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第2/3页)

政务的三个最高级的官员,当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秩皆万石。〔14〕“平津”,汉邑名,属勃海郡高成县,故地在今河北盐山南。〔15〕“靡然乡风”,随风倾倒。此指习儒之事,风靡一时。

    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1〕乃请曰:“丞相、御史言:〔2〕制曰:〔3〕‘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4〕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5〕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6〕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7〕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与博士弟子,〔8〕崇乡里之化,以广贤材焉。’谨与太常臧、〔9〕博士平等议曰〔10〕:闻三代之道,〔11〕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12〕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13〕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14〕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15〕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16〕补文学掌故缺;〔17〕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18〕太常籍奏。〔19〕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20〕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21〕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22〕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治礼次治掌故,〔23〕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24〕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25〕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26〕补左右内史、〔27〕大行卒史;〔28〕比百石已下,〔29〕补郡太守卒史:〔30〕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31〕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佗如律令。〔32〕”制曰:“可。”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33〕 【注释】〔1〕“道”,此指儒家的学说、理想。“郁滞”,阻塞不通。〔2〕“御史”,官名,此指御史大夫,为朝廷三公之一,掌言论纠察之事,秩万石。当时的御史大夫是番系(番音pān)。公孙弘与番系联名上此奏,是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六月的事。〔3〕“制”,皇帝的诏命。〔4〕“风”,音fèng,通“讽”(今读fěng),委婉地劝导。〔5〕“居室”,指夫妇同居。“婚姻者,居室之大伦”,语本《孟子·万章上》“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6〕“朕”,音zhèn,第一人称代词,上古本人人可用,从秦始皇起,规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愍”,音mǐn,忧伤。〔7〕“详”,周备地,广泛地。“延”,请,引进。〔8〕“与”,通“予”,给予,这里是为之配备的意思。〔9〕“太常臧”,当时的太常孔臧。其人为孔子后裔,父孔丛(音cōng)初以功封蓼侯,孔臧于文帝前九年(公元前一七一年)袭爵,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为太常,元朔五年因罪免官。〔10〕“博士平”,史失其姓,本书仅此一见。〔11〕“三代”,指夏、商(殷)、周三代。〔12〕“复”,免除赋税劳役。〔13〕“郡国县道邑”,汉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郡、县两级。郡直属于朝廷,下辖县。国指诸侯王国,与郡平行。道与县同级,在少数民族聚居处设置。邑是居民点的统称,此指列侯、公主等的封邑。〔14〕“令相长丞”,指县或与县同级的行政单位的长官。汉制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一人,秩六百石至千石,万户以下的县设县长一人,秩三百石至五百石。丞指县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副职,秩二百石至四百石。相指侯国相,汉列侯所封的侯国,相当一个县,由侯国相施政治民,侯国相的地位与县令、县长同。“二千石”,此指郡守或诸侯王国的相,汉制这种郡国长官的秩禄都是二千石(月得俸谷一百二十斛)。〔15〕“计偕”,此谓与上计吏一起到京师来。汉制每年年终各郡国要派遣官吏携带这一年度地方上人口、钱粮、盗贼、狱讼等方面的统计资料去京师向朝廷报告,称为“上计”。〔16〕“一艺”,指儒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典之一。〔17〕“文学掌故”,一种低级的学官,此官熟悉某种文献和国家礼乐制度的旧例。〔18〕“高弟”,品第高,此谓学业优秀。“弟”,通“第”。“郎中”,汉代郎官的一种,秩比三百石,为皇帝近侍,属郎中令(光禄勋)。〔19〕“籍”,名籍。“籍奏”,开列名单上奏。〔20〕“诸不称者”,指谬加荐举的地方官、选拔不当的太常和教育失职的博士等。〔21〕“天人分际”,指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认为天道与人事有关,是古代的一种迷信。〔22〕“尔雅”,雅正。〔23〕“治礼次治掌故”,一本作“次治礼学掌故”(见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义较明豁。“次治”,排比研究。〔24〕“迁”,徙官,此专言升职。〔25〕“比二百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的一种,月得俸谷二十七斛。〔26〕“百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中最低的一种,月得俸谷十六斛。〔27〕“左右内史”,官名。秦代称首都行政长官为内史,汉因之。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又分置左右内史,秩皆二千石。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右内史改称京兆尹,左内史改称左冯翊(音píngyì)。〔28〕“大行”,官名,即大行令,掌管朝觐典礼,接待宾客,秩中二千石,为九卿之一。本承秦制称典客,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改名大行令,后至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又改称大鸿胪。“卒史”,高级官员的一种属吏。当时朝廷九卿和左右内史属下的卒史秩二百石(月得俸谷三十斛)。〔29〕“百石以下”,汉代正式规定的官吏俸禄最低一级为百石,不足百石的称“斗食小吏”,计日论俸,日得俸谷一斗。〔30〕“郡太守”,汉地方行政区划为郡县二级,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郡守,秩二千石。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以后改称太守,亦称郡太守。郡太守属下的卒史秩为百石。〔31〕“掌故”,此为官名,性质与文学掌故类似而级别稍高。“中二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的一种,月得俸谷一百八十斛。朝廷九卿以及列卿中的中尉都是中二千石级的。〔32〕“佗”,音tu6,通“他”,其他。〔33〕“斌斌”,同“彬彬”,此指外露的文辞礼容和内涵的品质修养相辅相成,配合得很好。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1〕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2〕已而郢为楚王,〔3〕令申公傅其太子戊。〔4〕戊不好学,疾申公。〔5〕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6〕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7〕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8〕无传,〔9〕疑者则阙不传。〔10〕 【注释】〔1〕“以弟子从师”,据《汉书·儒林传》,申公之师是齐人浮丘伯。〔2〕“刘郢”,《汉书》作“刘郢客”,刘邦弟楚元王刘交之子,文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继位为楚王,文帝前五年卒,谥夷王。时刘郢为王子,亦从浮丘伯学《诗》。〔3〕“楚”,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辖境约当今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以及安徽东北部一小部分地区;都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市。〔4〕“太子戊”,刘郢子,于文帝前五年(公元前一七五年)继位为楚王,至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与吴王刘濞(音pì)等共同发动叛乱,兵败自杀。〔5〕“疾”,憎恨。〔6〕“胥靡”,用绳索拘缚并迫使服劳役。〔7〕“王命召之”,此王不是楚王刘戊,而是鲁王刘余。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分楚国北部地设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徙淮阳王刘余(景帝子)为鲁王。〔8〕“为训以教”,《汉书·儒林传》作“为训故以教”。“训”,训故,指解释古书文义。〔9〕“传”,音zhuàn,解释经义的著作。〔10〕“阙”,同“缺”。“传”,传授,与上句“无传”的“传”音义有别。

    兰陵王臧既受《诗》,〔1〕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2〕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3〕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4〕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5〕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6〕弟子二人乘轺传从。〔7〕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8〕舍鲁邸,〔9〕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10〕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注释】〔1〕“兰陵”,汉县名,属东海郡,故治在今山东苍山西南。〔2〕“太子少傅”,官名,掌辅导太子,为太子太傅的副职,秩二千石。〔3〕郎中令”,官名,掌管宫殿禁卫,为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以后改称光禄勋。〔4〕“代”,汉郡名,治所在代(今河北蔚县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的内外长城间地以及长城外的东洋河流域。〔5〕“明堂”,据文献记载,明堂是西周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祭祀祖先、朝会庆赏、选士命官,乃至教学、养老等典礼都在此举行。其制久已失传,众说不一。汉代儒家十分推崇明堂制度,把立明堂作为一种政治理想。〔6〕“束帛加璧”,束帛之上又加玉璧,这是国君征聘贤士时用的最高贵的礼物。“安车”,一种小型的马车,可以坐乘(古代一般的马车都是立乘)。“驷马”,指用四匹马驾车。安车驾一马,礼尊者驾四马。“安车驷马”是对征聘对象的特殊的礼遇。〔7〕“轺传”,使者所乘的车,驾二马。“轺”,音yáo。〔8〕“太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应对之事,并执行皇帝临时指派的任务,秩千石。〔9〕“邸”,音dǐ,王侯府第。汉代诸侯王都在长安设邸,以备朝觐时居住。“鲁邸”,鲁王在长安的的府第。〔10〕“说”,音yuè,通“悦”。

    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1〕周霸至胶西内史,〔2〕夏宽至城阳内史,〔3〕砀鲁赐至东海太守,〔4〕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5〕徐偃为胶西中尉,〔6〕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7〕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注释】〔1〕“孔安国”,字子国,为孔子十二世孙。“临淮”,汉郡名,治所在徐(今江苏泗洪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睢宁、宿迁、涟水以南地区(不包括扬州市、高宝湖附近和泗水)以及安徽嘉山、天长。〔2〕“胶西”,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胶河以西,高密以北地区。“内史”,官名,此谓诸侯王国的内史。汉于各诸侯王国设内史以理民政,秩二千石,成帝后废置,其职权归并于王国相。〔3〕“城阳”,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莒(今山东莒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莒县、沂南及蒙阴东部地。〔4〕“砀”,汉县名,属梁国,故治在今河南永城东北。“东海”,汉郡名,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5〕“长沙”,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南华容、沅江、汉寿以西,邵阳市、衡阳市、酃县以北,以及江西莲花、湖北通城地。“缪”,通“穆”。〔6〕“中尉”,官名,汉于诸侯王国设中尉,掌治安及军事,相当于郡的都尉,秩比二千石。〔7〕“邹”,当是“驺”字之误。春秋邾国,战国时为驺,汉于其地置驺县,属鲁国,故治在今山东邹县东南。“驺”,唐以后始改为“邹”。“阙门”,复姓。“胶东”,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平度、莱阳、莱西等县及其迤南一带。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1〕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2〕乃弑也。”〔3〕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4〕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5〕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6〕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7〕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8〕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注释】〔1〕“清河王”,此指景帝子清河哀王刘嘉。当时清河国辖境约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都清阳,在今清河东南。“太傅”,官名。王国太傅负责辅导诸侯王,秩二千石。〔2〕“汤武”,汤是商代的开国之君;武即周武王,是周代的开国之君。在儒者的心目中,汤武是古代的圣君,如《易·革》所言,他们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王朝,是“顺乎天而应乎人”。“命”,天命,即天的意志。古代开基创业的君主托神权以自重,往往自称禀受天命。〔3〕“弑”,音shì,此指以臣杀君。〔4〕“桀”,即帝履癸,夏代最后一个王。夏代灭亡,桀被汤放逐于南巢(今安徽巢县)。“纣”,即帝辛,商代最后一个王。周武王伐商,纣兵败自焚。桀纣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5〕“与”,顺应,随从。〔6〕“关”,音guàn,通“贯”,此谓穿着。〔7〕“践”,登上。“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的位置为最尊,天子接见诸侯群臣,必南面而坐,后因以“南面”代称君位。〔8〕“食肉不食马肝”,古人误认马肝气热有毒,吃了会去杀人,所以有不食马肝的禁忌。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1〕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2〕乃使固入圈刺豕。〔3〕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4〕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注释】〔1〕“家人”,此指奴仆。〔2〕“司空”,官名。汉代宗正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少府属官有左右司空,职责都是管理服劳役的囚徒。“城旦”,汉代的一种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