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谨传

    于谨传 (第2/3页)

尔朱天光击败万俟丑奴,封石城县伯,食邑五百户。

    普泰元年(531),被任命为征北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

    又随尔朱天光平定宿勤明达,讨伐夏州贼首贺遂有伐等,将其荡平,被授以大将军职。

    跟从尔朱天光在韩陵山与齐神武作战,尔朱天光失利,于谨入函谷关。

    贺拔岳上表求让于谨留下镇守,授卫将军、咸阳郡守。

    太祖驾临夏州,任命于谨为防城大都督,兼任夏州长史。

    贺拔岳被害后,太祖前去平凉。

    于谨对太祖说:“魏国气数将尽,奸臣专权,群盗并起,百姓苦不堪言。

    您姿仪绝世,胸怀雄才大略,远近四方都仰慕您。

    希望您早作打算,以符合众人之心。”太祖问道:“凭什么这样说?”于谨答道:“函谷关以西之地,为秦、汉旧都所在,古称天府,将士骁勇,土地肥沃,西有巴蜀的富饶,北有羊马的便利。

    如今假若占据要害之地,招集英雄,训练军队,鼓励农桑,足以静观时局之变化。

    况且天子在洛阳,群敌环伺,如果陈述您的恳切之情,权衡形势的利害关系,请求在关西建都,天子一定会嘉许而西迁。

    然后挟持天子而命令诸侯,奉天子之命以讨伐暴乱,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成就霸业,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太祖十分高兴。

    恰好有敕令追任命于谨为阁内大都督,于谨乘机进呈迁都关中的计策,被魏帝采纳。

    不久,齐神武进逼洛阳,于谨随从魏帝西迁。

    后跟从太祖征讨潼关,攻破回洛城,授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雍州刺史,晋爵蓝田县公,食邑一千户。

    大统元年(535),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这一年,夏阳人王游浪占据杨氏壁,聚众谋反,于谨将其活捉。

    同年,大军东征,于谨担任先锋。

    东魏将领高叔礼据守盘豆险地,屡攻不下,于谨攻克盘豆,俘获士卒一千人。

    又乘胜攻克弘农,活捉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

    齐神武兵至沙苑,于谨随从太祖,与诸将合力作战,击败齐神武,晋爵常山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

    又参与河桥之战,被任命为大丞相府长史,兼大行台尚书。

    稽胡主将、夏州刺史刘平反叛,于谨率军将其讨平。

    授大都督及恒、并、燕、肆、云五州诸军事、大将军、恒州刺史,入朝为太子太师。

    九年(543),又随着太祖东征,于谨另外攻克柏谷坞。

    在邙山之战中,大军失利,于谨率领部下假意投降,站在路的左边。

    齐神武乘胜追击败军,对于谨没有戒备。

    追击的骑兵过完时,于谨从后面发起攻击,敌人大惊失色。

    独孤信又集合士兵在后面奋勇进击,齐神武的军队乱了阵脚,大军于是得以保全。

    十二年(546),授尚书左仆射,兼任司农卿。

    等到侯景归附,请求派兵援助,太祖命令李弼率兵策应。

    于谨劝告说:“侯景从小就通晓用兵的权谋,很难猜度他的真实用意。

    不如暂且给他高官厚禄,观察他的动静。

    如果立即派兵出援,实在不妥当。”太祖不听。

    不久,重新兼任大行台尚书、丞相府长史,率兵镇守潼关,加授华州刺史,赠送禾巨鬯酒一尊,配有灌酒的玉瓒。

    很快又被任命为司空,食邑增加四百户。

    十五年,升任柱国大将军。

    齐氏称帝,太祖出兵征讨,任命于谨为后军大都督,另外封他的一个儿子为盐亭县侯,食邑一千户。

    魏恭帝元年(554),任雍州刺史。

    当初,梁元帝平定侯景之后,在江陵继位,与齐氏秘密互通使者,图谋侵略。

    其兄之子岳阳王萧鮞当时任雍州刺史,由于梁元帝杀了他的哥哥萧誉,二人结下怨仇。

    萧鮞依托襄阳前来归附,请求派遣军队。

    于是命令于谨率兵征讨,太祖在青泥谷为于谨饯行。

    长孙俭问于谨道:“如果替萧绎考虑,他将怎样行动?”于谨答道:“陈兵汉水、沔水,一举渡过长江,占据丹阳,这是上策;迁移外城居民,退守内城,加固城防,等待援军,这是中策;假若难以迁移,据守外城,这是下策。”长孙俭问:“你估计萧绎一定用哪一种策略?”于谨答:“必定用下策。”长孙俭说:“他放弃上策而用下策,这是为什么?”于谨答道:“萧氏据守长江以南,已有数十年历史。

    恰值中原多有动乱,没有顾着向外扩张。

    又因为我朝还有齐氏为祸,一定认为我不敢分散兵力。

    况且萧绎软弱,缺乏谋略,性疑忌而少有决断。

    愚民很难考虑到根本大计,都是眷恋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