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第1/3页)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盛冬铃 注译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1〕至于广厉学官之路,〔2〕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3〕幽厉微而礼乐坏,〔4〕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5〕于是论次《诗》《书》,〔6〕修起礼乐。适齐闻《韶》,〔7〕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8〕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9〕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10〕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11〕“西狩获麟,〔12〕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13〕以当王法,以辞微而指博,〔14〕后世学者多录焉。

    【注释】〔1〕“功令”,此指有关教育制度、学校功课以及学官考选等方面的法令。〔2〕“厉”,通“励”,激励,振奋。〔3〕“《关雎》”,《诗经》的第一篇,属《周南》。这是一首君子思得淑女的情诗,后儒治《毛诗》者,或以为是颂后妃之德,或以为是以淑女喻贤才。司马迁早年曾从孔安国问《诗》,孔治《鲁诗》;此言《关雎》是周王朝有了衰微的迹象,诗人见机而作的刺诗,当本《鲁诗》说。〔4〕“幽”,周幽王姬宫涅,西周最后一个王,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年在位。“厉”,周厉王姬胡,幽王的祖父,在位期间约在公元前九世纪中叶。幽厉都是西周末年昏庸暴虐的统治者,在他们在位期间,西周国势迅速衰微。“礼乐”,礼指礼法制度,乐指音乐制度。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等级的人礼乐不同,所以礼乐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统治秩序。〔5〕“王路”,大路,正道。〔6〕“论次”,讨论编次。“《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辑录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既有民间歌谣,又有朝堂宗庙宴飨祭祀时用的配乐歌诗。据说曾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又称“《诗经》”。“《书》”,即《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文献汇编,其中保存了商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件和原始资料。据说曾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经》”。〔7〕“齐”,诸侯国名,西周初武王封吕尚于齐。孔子在世时,齐为大国之一,领有今山东大部及河北东南一小部地区,都临菑(今山东淄博市东)。“《韶》”,传说是舜时的乐曲。《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8〕“卫”,诸侯国名。西周初周公封武王同母少弟康叔封于卫。春秋时卫国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都屡迁,孔子在世时卫都为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鲁”,诸侯国名。西周初武王封弟周公旦于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西南部,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当时鲁国保存西周礼乐制度最多。孔子是鲁国人,所以这里说“返鲁”。〔9〕“《雅》《颂》”,《诗》依音乐和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大雅》、《小雅》。孔子自卫返鲁,整理《诗》之《雅》、《颂》,据《左传》记载,事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年)〔10〕“仲尼”,孔子字。“干”,干谒,指求见统治者,希望得到任用。孔子曾周游列国,以求得到任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此言“干七十余君”,本《庄子·天运》之说,数字夸张不实。〔11〕“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语见《论语·子路》。“矣”,《论语》原文作“可也”。“期”,音jī。“期月”,周月,谓遍历一年之十二月,即一整年。〔12〕“西狩获麟”,事见《春秋》哀公十四年。《公羊传》:“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狩”,冬季行猎。“麟”,麒麟,传说中的一种仁兽。麒麟出现是圣王临世的祥瑞,而当时并无圣王,所以孔子听说鲁哀公西狩获麟,就感伤祥瑞没有效应,周道难以复兴,有“吾道穷矣”之叹。〔13〕“《春秋》”,鲁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相传是孔子据鲁国的史籍修订而成,为儒家经典之一。〔14〕“指”,通“旨”,意旨,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思想内容。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1〕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2〕故子路居卫,〔3〕子张居陈,〔4〕澹台子羽居楚,〔5〕子夏居西河,〔6〕子贡终于齐。〔7〕如田子方、段于木、吴起、禽滑釐之属,〔8〕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9〕后陵迟以至于始皇,〔10〕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11〕孟子、荀卿之列,〔12〕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13〕以学显于当世。

    【注释】〔1〕“七十子”,据说孔子有学生三千人,其中优秀的,《孟子·公孙丑上》说有七十人,本书《孔子世家》说有七十二人,《仲尼弟子列传》则记七十七人。此言“七十子”,是举其约数。〔2〕“见”,音xiàn,同“现”,显露。〔3〕“子路”,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东)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刚直勇敢,长于政事,长期追随孔子,后任卫大夫孔悝(音kuī)封地的邑宰,在卫国的一次内乱中被杀。详见本书《仲尼弟子列传》。〔4〕“子张”,孔子弟子,春秋时陈国人,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归居于陈,不仕。“陈”,诸侯国名,西周初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和安微亳县一带,都陈(今河南淮阳)。〔5〕“澹台子羽”,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因貌丑不为孔子所重,后南游楚地,有学生三百多人,名闻诸侯。“楚”,诸侯国名,西周初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楚国领有今长江、淮河一带的广大地域,国势强盛,都郢(今湖北江陵)。〔6〕“子夏”,孔子弟子,春秋时卫国人,姓卜名商,字子夏。长于文献之学,战国初为魏文侯师,讲学西河。“西河”,战国魏地,在今山西、陕西间黄河两岸,一说在今河南安阳及其附近地区。〔7〕“子贡”,孔子弟子,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长于言辞,善于经商。战国初游说诸侯,曾任鲁国和卫国的相,最后居齐而死。〔8〕“田子方”,战国初魏国人,名无择,子方是其字,是当时著名的文士,曾为魏文侯师。“段干木”,战国初魏国人,与田子方齐名,隐居不仕,得到魏文侯的敬重和礼遇。“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师事孔子弟子曾参。后先后任鲁将、魏将,胜敌有名。仕魏为西河守,被魏相所忌,出奔楚国,楚悼王用为令尹。在楚变法图强,得罪宗室大臣,悼王死后,即被楚贵族杀害。详见本书《孙子吴起列传》。“禽滑釐”,战国初人,曾师事孔子弟子子夏,后为墨子弟子。〔9〕“魏文侯”,战国初魏国的国君,名都(一说名斯)。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四四五年)继位,在位五十年(一说三十八年),曾尊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为师,以好学尊贤著称。又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锐意改革,使魏国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之一。〔10〕“陵迟”,衰落。〔11〕“威”,指齐威王田因齐。战国时齐国首先称王的国君,桓公午之子,公元前三七八年至前三四三年在位。“宣”,指威王子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三四二年至前三二四年在位。〔12〕“荀卿”,即荀子。孟子名轲,荀子名况,都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事迹可参看本书《孟子荀卿列传》。〔13〕“润色”,此谓修饰、阐发。

    及至秦之季世,〔1〕焚《诗》《书》,阬术士,〔2〕《六艺》从此缺焉。〔3〕陈涉之王也,〔4〕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5〕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6〕卒与涉俱死。陈涉起匹夫,〔7〕驱瓦合適戍,〔8〕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9〕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注释】〔1〕“季世”,末世,衰世。〔2〕“阬”,同“坑”。此用作动词,坑陷,活埋。“术士”,此指儒生。秦始皇焚书坑儒事,详见本书《秦始皇本纪》。〔3〕“《六艺》”,此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4〕“王”,音wàng,用作动词,称王。〔5〕“礼器”,祭器。儒家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孔氏世传的礼器具有象征儒家正统的意义。〔6〕“孔甲”,孔子八世孙,名鲋(音fù),字甲。“博士”,官名,战国时即已设置,秦汉相承,由通熟文献或精于技艺者充任,备国君顾问差遣。〔7〕“匹夫”,此指平民。〔8〕“瓦合”,指未经训练的临时聚集的乌合之众。“適”,音zhé,通“谪”,责罚,流放。“適戍”,此指因罪遣送边地担任守卫的戍卒。〔9〕“缙”,通“搢”,插。“绅”,束腰的大带。古代士大夫上朝秉笏,插笏于带。后因称士大夫为“缙绅”。此言“缙绅先生之徒”是指儒生。“委质”,“质”谓形质,即身体,“委质”谓屈膝而委体于地,也就是归顺的意思。

    及高皇帝诛项籍,〔1〕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故孔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2〕斐然成章,〔3〕不知所以裁之”。〔4〕夫齐鲁之间于文学,〔5〕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6〕叔孙通作汉礼仪,〔7〕因为太常,〔8〕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9〕于是喟然叹,兴于学。〔10〕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11〕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12〕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13〕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注释】〔1〕“项籍”,即项羽。项羽名籍,羽是其字。〔2〕“狂简”,志向远大而疏于事理。〔3〕“斐然”,文彩焕发的样子。〔4〕“裁”,此谓节制,指导。案:上引孔子之语见《论语·公冶长》。〔5〕“文学”,文献经典之学,与现代专指文艺创作的“文学”概念不同。〔6〕“大射”,古代射礼的一种,在祭祀以前,由诸侯率群臣按一定的仪范赛射。儒家经典《仪礼》中有《大射》一篇,专讲此礼。“乡饮”,古代乡里中按一定仪范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礼》中有《乡饮酒礼》一篇,专讲此礼。〔7〕“叔孙通”,薛(今山东滕县南)人,秦时儒生,曾为博士,后归顺汉高祖,先后任博士、奉常、太子太傅,惠帝时又复任奉常,汉代的礼仪制度有许多是由他主持制定的。详见本书《刘敬叔孙通列传》。〔8〕“太常”,官名。秦设奉常以掌礼乐祭祀之事,汉因之,秩中二千石,为九卿之一。至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改称太常。叔孙通在汉初所任为奉常,此称太常,是司马迁用后来的官名追记前事。〔9〕“选首”,此指选官时优先受到任命的人。叔孙通定朝仪以后,汉高祖应他的请求,把追随他的儒生弟子全部任为郎官,事见本书《刘敬叔孙通列传》。〔10〕“喟”,音kuì,叹息的声音。〔11〕“遑”,义同“暇”。“暇”、“遑”义复,疑衍一字,《汉书·儒林传》于此无“暇”字。“庠序”,据说殷代的学校称“庠”,周代的学校称“序”,后因以“庠序”作为学校的代称。〔12〕“刑名之言”,此称战国法家中以申不害为代表的主刑名一派的学说。其要旨是强调循名责实,强化上下关系,以利于国君控制全局,进行统治。〔13〕“窦太后”,汉景帝的母亲。本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人,少时入宫侍吕后,吕后以宫女赐诸王,窦氏归代王刘恒,在代国生子有宠。后代王被汉大臣迎立为帝(即汉文帝),窦氏成为皇后。景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黄老之术”,指道家学说。“黄”指黄帝,为传说中上古的圣帝;“老”指老子,即老聃(音dān),春秋战国时人,《道德经》的作者。后世的道家尊黄帝、老子为祖,其书亦多托名黄帝、老子。

    及今上即位,〔1〕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2〕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3〕于齐则辕固生,〔4〕于燕则韩太傅。〔5〕言《尚书》自济南伏生。〔6〕言《礼》自鲁高堂生。〔7〕言《易》自菑川田生。〔8〕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9〕于赵自董仲舒。〔10〕及窦太后崩,〔11〕武安侯田蚡为丞相,〔12〕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13〕封以平津侯。〔14〕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15〕 【注释】〔1〕“今上”,汉武帝。〔2〕“乡”,音xiàng,通“向”,趋向,向往。〔3〕“鲁”,此指以曲阜为中心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故地,汉武帝时其地为鲁郡。“申培公”,即后文的“申公”,其人姓申名培,“公”为尊称。〔4〕“齐”,此指以临菑为中心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故地,亦即汉武帝时诸侯王国齐国及其邻近诸郡国在地理上的统称。“辕固主”,其人姓辕名固,“生”是儒生的通称。〔5〕“燕”,此指以蓟(今北京市城区西南)为中心的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故地,亦即汉武帝时诸侯王国燕国及其邻近诸郡在地理上的统称。“韩太傅”,名婴,即下文的韩生。韩婴曾为常山王太傅。〔6〕“济南”,汉郡名,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济南市及章丘、济阳、邹平等地。“伏生”,名胜。〔7〕“《礼》”,指古《礼经》,儒家经典之一,为春秋战国时期朝会宴飨、婚冠丧祭等方面的礼仪制度的汇编。汉儒附会为西周初周公所制订。后世称之为《仪礼》。“高堂”,复姓。〔8〕“《易》”,指《周易》,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主要内容西周时已形成,其中包括不少原始资料。汉儒附会为周文王所作,尊为经典。“菑川”,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剧(今山东寿光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及附近寿光、益都等县部分地区。〔9〕“胡毋”,复姓。据《汉书·儒林传》,胡毋生字子都。〔10〕“赵”,此指以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为中心的战国时赵国故地,亦即汉武帝时诸侯王国赵国及其邻近诸郡国在地理上的统称。〔11〕“窦太后崩”,事在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崩”,帝后死称崩。〔12〕“武安侯田蚡”,汉武帝母王太后同母弟,武帝即位之初封武安侯,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起任丞相,权倾一时,元光四年(公元前一三一年)病死。详见本书《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汉县名,属魏郡,故治在今河北武安西南。“蚡”,音fén。〔13〕“公孙弘”,字季,薛(今山东滕县南)人,少时曾为狱吏,后学《春秋》杂说。武帝初为博士,因故免归。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以文学征,对策第一,拜博士。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病死。详见本书《平津侯主父列传》。“白衣”,古未仕者服白色布衣,因以“白衣”代称没有官职的平民。“三公”,朝廷中辅佐皇帝处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