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印明經世文編序

    影印明經世文編序 (第2/3页)

有陳九德的明名臣經濟錄,分為十目,取奏疏事蹟上有關治道的分別編列,時間從明初到正德末年止;有陳其傃的明經濟文輯,分十七目;有萬表的明經濟文錄等等。明經世文編繼承了這個傳統,規模更大。後於此。清朝人編的經世文編,那就更多了。

    編輯採用主編負責、集體選輯的方法。

    主編的主要人物是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三人:都是江蘇松江人。

    陳子龍(公元一六○八--一六四七)字臥子,擅長制藝(八股)文字,詩賦古文駢文也寫得很好,年輕時就很出名,崇禎三年舉人,十年中進士。官紹興推官,升兵科給事中。清兵南下,子龍和太湖義兵相結,事敗被俘,投水自殺。

    徐孚遠(公元一五九九--一六六五)字闇公,崇禎十五年舉人。清兵破松江,孚遠從魯監國漂泊海島,後來到台灣依鄭成功,死在那裏。

    宋徵璧原名存楠,字尚木,天啟七年舉人,後改名徵璧,崇禎十六年進士。明亡,和弟徵輿都投降了清朝。

    明朝末,東南各地知識分子紛紛組織文社,講求制藝,議論朝政,聲勢最大的是蘇州以張溥、張采為首的復社。松江則有幾社的組織。幾社取義於絕學有再興之幾,和知幾其神的意義。幾社的主要成員同時也參加了復社。初創時有所謂幾社六子:徐孚遠、陳子龍、夏允彝、杜麐徵、彭賓、李雯。宋徵璧是後來參加的。初創於崇禎二年(公元一六二九),以文會友,搞得很熱鬧。後來便和書坊合作,選刻時文,由徐孚遠主持編選,從崇禎五年到十四年,刻了幾社會義五集,會義很受要參加考試士子們的歡迎,參加幾社的人也越來越多,超過百人了。在選刻時文的基礎上,陳子龍等編輯了明經世文編。

    據宋徵璧所撰凡例,編輯分擔任務,徐孚遠、陳子龍十居其七,宋徵璧十居其二,此外李雯、彭賓、何剛等都曾參加商酌。以此,文編各卷都列有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三人姓名,其餘一人則李雯、宋存標等輪流列名。綜計全書,列名選輯的二十四人,列名參閱的一百四十二人。選輯的都是松江人,是負實際工作的;參閱的則是分散在各地的人,參加文集的搜集或校選工作的。

    選文的原則,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明治亂:「此書非名教所裨,即治亂攸關,若乃其言足存,不以人廢,分宜(嚴嵩)老奸,秩宗之文,採其數篇。近者熊芝崗(廷弼)剛悻自用,已經伏法,然籌策東隅,多有英論,無諱之朝,可以昭揭。」

    二,存異同:「異同辯難,將以彼我未通,遂成河漢,就其所陳,各成一說。如大禮之議,張、桂與新都並存;河套之役,襄愍與東涯各異。一哈密也,或主閉關,或主授爵;一倭奴也,或主封貢,或主征討。又若軍伍之虛,邊墻之修廢,膠萊海運之通塞,得失雖殊,都有可採,不妨兩存,以俟揀擇。」

    三,詳軍事:「國家外夷之患,北虜為急,兩粵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羗又次之,如北摧勁虜則詳於王威寧,南伐麓川則詳於王靖遠,兩廣寇亂則詳於韓襄毅,剿滅土達、綏戢荊襄則詳於項襄毅,處置寧藩則詳於王文成,河套恢復則詳於曾襄愍,倭奴抄掠則詳於胡少保、戚總戎、唐荊川,順義封貢則詳於王鑑川,平播則詳於李襄毅,水藺地界則詳於郭青螺,西征則詳於梅客生,東征則詳於宋桐崗,若經略奴酋則詳於熊芝崗,撫賞插部則詳於王霽宇,水西本末則詳於朱恆岳。

    全書包括範圍,大體上有時政、禮儀、宗廟、職官、國史、兵餉、馬政、邊防、邊情、邊墻、軍務、海防、火器、貢市、番舶、災荒、農事、治河、水利、海運、漕運、財政、鹽法、刑法、錢法、鈔法、稅課、役法、科舉、宗室、彈劾、諫諍等各個方面。

    材料的搜集,除了松江本地的藏書家以外,還通過文社的關係,吳、越、閩、浙、齊、魯、燕、趙各地的儒生、士大夫,都?策?力,訪求徵集,所得文集在千種以上。其中有些是文集作者子孫所收藏的,例如朱紈的甓餘集、錢薇的承啟堂集、徐階的徐文貞公集、王忬的王司馬奏疏、陸樹聲的陸宗伯文集、徐陟的徐司寇奏疏、宋懋澄的九籥集等都是。儘管如此,有些著名人物的文集,已經散佚,還是得不到。凡例說:「如韓襄毅(雍)、徐武功(有貞)皆本吳產,襄毅疏草、武功文集,訪其後人,竟未可得。瑯玡纓簪累葉,代有文人,而思質(王忬)司馬之集,已失其半。靈寶四許,鼎盛一時,問宦其地者,云諸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