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作者屠隆考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金瓶梅作者屠隆考 (第1/3页)

    黄霖

    一

    《金瓶梅》是一部奇书,要正确评价这部奇书不能不探求其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盈谁,然而明清以来,众说纷纭。其说法之多,可以说在我国文学史、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几无他者可比。所有说法,约可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初期的传说,如说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沈德符《野获编》),或是"绍兴老儒"(袁中道《游居柿录》),及"金吾戚里"门客《谢肇浙《金瓶梅跋》)等。

    第二类是后世的探测。这种推测又可分两种:一种是未指明具体姓氏者,如徐谦《桂宫梯》云"某孝廉",谢颐《金瓶梅序》云"凤洲(王世贞)门人",王昙《古本金瓶梅考证》云"浮浪子",戴不凡《小说见闻录》云:"金华、兰溪一带人";另一种则指明了具体的姓名,先后有十一说:王世贞、李渔、卢楠、薛应旗、李赞、徐渭、李开先、冯惟敏、沈德符、贾三近。此外,还有一种"许多艺人集体创造"说。前人如此众多的说法,若要一一加以剖析,颇费笔墨,也无必要。因为许多说法本无论证,多为推测,且它们的问题具有共同性。我想,只要对《金瓶梅》的创作时间、作者的方言习俗及其身世、性格等加以考索,以上种种推测,恐怕都难成立。

    关于《金瓶梅》的创作时间,吴晗先生说:"《金瓶梅》的成书时代大约是在万历十年到三十年这二十年中"(《〈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郑振铎先生也说:"把《金瓶梅词话》的时代放在明万历间,当不会是很错误的"(《〈金瓶梅〉)词话》)。他们正确地把创作年代限定到了万历年间,从而破除了长期误传作于"嘉靖间"的说法,但其上下断限还不够确切。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韩南博士在《(金瓶梅)的版本及其他》一文中对最初谈到《金瓶梅》的袁中郎给董其昌的一封信作了考证,认为此信写于万历二十四年十月间。这个说法是可信的。在此基础上,我曾在《(忠义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一文中《(水浒争鸣》第一辑),就《金瓶梅》抄万历十七年前后刻印的《忠义水浒传》的事实来说明:"《金瓶梅词话》的成书时间当在万历十七年至二十四年之间,换句话说,就在万历二十年左右。"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了。

    最近,我在考察小说的干支年月和人物生肖时,更觉得作者可能就是在万历二十年动手创作的。这是因为我发现两个问题都是那么巧的与万历二十这一"壬辰"年有关。第一,作者选择小说开场的一年也是"壬辰"年― 政和二年。据何心先生《水浒传编年》,潘金莲私通西门庆的故事发生在政和五、六年间,可是《金瓶梅》改写时特意提早了几年。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是为了让孝哥能长满十五岁赶上"大金人马,抢了东京注梁"的时辰吗?似乎也不对。因孝哥实生于丙申年(第三十回),到北宋亡国时仍只活了十岁,应将故事再提早五年才合理。可作者不早不晚偏偏选择了政和二年壬辰作为小说开端,显然是有着自己的用心的。第二,由于作者仓促成书,全书年月干支甚多参差错乱,独人物生肖从其壬辰年为立足点来推算却往往不误。例如西门庆,第四回说他是"属虎的,二十七岁"。若从壬辰年倒推上去,则知他生于丙寅年。而于二十九回写吴神仙为西门庆一家算命和三十九回西门庆玉皇庙打蘸时都表明西门庆生于"丙寅",丝毫不差。再看潘金莲,她与西门庆交谈时说:"奴家虚度二十五岁,属龙的… … "西门庆道:"与家下贱内同庚,也是庚辰属龙的。"这里的"庚辰"是唯一搞错或抄错的地方,以壬辰年算,二十五岁当为戊辰年生,故在三十九回将"同庚"的吴月娘的生年改成了戊辰,可见作者最后也没有搞错。再如第十回写冯妈妈说"他今年五十六岁,属狗儿的",第二十四回写冯妈妈家的丫头时说"他今年属牛,十七岁了"。这一年都是西门庆与潘金莲相识后的第二年,因此,若以壬辰年的次年倒算的话,冯妈妈当为戊戌年生,确属狗;其丫头是为丁丑年生,确属牛。所有这些,不可能都是巧合,它们说明了作者很可能就在壬辰年着手开始创作的。这是因为用生活中同一干支来构思历史故事的发生和借用现实中人物的生肖年龄都比较方便。特别是写到人物生肖时,作者很可能就是根据当时周围人物的情况来移花接木,这也就无意中为今天留下了他从壬辰年来考虑间题的痕迹。据此,我认为定《金瓶梅》写于万历二十年(1592)左右是可信的。这样,早已故世的李开先、薛应旗、冯惟敏,濒临死亡的王世贞、徐渭,尚属年幼的沈德符,还未出世的李渔,均无写作之可能。

    关于作者的籍贯习尚,历来有论证的主要有两说:一认为作者是北方山东人,二认为作者是南方浙江人。现在看来,《金瓶梅》中既有北方的痕迹,也有南方的色彩,而这又似出自一人之手。显然,作者对南北生活习俗都有所了解,甚至都经历过,然而,我认为其基本习性正是南方而不是山东。其理由除了我在《(忠义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一文中所述笑笑生抄《水浒传》时所作的改动之处,较真率地暴露了他习惯于用吴语和对山东地理十分模糊之外,还在于作者假如是山东人的话,特别如贾三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而未到过浙江的人来说,一般在描写发生在山东的故事、活动在山东的人物时不可能也无必要渗人大量的南方习尚和语言。反之,假如是一个南方作家,虽然一般地懂得一些北方的官话、方言和习俗,但实际上并不真正地熟悉,故也可以努力装着写山东的一套,但结果还是不自觉地露出了南方的痕迹。这个道理虽然非常简单,但十分重要。此外,《金瓶梅》中恰恰存在着一些不合山东口气的描写。如第九十三回写王杏庵送任道士的礼品中有"鲁酒一槽",山东作者写山东故事时自称"鲁酒"有悖常情;第九十四回写孙雪娥在临清待卖时,张妈说"我那边下着一个山东卖棉花客人… … "她们人就在山东,怎么还会说"山东卖棉花客人"?由此可见,《金瓶梅》的作者不像是贾三近、李开先、赵南星、冯惟敏等山东人。

    研究者研究了作者的身世、思想、性格、作风等方面后普遍认为,《金瓶梅》的作者是一个很不得志、看穿世事、不满现实、甚至有点玩世不恭的人,这就不像是王世贞、赵南星、贾三近等人;然而,笑笑生又熟悉上层,能写得许多大场面,故又不类未曾进京任职的徐渭、李蛰、冯惟敏等;作者好叙男女情欲和熟悉小说戏曲乃至游戏文字等,这也不类道学气较重的薛应旗等人和一般的"正人君子"。诸如此类,《金瓶梅》书中所透露的作者的特点,即使有一、二点与前人猜测的十几个人有相近之处,但通观全局,总不能合;再结合了金瓶梅》的写作时代和作者习尚来看,我觉得以前各说,均难成立。

    二、

    前人各说之所以难以成立,还在于所猜之人与"笑笑生"这个化名均无直接联系。今自认为"笑笑生"即是屠隆,就不同于前人而找到了屠隆确实用过"笑笑先生"(生即先生)这个化名。魏子云先生《论兰陵笑笑生》云:"兰陵笑笑生特别对释道两家的人士,大力嘲笑与讽刺,对于儒生们更是正面嘲笑。如第五十六回(应伯爵举荐水秀才),念出的一诗一文,就是一篇高乘的嘲讽之作。"现将此一诗一文全录如下:

    哀头巾诗

    一戴头巾心甚欢,岂知今日误儒冠。

    别人戴你三五载,偏恋我头三十年。

    要戴乌纱求阁下,做篇诗句别君前。

    此番非是我情薄,白发临期太不堪。

    今秋若不登高第,踹碎冤家学种田。

    祭头巾文

    维岁在大比之期,时到揭晓之候,诉我心事,告汝头巾。为你青云利器望荣身,虽知今日白发盈头恋故人。忆我初戴头巾,青青子袊,承汝枉顾,昂昂气忻。既不许我少年早发,又不许我久屈待伸。上无公卿大夫之职,下无农工商贾之民。年年居白屋,日日走黉门。宗师案临,胆怯心惊。上司迎接,东走西奔。思量为你,一世惊惊吓吓,受了若干苦辛。一年四季零零碎碎,被人赖了多少束修银。告状助贫,分谷五斗,祭下领支肉半斤。官府见了,不觉怒嚷,早快通称,尽称广文。东京路上,陪人几次,两斋学霸,唯我独尊。你看我两只皂鞋穿到底,一领兰衫剩布筋。埋头有年,说不尽艰难凄楚;出身何日,空沥过冷淡酸辛。赚尽英雄,一生不得文章力;未沽恩命,数载犹环霄汉心。哇乎!哀哉!哀此头巾。看他形状,其实可矜。后直前横,你是何物?七穿八洞,真是祸根。呜呼!冲霄鸟兮未乘翅,化龙鱼兮已失鳞。岂不闻久不飞兮一飞登云;久不鸣兮一鸣惊人。早求你脱胎换骨,非是我弃旧恋新。斯文名器,想是通神。从兹长别,方感洪恩。短词薄奠,庶其来欲!理极数穷,不胜具恳。就此拜别,早早请行。

    现在我查到,这一诗一文即出自《开卷一笑》(后称《山中一夕话》)。此书是一部笑话及其他游戏文字集。王利器先生《历代笑话集》、日本《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书名人名索引》等均著录。原刻于明末,甚罕见。后有多种刻本。此书卷一题"卓吾先后编次,笑笑先生增订,哈哈道士校阅",卷三题作"卓吾先生编次,一袖道人屠隆参阅",又一卷前无大题,只有"一袖道人屠隆考阅"。周作人《苦茶庵笑话集序》谈到此书时曾说:"《开卷一笑》有日本宝历五年(西历1755)翻刻第二卷本,巢庵主人小序中云,《开卷一笑》明李卓吾所辑,屠赤水亦加参阅,后人删补改曰《山中一夕话》,上集下集各有七卷,上集专集词赋传记,下集多出笑言嘲咏。北京大学藏有一部,由老田海内氏家藏图书印,盖系从海外传来,原刻上集七卷,序目皆改称《一夕话》,而板心均仍作《开卷一笑》,卷首署'卓吾先生编次',第三卷尚留有'一衲道人屠隆参阅'一行字样,徐悉挖改矣。"于此可见,此书的参订校阅者,一会儿题笑笑先生、哈哈道士,一会儿又题一袖道人屠隆。这样于同一书的不同卷数下更易署名的做法在明清两代是并不少见的。例如《醋葫芦》、《弁而钗》、《宜春香质》等各卷的题署均或同或异,孙楷第先生曾指出,此皆"一人所编一家所刊者"。而一袖道人即是屠隆的号,笑笑先生与哈哈道士,也正如郑振铎先生说为《金瓶梅》作序的"欣欣子便是所谓笑笑生他自己的化身"一样,都是一个人。据此,可以认定,笑笑先生、哈哈道士、一衲道人、屠隆都是同一人。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金瓶梅》全文引用很能表达作者思想的这一诗一文,在《山中一夕话》中恰恰被标明作者即是屠隆。此书上集所收的诗赋等,一般都有具体署名。其中署"一袖道人"的有四篇:卷四的《醒迷论》、卷五的《别头巾文》、《励世篇》及卷六的《秋蝉吟》。其《别头巾文》,就包括《金瓶梅》中所引的《哀头巾诗》、《祭头巾文》两篇。这四篇文字,既和屠隆的思想特点一致,又与《金瓶梅》所反映的思想合拍,这就不能不使人相信屠隆即是笑笑生了。例如《励世篇》对"有等穿红海青,有等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