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第八

    泰伯篇第八 (第2/3页)

責”之逗號。]己雖無欺之之心,卻被人欺。膺百里之寄,己雖無竊之之心,卻被人竊。亦是不勝任。君子必才德兼全,有德無才,不能為君子。此說固是。但後世如文天祥、史可法,[光案:“但後世如文天祥、史可法”之有頓號,東大版原作“但後世如文天祥史可法”之無頓號。]心盡力竭,繼之以死[光案:參見本篇第一三章,,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而終於君亡國破。此乃時命,非不德,亦非無才,甯得不謂之君子?故知上句“不可奪”,[光案:“故知上句‘不可奪’”,東大版原作“故知上句不可奪”,“不可奪”三字無引號。]在其志[光案:參見本書子罕篇第二五章,,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而君子所重,亦更在其德[光案:參見本書述而篇第六章,,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蓋才有窮時,惟德可以完整無缺。此非重德行而薄事功,實因德行在我,事功不盡在我[光案:參見本書衞靈公篇第八章,,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品評人物,不當以不盡在彼者歸罪於彼。

    【白話試譯】

    曾子說:“可以把六尺的孤兒託付他,可以把百里的政令寄放於他,臨到大關節處,搖奪不了他,這等人,可稱君子了吧!真可算得君子了!”

    (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弘毅:弘,弘大。毅,強毅。非弘大強毅之德,不足以擔重任,行遠道。

    仁以為己任:仁,人道。仁以為己任,即以人道自任。

    死而後已:一息尚存,此志不懈,而任務仍無完成之日,故曰死而後已。

    本章以前共五章,皆記曾子語。首記曾子臨終所示畢生戰兢危懼之心。次及病革所舉注意日常容貌顏色辭氣之微。再記稱述吾友之希賢而希聖。以能問於不能,是弘。大節不可奪,是毅。合此五章觀之,心彌小而德彌恢,行彌謹而守彌固。以臨深履薄為基,以仁為己任為量。曾子之學,大體如是。後兩章直似孟子氣象,於此可見學脈。

    【白話試譯】

    曾子說:“一個士,不可不弘大而強毅,因他擔負重而道路遠。把全人羣的大道來做自己的擔負,不重嗎?這個擔子須到死纔放下,不遠嗎?”

    (八)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興於詩:興,起義。詩本性情,其言易知,吟詠之間,抑揚反復,感人易入。故學者之能起發其心志而不能自已者,每於詩得之。

    立於禮:禮以恭敬辭讓為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學者之能卓然自立,不為事物所搖奪者,每於禮得之。

    成於樂:樂者,更唱迭和以為歌舞,學其俯仰疾徐周旋進退起迄之節,可以勞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廢弛;[光案:“怠惰廢弛;”之分號,東大版原作“怠惰廢弛。”之句號。]束其血脈,使不至猛厲僨起。而八音之節,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渣滓。學者之所以至於義精仁熟而和順於道德者,每於樂得之。是學之成。

    本章見孔子之重詩教,又重禮樂之化。後世詩學既不盡正,而禮樂淪喪,幾於無存,徒慕孔門之教於語言文字間,於是孔學遂不免有若為乾枯,少活潑滋潤之功。此亦來學者所當深體而細玩之。

    【白話試譯】

    先生說:“興起在詩,卓立在禮,完成在樂。”

    (九)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上章言教化,本章言行政,而大義相通。《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易傳》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光案:“易傳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東大版原作“中庸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原作“中庸”非“易傳”。查“百姓日用而不知”,語出《易傳》,《中庸》無此語,當遵聯經版。]皆與此章義相發。民性皆善,故可使由[光案:參見本書顏淵篇第七章,,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光案:參見本書雍也篇第一九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及同頁錢子又按:本章“不可”二字非禁止意,乃難為意。]。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光案:“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東大版原作“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使民由之”四字無引號。]必先家喻戶曉,日用力於語言文字,以務使之知,不惟無效,抑且離析其耳目,蕩惑其心思,而天下從此多故。即論教化,詩與禮樂,仍在使由。由之而不知,自然而深入,終自可知。不由而使知,知終不真,而相率為欺偽。《易傳》云:“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亦為民之不可使知,而謀求其可由,乃有此變通神化之用。近人疑《論語》此章謂孔子主愚民便專制,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嘅歟![光案:“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嘅歟”,東大版原作“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嘅歟”,“不可使知”四字無引號。]

    【白話試譯】

    先生說:“在上者指導民眾,有時只可使民眾由我所指導而行,不可使民眾盡知我所指導之用意所在。”[光案:“在上者指導民眾,有時只可使民眾由我所指導而行,不可使民眾盡知我所指導之用意所在。”,三民版原作“(在上者)指導民眾,(有時)只可使民眾由(我所指導而行),不可使民眾盡知(我所指導之用意所在。)”,“在上者”與“有時”與“我所指導而行”與“我所指導之用意所在”,四處加小括號。疑三民版句末之句號宜改放在小括號外,作“不可使民眾盡知(我所指導之用意所在)。”]

    (一0)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本章亦言治道。若其人好勇,又疾貧,則易生亂。疾,惡義。若對不仁之人,疾惡之過甚,使無所容,亦易生亂。《論語》〈先進篇〉:子路為政,[光案:“論語先進篇:子路為政”之有冒號,東大版原作“論語先進篇子路為政”之無冒號。]可使民知勇;[光案:“使民知勇;”之分號,東大版原作“使民知勇,”之逗號。]見勇為美德。孔子告冉有曰:“先富後教”[光案:參見本書子路篇第九章。],見貧必救治。又曰:“好仁而惡不仁”[光案:參見本書里仁篇第四章。],見不仁誠當惡。惟主持治道,則須善體人情,導之以漸。一有偏激,世亂起而禍且徧及於君子善人,是不可不深察。

    【白話試譯】

    先生說:“若其民好勇,又惡貧,就易於興亂。若惡不仁之人太甚,也易於興亂。”

    (一一)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旦多才,其才又甚美。

    驕且吝:吝,慳嗇義。驕者,恃才凌人,吝者,私其才不以及人。非其才不美,乃德之不美。

    其餘不足觀:其餘,驕吝之所餘,指其才言。用才者德,苟非其德,才失所用,則雖美不足觀。必如周公,其才足以平禍亂,興禮樂,由其不驕不吝,乃見其才之美。

    【白話試譯】

    先生說:“若有人能有像周公的才那樣美,只要他兼有]着驕傲與吝嗇,餘下的那些才,也就不足觀的了。”

    (一二)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穀,祿也。當時士皆以學求仕,三年之期已久,而其向學之心不轉到穀祿上,為難能。

    【白話試譯】

    先生說:“學了三年,其心還能不到穀祿上去的人,是不易得的呀!”

    (一三)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信,信此道。非篤信則不能好學。學,學此道,非好學亦不能篤信。能篤信,又能好學,然後能守之以至於死,始能善其道。善道者,求所以善明此道,善行此道。或說:守死於善與道之二者,今不從。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危國不可入,亂國不可居。不入危邦,則不被其亂。不居亂邦,則不及其禍。全身亦以善道。然君子身居其邦,義不可去,有見危而授命者,亦求善其道而已。此皆守死善道。蓋守死者,有可以死、可以不死之別。必知不入不居之幾,乃能盡守死善道之節。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見,猶現,猶今云表現。君子或見或隱,皆所以求善其道。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有道而屈居貧賤,不能自表現,亦不能善道之徵。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邦無道而高居富貴,更是不能善道之徵矣。蓋世而我身無可行之道,世亂而我心無可守之節,皆可恥之甚。

    合本章通體觀之,一切皆求所以善其道而已。可以富貴,可以貧賤,可以死,可以不死,其間皆須學。而非信之篤,則亦鮮有能盡乎其善者。

    【白話試譯】

    先生說:“該篤信,又該好學,堅執固守以至於死,以求善其道。危邦便不入。亂邦便不居。天下有道,該能有表現。天下無道,該能隱藏不出。若在有道之邦,仍是貧賤不能上進,這是可恥的。若在無道之邦,仍是富貴不能退,也是可恥的。”

    (一四)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本章與上章相發明。不在其位,不謀其位之政。然謀政,僅求所以明道之一端。貧賤富貴,隱顯出處,際遇有異,其當明道善道則一。不謀其政,豈無意於善道之謂?

    【白話試譯】

    先生說:“不在此職位上,即不謀此職位上的事。”

    (一五)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師摯之始,關雎之亂:師摯,魯樂師,名摯。〈關雎〉,《國風》〈周南〉之首篇。始者,樂之始。亂者,樂之終。古樂有歌有笙,有間有合,為一成。始於升歌,以瑟配之。如燕禮及大射禮,皆由太師升歌。摯為太師,是以云“師摯之始”。[光案:“是以云‘師摯之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