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译文 (第1/3页)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他们,用刑法来整顿他们的行为,老百姓只求侥幸地免于犯罪而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整顿他们的行为,老百姓就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自动地走上正道。”老子声称:“上德之人,根本不考虑什么是德,所以他实为有德;下德之人总想着不能失去了德,所以他实为无德。国家的法律越是森严,盗贼也就越来越多。”太史公说:这些话讲得真对啊!法律是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但不是决定国家政治是清明还是浊乱的本源。从前秦朝的法网是很严密的,然而奸恶欺诈的事情还是不断发生,发展到极点,从上到下都互相欺蒙,以至于国势衰弱不可救药。在这种时候,官吏行使职权进行治理就像救火和播扬开水使之停止沸腾一样紧急,如果不是勇武刚健、严峻冷酷的人,怎么能胜任愉快呢!主张道德教育的人,就会失职。所以孔子说:“审理诉讼之事,我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诉讼这种事不要发生才好。”(老子)说:“下士听人说‘道’,哈哈大笑。”讲的都不是骗人的空话。汉朝兴起,就像除去方觚的棱角把它改为圆形,砍掉浮华的雕刻使之归于质朴一样,(废除秦朝法律繁琐严酷的条款,使法令趋向简易,)法网宽大,从中可以逃漏一口能吞下一条船的大鱼,然而官吏行使职权进行治理却淳厚忠实,不至于有奸恶欺诈的行为,老百姓的生活也太平无事。从这一点看来,治国之道还是在于提倡道德,而不在于推行严酷的法律。

    高后执政时,酷吏只有侯封。侯封压制践踏宗室,侵害欺凌功臣。吕氏败灭以后,侯封也就被抄家灭族了。孝景帝在位时,晁错生性刻薄严苛,又很会使用一些手段来加强自己的才具,而吴楚七国发动叛乱,也正以痛恨晁错作为借口,晁错最终也因此被杀。他以后的酷吏有郅都、宁成这一类人。

    郅都是杨县人,曾经以郎的身份侍奉孝文帝。孝景帝时,他担任中郎将,敢于直言不讳地劝谏皇帝,在朝廷上当面斥责大臣的过失。他曾随从景帝到上林苑,景帝宠爱的贾姬上厕所,一头野猪突然也闯进了厕所。景帝用眼色示意郅都去救贾姬,郅都不动。景帝想亲自拿了武器去救,郅都跪伏在景帝面前说:“失去一个美人,又会有另一个美人进奉,天下难道会缺少贾姬这样的美人吗?陛下纵使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怎么能不为宗庙和太后着想啊!”景帝听了就往回走,而野猪也离开了厕所。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赐给郅都一百斤金子。景帝从此看重郅都。

    济南地方的瞯氏,宗族有三百多家,强横狡猾,没有一任郡守能够制止这一宗族的不法行为,于是景帝就任命郅都为济南太守。郅部到任后就族灭了讇氏的首恶,其余的人全部害怕得两腿发抖。过了一年多,济南郡中没人敢拾取路上别人丢失的东西。附近十几个郡的郡守畏惧郅都,就像他是高级长官一样。郅都为人勇敢,很有力气,公正廉明,不拆看讲私事的信件,从不接受礼物,从不听从请托。他曾经自称:“自己既然已经背离父母出来做官,本来就应该忠诚尽职,不惜以身为殉,终究顾不得妻子儿女了。”

    郅都升任中尉。丞相条侯自以为身份尊贵极其傲慢,而郅都见了丞相只是一揖而已。当时民风淳朴,百姓们都害怕刑罚,能够自爱,(不触犯法律,)而郅都偏偏把采用严酷的手段当作第一措施,他执法不回避贵族外戚,那些列侯宗室见了郅都都不敢用正眼去瞧他,给他起了个外号,称之为“苍鹰”。临江王被征召进京,受命到中尉府去质对文书上记录的罪状。临江王要求得到刀笔等书写用具给皇上写信谢罪,而郅都给手下的狱吏下了禁令,不给他。魏其侯派人等到机会偷偷把刀笔给了临江王。临江王在写信向皇上谢罪以后,就自杀了。窦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动了怒气,就用法律中凶险的条款中伤郅都,(构成他的罪案,)于是郅都被免去官职,回家居住。而孝景帝又派遣使者拿着符节任命郅都为雁门太守,让他由近路赴任,(不必到长安谢恩请示,)还允许他根据事势的需要,可以对一些重大事情从便处理,不必事先上奏。匈奴早就听说郅都很有气节,现在郅都来到边地当官,匈奴为此自动退兵离去,一直到郅都死,始终不靠近雁门。匈奴甚至照郅都的模样做了一个木偶,(当作箭靶子,)让驰马射箭,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射中。郅都被匈奴所畏惧就到这种地步。匈奴把郅都当作是自己的忧患。(后来)窦太后终于用汉朝的法律把郅都构陷成罪。景帝说:“郅都是忠臣。”想放了他。窦太后说:“临江王难道就不是忠臣?”于是就把郅都斩首处死。

    宁成是穰县人。以郎官、谒者的身份事奉景帝。他喜欢使气逞强,在别人手下当小吏,一定要欺压他的长官;当别人的上级,对付下属如同紧捆湿柴一般,(严加管束,毫不放松。)为人奸猾兇险,任意行使威权。宁成官职逐渐上升,当上了济南都尉,当时正是郅都担任太守。这以前的几任都尉都步行进入太守的府署,通过府吏传达才进去谒见太守,就像县令晋见一样,他们畏惧郅都就到这种地步。等到宁成当济南都尉,他去见太守,简直就要凌驾郅都之上。郅都一向听说他的名声,就很好地对待他,与他结交,相处很愉快。过了很久,郅都死了,这以后长安城中宗室恃强犯法的事情很多,于是景帝就把宁成召来,任命他为中尉。宁成的政绩可以同郅都相比,在廉洁方面则不如郅都,那些宗室豪强都惴惴不安,人人自危。

    武帝即位后,宁成调任内史。外戚们抓住宁成的短处,经常在武帝面前诋毁他,终于使他抵了罪,受了剃光头发、用铁圈束颈的刑罚。当时九卿大官如果有罪,往往就自杀,很少有受刑的,而宁成承受了重刑,自以为不会再被起用,于是就私自解脱了束颈的铁圈,伪刻了出关的符信,逃出函谷关回到家乡。他自称说:“当官当不到二千石,做生意赚不到一千万,怎么能同别人相比啊!”就赊欠借贷,买下靠近池塘便于灌溉的良田一千多顷,出租给贫民,被他奴役使唤的有好几千家。过了几年,遇上大赦,(不用担心会被迫捕了。)他弄到手的财产有数千金之多。(在家乡)他行侠仗义,利用所掌握的隐私挟制官吏,每次外出,后面都有几十人骑马随从。他役使百姓,威权比郡守还重。

    周阳由这个人,因为他父亲赵兼以淮南王舅父的身份被封为周阳侯,所以改姓为周阳氏。周阳由是亲王的外戚,因此当上了郎官,事奉孝文帝和景帝。景帝时他官居郡守。武帝即位之初,官吏施政办事尚且十分守法谨慎,而周阳由在二千石级的官吏中,最为残暴严酷,骄横恣纵。所爱的人犯了死罪,他就曲解法律使之免受死刑,对所恨的人,他就不顾法律一定要置之于死地。他到哪一个郡为官,一定要消灭郡中的豪强。当郡太守,看待郡都尉如同下属县令一般。当郡都尉,又一定要欺压太守。他同汲黯一样固执,同司马安一样善于玩弄法律,构陷别人的罪状。汲黯、司马安二人虽然也都是二千石级的官员,与他同乘一车时,或坐或立,从来不敢平等抗礼。

    周阳由后来担任郡都尉,时常同郡太守胜屠公争权,互相告发对方的罪状。胜屠公按法应当抵罪,但他认为自己没有忍辱受刑的道理,就自杀了。而周阳由则被处死并陈尸街头示众。

    从宁成、周阳由以后,刑狱之事越来越多,老百姓用种种巧妙的办法来躲避法律,大致说来,官吏们施政办事,同宁成、周阳由等也就颇多相似之处了。

    赵禹是斄县人,由地方上的小吏补任京都官府中的吏员,因为廉洁,又被任命为处理文书事务的令史,在太尉周亚夫手下办事。周亚夫当丞相后,赵禹担任丞相史,丞相府中的办事人员都称赞他廉洁公正。然而周亚夫却不肯重用他,说道:“我完全知道赵禹的能干没人比得上,但他用法苛刻深险,不能让他久居丞相府。”当今皇上即位后,赵禹由于多年作吏,办理文书案牍,用力辛勤,积有劳绩,逐渐升任御史。皇上认为他能力很强,一直提拔他做到太中大夫。赵禹与张汤一起讨论制定各种法令,创立知情不举一体同罪的条款,官吏们得以互相监督,伺察过失。朝廷上下用法越来越苛刻,就是从此而始的。

    张汤是杜县人。他的父亲担任长安丞,一次外出,张汤其时还是个儿童,留下看家。老鼠偷走了家中的肉,父亲回来(以为是张汤偷吃的,)发怒鞭打了他。张汤挖掘老鼠的洞穴,抓住老鼠并找到了老鼠吃剩的肉,就起诉拷问老鼠,把问得的“口供”记录为文书传送给有关“官署”,再审讯得实,依法判决。把老鼠和作为罪证的肉放在一起,罪案具备,在堂下杀了老鼠。他父亲看到了,发现他写的起诉状、审讯记录、判决书等文辞老练,好像是出自一个老法官之手,大吃一惊,就让他学习法律。父亲死后,张汤有很长的一段时期,一直在长安作吏。

    周阳侯起初当诸卿的时候,曾经因事被拘捕,张汤尽力照应他,为他奔走。等到周阳侯出狱被封为列侯,就与张汤订下深交,把张汤广泛地介绍给贵人。张汤在内史宁成手下做事,当他的属吏,宁成认为张汤的才能在吏员中没人比得上,就禀告高级官府,调张汤担任茂陵县尉,主管修筑皇陵。

    武安侯当了丞相,证召张汤作丞相史。经常在天子面前推荐张汤,天子就委任张汤为御史,让他审查追究一些事件。张汤负责审理陈皇后巫蛊诅咒一案,深究同党,无一漏网。于是皇上认为他很能干,他的官职也逐渐上升到太中大夫。张汤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法令,一意苛刻严酷,约束钳制那些奉公守法的官吏。不久以后,赵禹升任中尉,又调任少府,而张汤也被任命为廷尉。二人交好,张汤把赵禹当作自己兄长那样看待。赵禹为人廉洁傲慢,当官以来,家中没有食客。公卿丞相登门拜访,赵禹始终不去回访答谢,务必使自己能够完全杜绝好友和宾客的请托,独立地凭自己的意志执法行事。他见到属官中有用法严苛的人,就收用提拔,也不去搜求查究属官暗地里的犯法之事。张汤则为人狡猾虚伪,往往运用智巧来控制属官。一开始当小吏的时候,就想侥幸得利,与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这一类人私下结交。等到官居九卿之列,又收容接待天下有名的士大夫,自己心中虽然同人意见不合,但在表面上总是装出倾慕的样子。

    当时皇上正爱好向往经典文献之学。张汤判决重大案件,想附会经义,从中寻得根据,就请求委派研究《尚书》、《春秋》的博士弟子担任廷尉史,让他们去评议执法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每次奏报审罪定案的情况,张汤总是预先为皇上分别讲清有关事件的原委,皇上认为处理得正确,他领受旨意后就用廷尉的法令正式定案,并把皇上的意见写进定罪的判辞,颂扬主上的圣明。如果奏事时受到皇上的谴责,张汤马上应声谢罪,顺着皇上的意向,举出廷尉正、监、掾史等属官中贤者的姓名,说:“某某本来就向我表示过异议,就象皇上您所指责我的那样,我没有采用他的意见,正因为我的愚昧,才把事情办糟了,弄到这种地步。”这样他的过错往往被皇上原谅。如果平时奏事,皇上认为他的意见很好,他就说:“不是我自己知道应该这样奏对,这是我的属官某某教我的。”他要推荐属官,就这样表扬别人的长处,掩盖别人的过失。他处理案件,如果案犯是皇上意欲严办的,就交给属官中用法苛刻严酷的人去办,如果案犯是皇上想要开释的,就交给属官中用法轻平宽大的人去办。所审处的人如果是有势力的豪强,一定要玩弄法律条文巧妙地进行诋毁,(务必把他法办;)如果是无依无靠的贫民,虽然根据法律条文应予判罪,也总是口头向皇上报告,请皇上审察裁定。于是皇上往往就根据张汤的口头报告予以宽释。张汤当上了大官,而他的私德很好。结交宾客,饮食不分彼此,对待在他手下当小吏的老相识的子弟和贫穷的同宗兄弟,照料保护尤其周到。他拜访问候公卿贵族,不因严寒酷暑而疏忽怠慢。所以张汤虽然用法严刻,多忌恨之心,不很公平,但也能得到良好的声誉。而那些被他当作爪牙使用的执法苛刻严酷的官吏,又都依附于通熟经典文献的儒士。丞相公孙弘曾屡次赞扬张汤。后来张汤负责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都追根究底,不使一人漏网。庄助和伍被二人,皇上想宽释他们,张汤争辩说:“伍被原本就替淮南王策划谋反,而庄助原是出入宫中被皇上您所亲信的人,却私下勾结诸侯王作这种事情,这两个人不杀,今后就无法治理国家了。”于是皇上同意了他的看法,把伍、庄二人论罪处决。他审理案件时排斥别的大臣的意见,为自己图功,有很多这一类的事情。这以后张汤更被皇上所宠任,升为御史大夫。

    后来碰上匈奴的浑邪王等率众归降,汉朝大规模地征发军队出击匈奴之事,而山东地区遭受水旱灾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