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译文 (第3/3页)

征求对《尚书》素有研究的人,找遍天下,没有这种人材。后来听说伏生能研究《尚书》,想把他召到长安来。当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年老不能上路。于是皇上下诏太常,派遣掌故晁错到伏生那里去接受《尚书》的传授。秦朝焚书,伏生把儒家经典隐藏在夹墙里。后来战事大起,伏生流亡在外,到汉朝平定了天下,伏生归家寻求藏在夹墙中的经书,已经亡佚了几十篇,只找到二十九篇。伏生就拿这二十九篇在齐鲁一带教授学生。学者也因此而对《尚书》有了相当的了解,能够讲说。山东地区的儒学大师没有不涉猎《尚书》并用来教授学生的。

    伏生教授了济南的张生和欧阳生,欧阳生又教给千乘的兒宽。兒宽既已通晓《尚书》,以文学的身份应千乘郡的察举,被送往京师博士那里去学习,受业于孔安国。兒宽家境贫困,缺乏衣食之资,经常给其他博士弟子做饭,又时时暗中外出出卖劳力,这样来供给自己的衣食费用。他出门总是带着经书,休息时就诵读复习。他考试时得到较高的名次,因而被任命为廷尉史。那时的廷尉张汤正心向儒学,就让他当奏谳掾。兒宽用古法来审议判决重大的疑难案件,张汤喜爱并宠信他。兒宽为人温和良善,有廉洁的操守,又有智巧,能够控制约束自己。他还擅长著书和草拟奏章,文思敏捷,但不能在口头加以发挥。张汤认为他是个忠厚长者,屡屡称赞他。等张汤当上了御史大夫,就用兒宽为属吏,并把他推荐给天子。天子召见询问他,听了他的对答很是喜欢。张汤死后六年,兒宽官做到御史大夫,九年后在御史大夫任上病故。兒宽身居三公之位,因为性情温和良善,总是顺从主上的意旨,所以能安逸宽缓地长期任职,然而他对天子的缺失不能补救劝谏;任官办事,他的部属都轻视他,不肯为他尽力。张生也当上了博士。伏生的孙子因为能研究《尚书》而被征召,却不能明了《尚书》的真义。

    从此以后,鲁人周霸、孔安国,洛阳人贾嘉,都对《尚书》有相当深的研究。孔氏藏有用古文字书写的《尚书》,孔安国能用当今的文字把它读通,以此另成一家之言,创立了研究《尚书》的一个新学派。先前亡佚的《尚书》从而又得到了十几篇,《尚书》的篇数就此增多了。

    许多学者都讲说《礼经》,而鲁人高堂生最能得其本旨。古《礼经》本来在孔子的时代就已不全,等到秦朝焚书,书籍经典散失亡佚的更多,到现在就只存下《士礼》这一部分了,高堂生能够讲读它。

    鲁人徐生擅长于掌握仪节的法度,孝文帝时,他因为有这种擅长当上了礼官大夫。他把自己的所学传给儿子,一直传到孙子徐延、徐襄。徐襄天生的资质善于掌握礼节仪式,却不能通晓《礼经》。徐延对《礼经》颇有了解,但也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徐襄因为熟悉礼仪形式而当上了朝廷的礼官大夫,后来官职做到广陵内史。徐延以及徐氏的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等,都曾经当过朝廷的礼官大夫,而瑕丘人萧奋因为通晓礼学,官任淮阳太守。这以后能讲说《礼经》、善于掌握仪节的,都出自徐氏门下。

    自从鲁人商瞿从孔子那里接受了《易》学的传授,孔子去世以后,商瞿就教授《易经》,传了六世,传到齐地姓田名何字子庄这一个人时,正好汉朝兴起,统一了天下。田何传给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给菑川人杨何。杨何凭借通晓《易经》,在元光元年被朝廷征召,官职做到中大夫。齐人即墨成凭借通晓《易经》做到城阳相。广川人孟但凭借通晓《易经》当上了太子门大夫。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都凭借通晓《易经》做到秩禄二千石的官职。不过总的说来,讲说《易经》的学者,他们的所学都是从杨何家中传出来的。

    董仲舒是广川人。因为对《春秋》素有研究,孝景帝时当上了博士。他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读经典,弟子们依照入学时间的先后长短,递相传授,后来的弟子有的竟从未见过他的面。有三年时间董仲舒没有去观赏屋旁庭园中的景色,专心致志研究学问到了这种程度。他的举止行动,容色态度,不符合礼的决不去做,学士们都把他当作老师那样敬重。当今皇上即位后,董仲舒被任命为江都相。他凭借《春秋》记载的灾异天变来推验阴阳错乱造成灾祸的道理,所以主张久旱求雨要幽闭属于阳性的种种事物,而放纵属于阴性的种种事物;久雨求晴,则与此相反。这套理论和办法在一个诸侯王国范围内推行,没有不应验的。他在仕宦中途因故被贬为中大夫,在家闲居,撰写了《灾异之记》这部书。当时辽东地方的高庙发生了火灾,主父偃嫉恨董仲舒,就把他撰写的书上奏给天子。天子召来儒生们,给他们看这部书,书中有讥刺朝廷的话。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道这是他老师写的,认为是下愚之作。于是董仲舒被送到狱吏那里拘禁起来,论罪被判死刑,天子下诏赦免了他。从此董仲舒再也不敢议论灾异之事了。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当时正用兵外出征伐四夷,公孙弘研究《春秋》,其成就不如董仲舒,但他迎合世俗,受到重用,当上了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是阿谀奉承之徒。公孙弘忌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去当胶西王的相。”(于是董仲舒被任命为胶西相,)胶西王一向听说董仲舒有高尚的操行,也就待他很好。董仲舒恐怕在胶西待久了终究会获罪,就告病辞官,归家闲居。直到去世,他始终不经营私家的产业,只是从事于研究学问,进行撰述。因此,从汉朝兴起到现在,五世之中唯独董仲舒以精通《春秋》而著名,他所传授的是公羊氏的《春秋》学。

    胡毋生是齐人。孝景帝时担任博士,因为年老而归家教授弟子。齐地讲说《春秋》的人大多是出自胡毋生的传授,公孙弘也从胡毋生那里学到不少有关《春秋》的知识。

    瑕丘江生研究谷梁氏的《春秋》学。公孙弘被重用以后,曾经把谷梁氏和公羊氏两家对《春秋》的解释放在一起比较其优劣,最后采用了董仲舒的公羊学。

    董仲舒的弟子中得志成名的,有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等。褚大官做到梁相。吕步舒官做到长史,曾奉命手持符节出使去审决淮南王谋反的案件,对诸侯王敢于自行判罪断案,事先不向皇上请示报告,就用《春秋》大义作为依据来定案,天子认为他所做的都很正确。董仲舒弟子中致身通达,官做到命大夫或者担任郎官、谒者、掌故的,数以百计。而董仲舒自己的儿子以及孙子,也都因为深通儒学而做到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