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第十 學四

    朱子語類卷第十 學四 (第2/3页)

他過。今舉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觀書 ,恐自家照管他不過。」?。

    讀書 ,只恁逐段子細看,積累去,則一生讀多少書 !若務 貪多,則反不曾讀得。又曰:「須是緊著工夫,不可悠悠,又不須忙。只常抖搜得此心醒,則看愈有力。」道夫。  不可都要羇去,如人一日只喫 得三碗飯,不可將十 數 日飯都一齊喫 了。一日只看得幾 段,做得多少工夫,亦有限,不可羇去都要了。淳。  讀書 ,只看一箇冊 子,每日只讀一段,方始是自家底。若看此又看彼,雖從 眼邊過得一遍,終是不熟。履孫。

    今人讀書 ,看未到這裏,心已在後面;纔看到這裏,便欲舍去了。如此,只是不求自家曉 解。須是徘徊顧戀 ,如不欲去,方會 認得。至。

    某最不要人摘撮。看文字,須是逐一段、一句理會 。賀孫。

    讀書 是格物一事。今且須逐段子細玩味,反來 覆去,或一日,或兩 日,只看一段,則這一段便是我底。腳踏這一段了,又看第二段。如此逐旋捱去,捱得多後,卻見頭頭道理都到。這工大須用行思坐想,或將 已曉得 者再三思省,卻自有一箇曉 悟處出,不容安排也。書之 句法義理,雖只是如此解說,但一次看,有一次見識。所以某書 ,一番看,有一番改。亦有已說定,一番看,一番見得穩當。愈加分曉 。故某說讀書 不貴多,只貴熟爾。然用工亦須是勇做進前去,莫思退轉,始得。大雅。

    讀書 ,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節。看一段,須反覆看來 看去,要十分爛熟,方見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愛 去看別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趲去,不曾向後反覆,只要去看明日未讀底,不曾去紬繹前日已讀底。須玩味反覆,始得。用力深,便見意味長;意味長,便受用牢固。又曰:「不可信口依希略綽說過,須是心曉 。」宇。

    大凡讀書 ,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後,理自見得。如喫 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喫 了。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箇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為 知味。又云:「園夫灌園,善灌之夫,隨其蔬果,株株而灌之。少間灌溉既足,則泥水相和,而物得其潤,自然生長。不善灌者,忙急而治之,擔 一擔 之水,澆 滿園之蔬。人見其治園矣,而物未嘗沾足也。」又云:「讀書 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遠。先難而後獲,先事而後得,皆是此理。」又云:「讀書之 法,須是用工去看。先一書 費許多工夫,後則無許多矣。始初一書 費十分工夫,後一書 費八九分,後則費六七分,又後則費四五分矣。」卓。

    因說「進德居業」「進」字、「居」字曰:「今看文字未熟,所以鶻突,都只見成一片黑淬淬地。須是只管看來 看去,認來 認去。今日看了,明日又看;早上看了,晚間又看;飯前看了,飯後又看,久之,自見得開,一箇字都有一箇大縫罅。今常說見得,又豈是懸 空見得!亦只是玩味之久,自見得。文字只是舊時文字,只是見得開,如織錦上用青絲,用紅絲,用白絲。若見不得,只是一片皂布。」賀孫。

    讀書 須是專 一。讀這一句,且理會 這一句;讀這一章,且理會 這一章。須是見得此一章徹 了,方可看別章,未要思量別章別句。只是平心定氣 在這邊看,亦不可用心思索太過,少間卻損了精神。前輩云:「讀書 不可不敬。」敬便精專 ,不走了這心。

    其始也,自謂百事能;其終也,一事不能!言人讀書 不專 一,而貪多廣閱之弊。僩。

    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道夫。  大抵觀書 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然熟讀精思既曉 得後,又須疑不止如此,庶幾 有進。若以為 止如此矣,則終不復 有進也。

    書 須熟讀。所謂書 ,只是一般。然讀十遍時,與讀一遍時終別;讀百遍時,與讀十遍又自不同也。履孫。

    為 人自是為 人,讀書 自是讀書 。凡人若讀十遍不會 ,則讀二十遍;又不會 ,則讀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見到處。五十遍暝然不曉 ,便是氣 質不好。今人未嘗讀得十遍,便道不可曉 。力行。

    李敬子說先生教人讀書 云:「既識得了,須更讀百十遍,使與自家相乳入,便說得也響。今學者本文尚且未熟,如何會 有益!」方子。

    讀書 不可記數 ,數 足則止矣。壽昌 。

    「誦數 以貫之。」古人讀書 ,亦必是記遍數 ,所以貫通也。又曰:「凡讀書 ,且從 一條正路直去。四面雖有好看處,不妨一看,然非是要緊。」佐。

    溫 公答一學者書 ,說為 學之法,舉荀子四句云:「誦數 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 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之。」荀子此說亦好。「誦數 」云者,想是古人誦書 亦記遍數 。「貫」字訓熟,如「習貫如自然」;又訓「通」,誦得熟,方能通曉。 若誦不熟,亦無可得思索。廣。

    山谷與李幾 仲帖云:「不審諸經、諸史,何者最熟。大率學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汎 濫百書 ,不若精於一也。有餘力,然後及諸書 ,則涉獵諸篇亦得其精。蓋以我觀書 ,則處處得益;以書 博我,則釋卷而茫然。」先生深喜之,以為 有補於學者。若海。

    讀書 ,理會 一件,便要精這一件;看得不精,其他文字便亦都草草看了。一件看得精,其他亦易看。山谷帖說讀書 法甚好。淳。  學者貪做工夫,便看得義理不精。讀書 須是子細,逐句逐字要見著落。若用工粗鹵,不務 精思,只道無可疑處。非無可疑,理會 未到,不知有疑爾。大抵為 學老少不同:年少精力有餘,須用無書 不讀,無不究竟其義。若年齒向晚,卻須擇 要用功,讀一書 ,便覺後來 難得工夫再去理會 ;須沉潛玩索,究極至處,可也。蓋天下義理只有一箇是與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既有著落,雖不再讀,自然道理浹 洽,省記不忘。譬如飲食,從 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謨。

    書 只貴讀,讀多自然曉 。今即思量得,寫在紙上底,也不濟 事,終非我有,只貴乎讀。這箇不知如何,自然心與氣 合,舒暢 發越,自是記得牢。縱饒熟看過,心裏思量過,也不如讀。讀來 讀去,少間曉 不得底,自然曉 得;已曉 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讀不熟,都沒這般滋味。而今未說讀得注,且只熟讀正經,行住坐臥,心常在此,自然曉 得。嘗思之,讀便是學。夫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讀,縱使曉 得,終是卼臲不安。一似倩得人來 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終不屬 自家使喚 。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 只是讀。今之記得者,皆讀之功也。老蘇只取孟子論語韓子與諸聖人之書 ,安坐而讀之者七八年,後來 做出許多文字如此好。他資質固不可及,然亦須著如此讀。只是他讀時,便只要模寫他言語,做文章。若移此心與這樣 資質去講究義理。那裏得來 !是知書 只貴熟讀,別無方法。僩。

    讀書 之法:讀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讀一遍。讀誦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轉。若只是口裏讀,心裏不思量,看如何也記不子細。又云:「今緣文字印本多,人不著心讀。漢時諸儒以經相授者,只是暗誦,所以記得牢,故其所引書 句,多有錯字。如孟子所引詩書 亦多錯,以其無本,但記得耳。」僩。

    今人所以讀書 苟簡者,緣書 皆有印本多了。如古人皆用竹簡,除非大段有力底人方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