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第3/3页)

罚,刑期四年,服筑城戍边的劳役。“司空城旦书”本指法律文书,窦太后信奉道家学说,主张清静无为,认为儒家求治过急,在这里把儒家学说比作“司空城旦书”。〔3〕“圈”,兽栏。“豕”,此指野猪。〔4〕“假”,给予。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1〕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注释】〔1〕“薛”,汉县名,属鲁国,故地在今山东滕县南。本书《平津侯主父列传》称公孙弘为“菑川薛人”,以薛县属菑川国,疑有误。

    韩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1〕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2〕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淮南贲生受之。〔3〕自是之后,而燕赵间言凇妒氛哂珊:锷涛裆喜┦俊* 【注释】〔1〕“常山王”,指景帝子常山宪王刘舜。常山原名恒山,避文帝刘恒讳改常山。常山国辖境约当今河北唐河以南,曲阳、行唐、栾城、赵县、高邑、临城以西,内丘以北地区;都元氏,在今元氏西北。〔2〕“《内外传》”,据《汉书·艺文志》,韩婴撰有《内传》四卷,《外传》六卷。《内传》阐述经义,在两宋之间亡佚。今存《韩诗外传》十卷,卷数与《汉书·艺文志》所载不同,当非原书之旧。从内容看,《外传》与《诗》义无关,只是讲述若干故事,一一引《诗》为证。〔3〕“淮南”,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县以西地区。“贲”,音féi,一说音bēn,姓。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1〕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2〕 【注释】〔1〕“朝错”,即晁错,颍川(今河南中部)人,早年曾习法家刑名之学,后于景帝初任御史大夫,创议削减诸侯王封地以加强中央政权,改变因诸侯王势力过大而造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起兵反,景帝为暂时安扰吴楚等诸侯王,斩晁错于长安东市。详见本书《袁盎晁错列传》。〔2〕“山东”,战国秦汉时期对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或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以东广大地区的称呼。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1〕欧阳生教千乘兒宽。〔2〕兒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兒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3〕及时时间行佣赁,〔4〕以给衣食。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5〕是时张汤方乡学,〔6〕以为奏谳掾,〔7〕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兒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8〕说之。张汤死后六年,兒宽位至御史大夫。〔9〕九年而以官卒。〔10〕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11〕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

    【注释】〔1〕“欧阳生”,据《汉书·儒林传》,其人字伯和,千乘人。〔2〕“千乘”,汉郡名,治所在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辖境约当今山东博兴、高青、滨县等地。“兒”,音ní,姓,后世作“倪”。〔3〕“都养”,谓为众人治炊做饭。〔4〕“间”,音jiàn,暗中。“佣赁”,受雇为人劳作以取酬。〔5〕“廷尉史”,廷尉属下的一种低级官员。廷尉为九卿之一,掌刑狱之事。当时的廷尉是张汤。〔6〕“张汤”,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由小吏起家,武帝时官至御史大夫。用法严峻,摧抑权贵富商兼并之家,为武帝所宠信。后于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被朱买臣等人陷害,得罪自杀。详见本书《酷吏列传》。〔7〕“谳”,音yàn,议罪。“掾”,音yuàn,长官属吏的通称。〔8〕“见问”,垂问,赐问。“见”是表示他人的行为下及于己的敬词。〔9〕“张汤死后六年,兒宽位至御史大夫”,时为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10〕“九年而以官卒”,《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兒宽任御史大夫八年,卒于太初三年(公元前一○二年)。〔11〕“从容”,安闲随和。“从”,音cōng。

    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雒阳贾嘉,〔1〕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2〕而安国以今文读之,〔3〕因以起其家,〔4〕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注释】〔1〕“雒阳”,即洛阳,汉县名,当时是河南郡治所,故地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贾嘉”,据《汉书·儒林传》颜师古《注》,其人是文帝时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孙子。〔2〕“古文《尚书》”,景帝时鲁共王刘余毁坏孔子故居扩建自己的宫殿,在孔宅的夹墙中发现了一批古书。这批古书是秦始皇下焚书令后孔子后人偷偷藏起来的儒家经典,其中包括《尚书》。新发现的《尚书》内容同伏生所传的二十九篇相比,多出了十六篇。由于它是用科斗文(先秦古文字)书写的,所以被称为古文《尚书》。相对而言,原先由伏生口授,儒生用当时通行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尚书》则被称为今文《尚书》。〔3〕“今文”,指汉代通行的隶字。〔4〕“起其家”,清代学者何焯认为此谓别起一家,成为传授《尚书》的一个新的学派。其说可从。

    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1〕高堂生能言之。

    【注释】〔1〕“《士礼》”,《仪礼》的别称。

    而鲁徐生善为容。〔1〕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2〕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3〕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4〕桓生、单次,〔5〕皆尝为汉礼官大夫。而瑕丘萧奋以《礼》为淮阳太守。〔6〕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

    【注释】〔1〕“容”,仪容,威仪。此指进退揖让,皆有法度。〔2〕“礼官大夫”,官名,职责为掌礼仪,备顾问。〔3〕“广陵”,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仪征以东地区。原称江都国,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改为广陵郡,元狩五年以其地置广陵国。〔4〕“公户”,复姓。〔5〕“单”,音shàn。〔6〕“瑕丘”,汉县名,属山阳郡,故治在今山东兖州市东北。“淮阳”,汉郡名,治所在陈(今河南淮阳),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扶沟、太康、柘城、鹿邑、淮阳等地。

    自鲁商瞿受《易》孔子,〔1〕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2〕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3〕子仲传菑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4〕官至中大夫。〔5〕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6〕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7〕鲁人周霸,莒人衡胡,〔8〕临菑人主父偃,〔9〕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注释】〔1〕“商瞿”,孔子弟子,鲁人,字子木。〔2〕“六世至齐人田何”,据本书《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传《易》于商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自商瞿至田何为六世。《汉书·儒林传》则谓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3〕“东武”,汉县名,为琅邪郡治所,故地即今山东诸城。〔4〕“元光”,武帝年号。元光元年为公元前一三四年。〔5〕“中大夫”,官名,为皇帝侍从,备顾问应对,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后改称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6〕“即墨”,复姓。〔7〕“广川”,当时有广川国,又有广川县。广川国辖境约当今河北武邑、景县以南,南宫、故城以北,滏阳河以东及山东德州市地;都信都,即今河北冀县。广川县属广川国,故治在今河北景县西南。“太子门大夫”,官名,为太子僚属,秩六百石。〔8〕“莒”,汉县名,属城阳国,故治即今山东莒县。〔9〕“临菑”,汉县名,属齐国,故治在今山东淄博市东。“主父偃”,其人初习纵横家术,又通《易》、《春秋》,元光年间上书求用,得到武帝的赏识。曾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抑制豪强贵族兼并土地,设置朔方郡以防御匈奴,所言都被武帝采纳,一年之中四次升官。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任齐相,掌握了齐王刘次昌与其姊通奸的隐私。刘次昌惧罪自杀,主父偃也因胁迫亲王致死而得罪族诛。详见本书《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复姓。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1〕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2〕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3〕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4〕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5〕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6〕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注释】〔1〕“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谓弟子以从学时间长短先后递相传受,即让先来从学的弟子教授后来的弟子。〔2〕“江都”,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仪征以东地区。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江都王刘建因罪自杀,国废为广陵郡,后又改为广陵国。〔3〕“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案:董仲舒发挥阴阳五行的学说,宣扬天人感应,认为天道与人事密切相关,之所以有天灾和怪异的自然现象发生,是因为人世的政治伦理有所缺失,致使阴阳失调,而上帝即以天变灾异作为警告。他即用这套理论来推验《春秋》所记的各种灾异,解释一些自然现象。〔4〕“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董仲舒认为久旱不雨是因为阳气太盛,久雨不晴是因为阴气太盛,求雨或止雨除了应修明政治外,还要用祈禳的办法。在他所撰的《春秋繁露》中专门立有《求雨》、《止雨》之章。“闭”,幽闭。“闭诸阳”指闭南门(南属阳)、禁举火(火属阳)、丈夫欲藏匿(丈夫谓男子,男属阳)之类。“纵”,放纵。“纵诸阴”指开北门(北属阴)、水洒人(水属阴)、女子欲和且乐(女属阴)之类。〔5〕“辽东”,汉郡名,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市),辖境约相当于今辽宁大淩河以东地区。“高庙”,祭祀汉高祖的庙。汉时各郡国都有高庙。“灾”,此指火灾。辽东高庙灾是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的事。〔6〕“当”,判罪。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1〕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2〕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3〕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4〕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5〕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6〕 【注释】〔1〕“攘”,音ráng,排斥,抵御。“外攘四夷”指武帝时征伐匈奴、南越、闽越、朝鲜、西南夷的各次战争。〔2〕“希世”,迎合世俗。〔3〕“从谀”,怂恿奉承。“从”,音sǒng,通“怂”。〔4〕“胶西王”,指景帝子胶西于王刘端。据本书《五宗世家》,刘端为人阴险狠毒,朝廷派到胶西去任相的官员,往往被他设计陷害或下毒谋杀。公孙弘推荐董仲舒任胶西相,是想置之于死地。〔5〕“五世”,自高祖以下,经惠帝、文帝、景帝至当时在位的皇帝(后谥武帝),为五世。〔6〕“公羊氏”,公羊是复姓,此指公羊高。其人相传是战国齐人,曾为《春秋》作传,世称《春秋公羊传》,所传多发明微言大义,又涉谶纬之说,汉代武帝、宣帝时由于董仲舒等人的鼓吹倡导,公羊之学曾盛行一时。

    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1〕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注释】〔1〕“谷梁《春秋》”,谷梁是复姓,此指谷梁赤。其人相传是战国鲁人,曾为《春秋》作传,世称《春秋谷梁传》。所传以解释《春秋》体例为主。《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仲舒弟子遂者:〔1〕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2〕褚大至梁相。〔3〕步舒至长史,〔4〕持节使决淮南狱,〔5〕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6〕至于命大夫;〔7〕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8〕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注释】〔1〕“遂”,登进,此指功成名就。〔2〕“温”,汉县名,属河南郡,故治在今河南温县西。〔3〕“梁”,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雎阳(今河南商丘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地。〔4〕“长史”,官名。汉制丞相、太尉等高级官府设有长史,秩千石,负责督率其他属官。“长”,音zhǎng。〔5〕“节”,符节,古代用以表示使者身份的一种凭证。“淮南狱”,指淮南王刘安谋反的案件。刘安为高祖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继位,景帝时即广纳宾客,多蓄攻战兵械,积极准备发动叛乱,至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事败自杀。这一案件牵连颇广,其他诸侯王如衡山王刘赐、江都王刘非、胶东王刘寄等也都受到追究。〔6〕“通”,通显,仕宦顺利。〔7〕“命大夫”,受有各种称号的大夫,如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等,秩八百石至比二千石不等。〔8〕“郎”,皇帝的侍从官员,分侍郎、中郎、郎中等,隶属于郎中令(光禄勋),平时轮流宿卫宫廷,皇帝出行则扈从警卫。又有议郎,备顾问应对。郎官秩位不高,仅为比三百石至比六百石,却是晋升其他较高级官员的一个阶梯。“谒者”,官名,掌管朝会赞礼,引见宾客,隶属于郎中令(光禄勋),秩比三百石至比六百石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