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卷七 (第3/3页)

條;生海中)、香芋(長尺餘,大至數觔。番人所種)。

    果之屬

    檨(紅毛從日本國移來之種。實如豬腰狀,五、六月盛熟。有香檨、木檨、肉檨三種;即外國所載:南方有果,其味甘、其色黃、其根在核是也)、波羅蜜(亦荷蘭國移來者。實生於樹幹上,皮似如來頂;剖而食,甘如蜜)、鳳梨(葉似蒲而闊,兩旁有刺。果生於叢心中,皮似波羅蜜,色黃,味酸甘。果末有葉一簇,可粧成鳳,故名之)、椰子(樹高數丈,直起無枝。殼堅勁,可作瓢。殼外有衣,肉在殼內;色白,味似乳,可以釀酒。中有水甚多,俗呼椰酒)、檳榔(向陽曰檳榔、向陰曰大腹。實可入藥;實如雞心,和檳藤食之,能醉人,可以祛瘴。人有故,則奉以為禮)、荖藤(蔓生。味辛,和檳榔食之)、桃(華紅,實可食。台所產,實小而味酸)、梅子(味酸,可以作鹽梅)、石榴(漢張騫使西域得種歸,有紅、白二種。其白者,可療痢疾)、番石榴(即梨仔茇)、柑仔蜜(形如柿、細如橘;可和糖煮茶品)、番柿(形似柿,皮有毛。俗呼為毛柿,西域種)、柚(實大,而皮加厚,稍遜內地)、葡萄(蔓生)、芭蕉、桄榔子(結實,五月熟。土民即種埔尖,是歲子若多生,即是歲穀亦有年)、甘■〈木庶〉(性溫、味甘,有紅、白二種。又有一種幹小者,名曰竹■〈木庶〉;煮汁成糖)、香員(初生青色,至熟黃色;味淡而香。四時俱有,可供佛)。

    布之屬

    毛被(土民以獸毛為之)、棉布、苧布、麻布(以上三項俱不多產)。

    貨之屬

    鹽(有煮法、有晒法;台止用晒法)、糖(有黑砂糖、有白砂糖)、冰糖(用糖煮成,如堅冰)、油(有芝麻油、有萆麻油)、藤(有大藤、有萪藤)、菁靛(可以作染)、菁子(產於台者最佳)、苧、麻、薯榔(皮黑、肉紅,可以染皂)、鹿■〈鹿外西內〉獐麂等皮。

    藥之屬

    天門冬(蔓生,結根如指)、土茯苓(俗呼山尾薯)、鹿茸(鹿角之初發而茸者;稟純陽之質、含生發之氣)、鹿角膠(用鹿角煮成膠)、鹿角霜(即煮膠之角渣也)、硫磺、穿山甲(即鯪鯉)、桕菰(小兒口痛,煎洗即愈)、藍茶菰(痢疾紅者用紅、白者用白)、三柰、藕節、地骨皮、香附(即土香也)、穿山龍、土木通、薏苡(台產頗多,較內地者稍小)、白扁豆、金銀花(有黃、白二色,可療疥)、水燭(生水中,形如燭,故名)、蛇草(蛇傷服之,多愈)、艾、益母草(宜於孕婦)、木賊草、蒲公英、薄荷、澤蘭、班節相思、白雞冠、蒼耳子(即羊帶來)、車前子、萆麻子、急性子、草果、蟬退、白蒺藜、石決明、通草(性利水乳,染色製花)。

    竹之屬

    莿竹、長枝竹(一名鱟腳綠)、鳳尾竹(俗呼觀音竹)。

    木之屬

    樟、楠、厚栗(木甚堅硬,可作棟梁)、百日青(雖枯而色如生,故名)、柳(有垂絲、河西二種)、樸、赤鱗、烏栽、象齒(木硬而直)、埔柿(無花)、山荔(無花)、埔荊(即埔姜)、苦棟、桕(皮可為香)、黃目子(實可澣衣)、茄藤、林荼、土杉水漆、九芎(燒柴之最者。村落草屋,用為豎柱)。

    花之屬

    仙丹(其花一朵百蕊,狀如繡毬,色紅)、紫荊(先花後葉,自下而上)、芙蓉(百葉而三醉者佳)、佛桑(其葉似桑,四時常開)、樹蘭(有四葉、六葉二種)、指甲、梅(百花之魁)、百葉榴(有紅、白二色,俱不結實)、桃、三友花(俗呼番茉莉)、水錦花(一名木槿。唐詩云:『山中習靜觀朝槿』)、唐棣(一名郁李)、長春(四時常開)、麗春(種出南海)、薔薇(花有紅、白,香甚清冽)、玉樓春(即百葉黃梔。花有香而不結實)、木麗(有木本、草本二種;又有自廣南來者,甚佳)、金絲蝴蝶(花黃,如蝴蝶)、一丈紅(叢高一丈,直起無枝;所謂『五尺欄杆遮不住,留將一半與人看』)、荷花(有紅、有碧;花之君子者也)、菊花(有黃、碧、紅,種類不一;花之隱逸者也)、玉芙蓉(葉似艾)、鼓子(一名龍船花,即『雨打無聲鼓子花』)、夜合(昏開夜合)、千日紅(花最耐久)、金錢花(午開、子謝,一名子午花)、蓮蕉、海棠、番蘭(花如蕙)、鹿蔥(一名萱草。詩曰:『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月下香(其花晚香,因名之)、雞冠(有高、有低,花似雞冠。有紅、白二種,甚賤)、金銀花、素香、兔絲(一名凌霄,又名苕;朝生暮死)、老來嬌(葉愈久而愈紅)、曇花(夏開)。

    草之屬

    仙草(晒乾和粉煮之,能解暑毒)、鼠麴(可合■〈米祭〉為粿)、車前子(一名鯽魚)、白曲草(可製曲釀酒)、瓶桃草、乳草(婦人少乳者,和肉食之,能通乳竅)、仙人掌(狀似人掌)、蘋、藻、龍舌草、旱蓮草、遍地錦、虎耳草、鳳尾草。

    畜之屬

    牛(深山中多野牛,教而馴習,可用以耕田、駕車)、犬(產之番社者,能捕鹿,名田犬;如獫歇驕之類)、豬、羊、貓、雞、鵝、鴨。

    羽之屬

    鵓鴿(人家畜之,能知往還)、鶺鴒(水鳥。行則搖、飛則鳴)、雉(野雞)、烏鴉(有反哺之義)、燕(秋去春來)、鳩(能知陰晴)、白鷺(一名屬玉)、畫眉(善鳴好斗,其聲清圓可聽)、鴝鵒(端午斷舌,養之,能識人言)、布穀(春作方殷,人以為耕農之候)、鳧(水鴨也)、雀(一名生賓;謂栖宿人家如賓客也)、鷗(水鳥)、釣魚翁(嘗宿水道,伺魚而食之)、伯勞(不孝鳥)、鶯(一名倉庚,又名黃鸝)、鷂(大如鷹,蒼黑色,善擊魚雁)、鷹、烏鬚(俗呼烏秋;身黑、尾長,能搏鷹鸝)、白頭翁(似雀而大,頭有白點,故名)、海雞母(黑背、白翼,宿海中)、竹雞、盧雞。

    毛之屬

    金錢豹(似豹而小)、麋鹿(大曰麋、小曰鹿)、麂(似鹿而小,無角)、麇(即獐)、)、■〈鹿外西內〉(似鹿而大)、兔、豬母熊、猴、山豬、獺。

    鱗之屬

    海翁(極大,能吞舟)、鯉、鯽、泥■〈魚賣〉魚(形類鰢鮫而大;無鱗,味甚甘)、烏魚(其子晒乾,可羅嘉珍)、鯊魚(大者百餘觔)、鰢鮫、鯧魚(有黑、白二種。形闊而扁者佳)、■〈魚午〉魚、■〈魚力〉魚、海鰻(大者數觔)、烏耳鰻(鯽仔潭最多)、紅紗魚(皮紅)、敏魚(口闊、肉粗)、烏頰、麻虱目(倏而大、倏而無,其味最佳)、貼沙魚(身薄扁,行貼沙)、金鐘仔、銀魚、龍鮎、鸚哥魚(嘴如鸚鵡,而皮綠色)、油魚(一名泥黃)、鱖魚、■〈魚因〉魚(俗呼■〈魚因〉■〈魚垂〉)、鱠魚(有紅、黑二種)、獅刀(形似大刀;味清,多骨)、鱖魚、花■〈魚令〉、金錢魚、斗尾魚、狗母魚、鐵甲魚(鱗硬如甲)、■〈魚共〉魚(形扁、尾長)、■〈魚毒〉魚(大者如掌,皮粗;剝而晒乾,味佳)、■〈魚燕〉魚、青鱗、飼子飯(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繩魚(俗呼鮭魚)、鮡魚(瀨口出者佳)、鱺魚、鱔魚、梭魚、水尖、遍身苦、白腹、紅鰕、黃梔米(蝦小而色紅)、大腳蝦、章魚、石拒(八足。在石夾中,或取之,能以石拒人)、烏賊(八腳,一名墨魚。或曰:秦始皇東遊,棄墨袋於海所化;故口猶吐墨水)、鎖管(一名靜班)。

    介之屬

    龜(生於池塘、埤圳之間甚多。海中又有一種,其大數尺)、鱉(一名圓魚、一名甲魚)、鱟(海中甲蟲也。雌常負雄,雖波濤不改。漁人每雙得之)、蟹、蟳、牡礪(麗海石而生,即蠔也。其殼燒則成灰)、蚶、蛤、蚌(老者能含珠)、空豸、紅栗、土杯(即江蟯也)、蟯、仙人掌(形似龜腳,生於海石夾縫處)、大螺(其殼琢而磨之,可作鸚鵡杯)、硨磲(其殼可磨作珠)、紅螺、香螺、麥螺、珠螺、虎螺、海膽(殼圓,烏而多刺,似荔殼,可作杯)、鯪鯉。

    蟲之屬

    沙蠶(此海蟲也。形似蠶,而肚中有沙)、水蛙、青約、水龜(有翼,色黑,俗呼龍虱)、蜂(有數種;識君臣之義)、蜾蠃(一名■〈虫醫〉螉,似蜂,腰小而長。揵土作房,取桑蠶置於空中祝之,七日即化為己子)、蝶、蝙蝠(肉翅,晝伏夜飛,食■〈文上虫下〉■〈亡上虫下〉。一名伏翼、一名天鼠)、蟬(以脅鳴。一種些小而好鳴秋,曰絡緯)、蜻蜓(飲露,多集水上款飛)、蛾(一名慕光;好撲燈火)、蜉蝣(朝生暮死)、螢(一名夜光、一名宵燭),蠅、螳螂(能捕蟬,又鳴天馬)、螽斯(蝗屬。一生九十九子,俗呼草馬)、蟋蟀(一名莎雞、又名促織)、螟蛉(桑蟲也;蜾蠃負以為子。詩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蛇、蜈蚣、蠅虎、蜘蛛(大腹者,名蠨蛸;小而長腳者,名喜子)、蜥蜴(一名守宮。漢武帝午日取以丹砂和脂飼之,身盡赤;至次年五日搗之,以塗宮人。有私者,其跡即消;故名曰守宮。又有一種,名曰蝘蜓)、蛩、蠹魚(囓書蟲也。古詩云:『芸葉焚香走蠹魚』)、蟻、蚯蚓。

    ·總論

    古者,輶軒所至,遍歷十五國之郊原。非好勞也,蓋陳詩以觀民風。雖繪圖以進,不逾於是。今各直省之洽聲教者,無論矣;台以千百年未闢之海宇,聖天子一旦擴清而平定之,因天之時、順地之利、淑人之心,改正朔、易服色,禮樂衣冠煥然一新;雖昔為職方氏之所不載,而漸沐聲教,以登大一統之隆,良足永垂不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