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

    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 (第2/3页)

所言善法者,●●(修於)善法也。言如來說非善法者,非世間有漏善也。言是名善法者,是出世間●漏善法也。

    善法直得次第修,虛施功果沒因由,

    ●漏果圓生淨土,有為功德●(行)難籌。

    祭神祀鬼求邪福,政見門中●(事)不收,

    一種是修諸善法,何如向佛法裏用心求。

    非善法,不須修,是善法,切須修,

    佛法名為是善法,邪魔非法不堪修。

    堅修善法沒人過,定證菩提阿耨多。

    向下經文沒語道,三千七寶唱將來。

    〔經〕:「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乃至「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喻不能及者」,此是第三施設大利心也。就此文中,分之為二:第一、政法利益,校量勝劣,適來所唱是也。第二、安立第一義,順成返顯,揀異凡夫。兩段不同,且當第一,政施法利者,言三千六千如上事也。七寶須彌,亦如上說也。辟(譬)喻所不能及者,校量顯勝,滅惡生善,勝劣之間,亦不相似,為因感果不相似也。

    三千七寶若須彌,未勝常將般若持,

    捨施福田□廣大,高遷未必證菩提。

    百千萬億無疆福,究竟沉淪定●(有)期,

    念得一抽清淨教,三塗六道鎮相隨。

    校量功德言談了,揀異凡夫事若何,

    大眾斂心合掌著,高聲●〔為唱將羅羅〕。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為(謂)如來作是念,」乃至「說非凡夫者」此是第二順成返顯也。言勿為(謂)如來度眾生者,准平等理中無眾生也。言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一切眾生平等,皆有真如法身,非是度始乃有也。●(言)「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有我者,世間若有一個眾生是如來度,如來即有我人壽者也。如水之在雍,決之即流,信之心,勸之即發菩提也。言:「須菩提,如來說有我,即非有我者,」蓋緣凡夫之人,用(以)為有我,如來與斷也。言即非凡夫者,無實凡夫,若定為凡夫,即不言證聖也。

    凡夫由來沒定期,祗是全由造業時,

    政信●(自)然生淨土,邪心祗是自家欺,

    聖諦本來修政信,凡夫因地自生疑。

    事在目前無錯謬,金剛經上●(盡)皆知。

    三十二相如何說,偈訟(頌)長行讚阿誰,

    六段文中第四段,都公案上〔唱將羅〕。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問也。「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答也。「佛言:須菩提,若以卅二(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如來質也。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領解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至「不能見如來。」此即緣須菩提見相之心未息,如來故以此偈勸之,令生實信也。此義是佛語,須菩提不應以三十二相,修成功德之身,比並法身本來之身也。法喻合。如世間官職也,章服雖同,行業各異,佛與輪王亦然也。

    雖然万法總皆●(空),依負還須立祖宗,

    大有顏客(容)相似者,爭那尊卑事不同。

    輪王相有三十二,不離巡●(循環)六道中,

    牟尼萬劫超三界,佛與輪王行不同。

    用色相,以音聲,不能如●(但)解修行,

    此個名為邪見相,菩提佛果大難成。

    塞●(謾)驀(罵),世間術,莫行邪行莫徒●(疾),

    眼見先●(靈)皆妄語,耳聽天樂不著實。

    終朝只是行邪道,甚時政見一花臺,

    偈訟(頌)適來言已了,長行好為唱●〔唱羅〕。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者。」此是第四●(攝)取法身心門中第二段經文。此唱經文是須菩提聞說法身,非修成相,意為報身菩薩,亦非修成相也。政遮也。

    空生錯會如來意,為是真如本自修,

    大聖世尊重為說,令教覺語(悟)志心求,

    說斷滅,復如何,特地應須說向他,

    六種之心第五段,又分兩段唱將來。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徵也。汝能發菩提心,即須於法不說斷滅相。此唱經,名不住●(涅槃)也。經言,說諸法斷滅者,佛語須菩提,汝若便言法身既是本來,何用修者,此是起斷滅相也。言莫作是念者,佛為遮也。言何以故?徵也。汝能發菩提者,即●●(須於)本來法上,不生斷滅相,為度眾生故,故言於法不說斷滅相也。法喻合。

    證得菩提金色相,只徒三界度眾生,

    貪趁向涅槃安處座,眾生因甚肯修行。

    ︱般變化時時現,作用神通處處呈。

    佛法常教不斷滅,專心演說大乘經。

    捨七寶,又如何,盡勝常持阿耨多,

    功德未知〔何〕似許,不教貪處唱將來。

    經:「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言施福雖多也。若復有人求(知)一切法●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於)菩薩所得功德者。」是人持經功德,成無上道也。施福雖多,必竟沈墜也。是人因世間持經,獲出世間福,證涅槃果,知諸法●(空)也。乃勝施寶也。言「諸菩薩不●(受)福德者,」菩薩由●我●生解,故不受有漏福報。言「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者。」此是須●(菩提)問●(菩薩)何以不受福耶。答:「●(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也。」

    是菩薩得我法二●(空)故不生貪也。恆河七寶,如前解了。此唱經文,明第五修不住生死。初、問劣,二、問勝也。三千七寶施含蠢動,世世受福,福盡還墜,四句偈文,能銷●量重業,究竟成佛也。

    七寶持來惠有情,感果人中天上生,

    此則名為有漏福,不如常轉大乘經。

    有漏福,受榮花,何似持經種善芽,

    菩薩不貪如是福,如來義理唱將羅。

    經:「須菩提,若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者,顯非也。何以故者?徵也。如來者,●所從來,亦●所去,故名如來者,釋義也。若由如也,如人言也。」上來總是六種心中,第六●(所)住淨心也。此門之中,第六通合,都有七唱經文,段段別分,六唱是長行,二唱是偈訟(頌)也。適來所唱,是第一威儀行住淨也。」

    經:「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座臥者」乃至「●所從來亦旡所去,故名如來者。」若人言真身亦有去來,即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也。真身應身雖有異,義歸一也。言●所從來,又●所去者,即真常不動也。報身如來者,六度十一空,化身從如實道,即是三身如來也。

    一真法界本無差,平等能均萬萬家,

    坐臥去來權示現,化身百億喻河沙。

    湛然不動超三界,六道常行自利他,

    法報二身人不會,由如何等唱將羅。

    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問也。甚多世尊,答也。何以故?徵也。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不字為衍文)不說是微塵眾釋也。所以者何?難也。言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者,」乃至「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者。」此唱經文是第二蘊體非實也。

    微塵能成世界,應身能顯真身。言碎世界為塵多不?甚多者,此喻顯從真見應,非定一義也。後顯諸佛斷滅煩●(惱)盡儀也。且世界是塵所成,塵從世界上起。且化身本自真身,真身因化而顯。非塵不成其界,非化不顯其真。且從年至歲●塵,塵不離於世界。從劫至劫度眾生,眾生元在法界。不動即止,佛及眾生亦然也。塵不動即是止也,煩惱不動即是●(滅)也。言何以故?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此明微塵不實,煩惱亦不實也。言則非是名者,明佛說碎世界作微塵,喻諸佛斷煩惱盡,於真如法界處,非定一●(義)也。

    且塵在世界,而世界能客(容),煩煩(惱)在法界,而法界不染。或云煩惱在佛,而惟佛能伏。塵在世界,而世界能受也。

    且若非世界,焉能容爾許多微塵,且若非如來,焉能伏爾許多煩惱。且世界是空,而微塵亦空,且真如是空,而煩惱亦空,故曰非定一義也。

    世界非常可?寬,容納塵埃有甚難,

    五岳四櫝(瀆)皆總受,不論江海及諸山。

    藂林花藥兼松竹,六道三●及四禪,

    直是上生非相處,風輪水祭總成困(閑)。

    直常法界還如此,煩惱摧伏有甚難,

    不揀四生兼六類,盡得●餘證涅槃。

    微塵道理稱揚了,向下經文事若何,

    各請斂心合掌手,衣(依)前好了〔唱唱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