,以主爵为右将军”,“主爵”,主爵都尉省称。据《汉书·公卿表》,赵食其以元狩三年为主爵都尉。据《卫将军列传》,元狩四年为右将军,与“武帝立二十二岁”之数正合。〔3〕“从大将军出定襄,迷失道,当斩”,元狩四年春,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击单于,有罪当斩。

    将军曹襄,以平阳侯为后将军,〔1〕从大将军出定襄。〔2〕襄,曹参孙也。〔3〕 【注释】〔1〕“将军曹襄,以平阳侯为后将军”,“平阳侯”是汉丞相曹参的封号。曹襄是曹参的玄孙,夷侯时之子。曹时就是《卫将军列传》所提及的有恶疾归国的曹寿。曹襄尚卫长公主,元光五年嗣平阳侯,元鼎二年薨。〔2〕“从大将军出定襄”,在元狩四年春。〔3〕“襄,曹参孙也”,中井积德曰:“曹襄是参之玄孙,此单云孙者泛称耳。”按:中井说是,非“孙”上有夺字。

    将军韩说,弓高侯庶孙也。〔1〕以校尉从大将军有功,为龙侯,〔2〕坐酎金失侯。〔3〕元鼎六年,以待诏为横海将军,〔4〕击东越有功,〔5〕为按道侯。〔6〕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屯于五原外列城。〔7〕为光禄勋,〔8〕掘蛊太子宫,卫太子杀之。〔9〕 【注释】〔1〕“弓高侯”,韩王信之子颓当的封号。文帝时,颓当以匈奴相国降。文帝十六年三月丙子(二十七日),汉封颓当为弓高侯。“庶孙”,即孽孙,非嫡出之意。吴、楚反时,弓高侯颓当功冠诸将,传子至孙,无子国绝。韩嫣、韩说兄弟,皆颓当孽孙。〔2〕“为龙侯”,韩说以元朔五年四月丁未(二十日)封为龙侯。〔3〕“坐酎金失侯”,事在元鼎五年。〔4〕“待诏”,犹言候命。韩说已于元鼎五年坐酎金失侯。启用以前,已无爵位,故曰“待诏。”〔5〕“击东越有功”,韩说于元鼎六年为横海将军击东越,事见《汉书·武帝纪》。〔6〕“为按道侯”,韩说封按道侯,《史表》在元封元年五月丁卯(初一日),《汉表》在元封元年五月己卯(十三日)。〔7〕“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屯于五原外列城”,《匈奴列传》云,太初三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使游击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旁。〔8〕“为光禄勋”,征和二年,韩说代徐自为为光禄勋。说即以任官之年被诛。梁玉绳曰:“‘为光禄勋’以下十四字,后人以征和二年事续入也,当删。”施之勉曰:“韩说掘蛊太子宫,与田仁主闭守城门,是同一事。所谓巫蛊之祸者,《田叔传》并论田仁,既出自史公手,岂为后人所续入哉!”按:史迁绝笔及下世之年,均有待商兑,不可遽以某年某日为限,一概而论。梁说可商。〔9〕“掘蛊太子宫,卫太子杀之”,《汉书·戾太子据传》云,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助江充掘蛊太子宫。征和二年七月壬午(初九日),太子使客为使者收捕充等,韩说不肯受诏,为客所格杀。

    将军郭昌,〔1〕云中人也。以校尉从大将军。〔2〕元封四年,以太中大夫为拔胡将军,〔3〕屯朔方。〔4〕还击昆明,毋功,夺印。〔5〕 【注释】〔1〕“将军郭昌”,元鼎六年以中郎将平西南夷,诛其渠率且兰君,以其地为牂柯郡。元封二年以将军平西南夷未服者,置益州郡。元封四年秋,以拔胡将军屯朔方。元封六年,益州、昆明反,遣拔胡将军郭昌击之。〔2〕“以校尉从大将军”,不详。〔3〕“太中大夫”,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掌议论,秩比千石。〔4〕“屯朔方”,郭昌以拔胡将军屯朔方,并见《匈奴列传》、《汉书·武纪》。〔5〕“还击昆明,毋功,夺印”,《汉书·武帝纪》云,元封六年三月,益州、昆明反,赦京师亡命令从军,遣拔胡将军将以击之。《武纪》未载战绩。无功夺印当指此。

    将军荀彘,太原广武人。〔1〕以御见,侍中,〔2〕为校尉,数从大将军。以元封三年为左将军击朝鲜,毋功。〔3〕以捕楼船将军坐法死。〔4〕 【注释】〔1〕“广武”,县名,西汉置,属太原郡,故城在今山西代县西。〔2〕“以御见,侍中”,“御”谓御车。谓以善御得侍中官。《盐铁论·除狭篇》:“戏车跃鼎咸出补吏。”陈直曰:“以御见,犹卫绾以戏车为郎也。”〔3〕“以元封三年为左将军击朝鲜,毋功”,荀彘为左将军击朝鲜无功,乃元封二年事。元封三年夏,斩其王右渠,朝鲜降,不得曰无功。〔4〕“以捕楼船将军坐法死”,左将军荀彘与楼船将军杨仆争功,左将军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执捕楼船将军,并其军,急击朝鲜。元封三年夏,朝鲜尼谿相参使人杀朝鲜王右渠降。左将军征召至京师,坐争功相嫉罪弃市。

    最骠骑将军去病,〔1〕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2〕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及浑邪王以众降数万,遂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四益封,凡万五千一百户。〔3〕其校吏有功为侯者凡六人,〔4〕而后为将军二人。〔5〕 【注释】〔1〕“最”,总计。〔2〕“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除元朔二年,去病以剽姚校尉二次出击匈奴而外,其余四次皆以骠骑将军出击。计为:(1)元狩二年春,以骠骑将军出陇西。(2)元狩二年夏,骠骑将军踰居延至祁连山。(3)元狩二年秋,骠骑将军迎降浑邪王。(4)元狩四年春,骠骑将军出代,绝大漠,封狼居胥,禅姑衍,登临瀚海。〔3〕“四益封,凡万五千一百户”,据本传,霍去病元朔六年始封千六百户。其后四次益封,计为:(1)元狩二年春二千户。(2)元狩二年夏五千户。(3)元狩二年秋千七百户。(4)元狩四年春五千八百户。总计万六千一百户。“六千”误为“五千。”〔4〕“其校吏有功为侯者凡六人”,“六人”误,应为七人:从骠侯赵破奴、宜冠侯高不识、煇渠侯仆多(朋)、符(邳)离侯路博德、义阳侯邢(卫)山、壮侯复陆支、众利侯伊即靬。〔5〕“而后为将军二人”,指伏波将军路博德、匈河将军赵破奴。

    将军路博德,平州人。〔1〕以右北平太守从骠骑将军有功,为符离侯。〔2〕骠骑死后,〔3〕博德以卫尉为伏波将军,伐破南越,益封。〔4〕其后坐法失侯。〔5〕为强弩都尉,屯居延,〔6〕卒。

    【注释】〔1〕“平州”,《汉书·地理志》作平周,属西河郡,在今山西临汾西。〔2〕“为符离侯”,据《史表》,元狩四年六月丁卯(初十日)封路博德为符离侯。按《汉表》作“邳离侯”。〔3〕“骠骑死后”,元狩六年九月后。〔4〕“博德以卫尉为伏波将军,伐破南越,益封”,伏波将军伐破南越在元鼎六年冬。《资治通鉴》卷二○云:“师还,上益封伏波。”〔5〕“其后坐法失侯”,《汉表》云,太初元年,坐见知子犯逆不道罪免。〔6〕“为强弩都尉,屯居延”,路博德屯居延在太初三年。杨树达曰:“天汉二年李陵击匈奴,武帝诏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正其为强弩都尉时。”按:居延城与居延泽非一处。路博德“屯居延”指的是居延城。唐人曾记其距张掖里数。《匈奴列传正义》引《括地志》谓:“汉居延城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一千五百三十里。”陈梦家《汉简考述》曾推测它是黑城东北K710故城。

    将军赵破奴,故九原人。〔1〕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为骠骑将军司马。〔2〕出北地时有功,封为从骠侯。〔3〕坐酎金失侯。〔4〕后一岁,为匈河将军,攻胡至匈河水,无功。〔5〕后二岁,击虏楼兰王,〔6〕复封为浞野侯。〔7〕后六岁,为浚稽将军,将二万骑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与战,兵八万骑围破奴,破奴生为虏所得,遂没其军。〔8〕居匈奴中十岁,复与其太子安国亡入汉。〔9〕后坐巫蛊,族。

    【注释】〔1〕“九原”,五原郡属县。《汉书》误作“太原”。〔2〕“司马”,是骠骑将军幕府中高级幕僚,主兵,秩千石。〔3〕“封为从骠侯”,据《史表》,赵破奴封从骠侯在元狩二年五月丁丑(初八日)。《汉表》作五月丙戍(十七日)。〔4〕“坐酎金失侯”,在元鼎五年。〔5〕“无功”,《汉书·武帝纪》云:“元鼎六年秋,又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不见虏而还师,劳师千里,故无功。〔6〕“后二岁,击虏楼兰王”,赵破奴为匈河将军,攻胡至匈河水,在元鼎六年。“后二岁,击虏楼兰王”,则在元封二年。〔7〕“复封为浞野侯”,《史》《汉》两表复封浞野侯俱在元封三年。〔8〕“破奴生为虏所得,遂没其军”,事在太初二年。浞野侯击匈奴,还师,在距受降城四百里处,被匈奴骑兵八万包围。浞野侯夜自出求水,为匈奴兵所生得。〔9〕“居匈奴中十岁”,徐广曰:“以太初二年入匈奴,天汉元年亡归,涉四岁。”盖本作“四”,俗音相乱而为“十”。

    自卫氏兴,大将军青首封,其后枝属为五侯。〔1〕凡二十四岁而五侯尽夺,〔2〕卫氏无为侯者。

    【注释】〔1〕“枝属”,霍去病为卫青姊少儿子,故得从属于卫,称为“枝属”。“五侯”,卫青子伉、不疑、登,并霍去病及子嬗。〔2〕“凡二十四岁而五侯尽夺”,阴安侯不疑、发干侯登皆于元鼎五年坐酎金免。卫伉两次失侯,第二次是在天汉元年坐阑入宫失侯。霍去病元狩六年卒,子嬗嗣侯。元封三年嬗卒,无子国除。从青子元朔五年始封之次年(元朔六年)起算,至天汉元年为夺侯最晚之年止,正二十四岁,与《传》合。梁玉绳则从卫青元朔二年始封起算,谓凡二十六年,失检。因《传》明言“其后枝属为五侯”,自不应从大将军首封之年起算。施之勉虽亦计年为二十四年,然曰“夺爵之年不算”,从元朔五年,算至太初四年,为二十四岁,于理亦欠安。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1〕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2〕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3〕骠骑亦放此意,〔4〕其为将如此。

    【注释】〔1〕“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索隐》:谓不为贤士大夫所称誉。”按:淮南王近臣伍被在与安论形势时,称誉大将军虽古名将不过。伍被坐与淮南王谋反诛,不当入于贤大夫,故苏建之语云然。〔2〕“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自”,虽然。魏其侯窦婴字王孙,孝文窦皇后从兄之子,窦婴好宾客。孝景三年吴、楚反,拜婴为大将军,守荥阳。七国兵败,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武安侯田蚡,孝景王皇后同母弟。孝景三年,封蚡为武安侯。武安侯新用事为相,卑下宾客,欲以倾魏其诸将相,事见《魏其武安侯列传》。〔3〕“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与”,读曰“预”,义同。梁玉绳曰:“案此青谢苏建语如此。汲黯为揖客,大将军益贤之。又进言田仁为郎中,言减宣为大厩丞,言主父偃于上,为上言郭解不中徙茂陵,则未尝不招士也。但所招之士,不皆贤耳。”〔4〕“放”,仿效。《汉书》作“方”。颜师古曰:“方,比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