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弟子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第2/3页)

您与齐王的关系就会一天天地疏远。

    这是您上使国君滋生骄横放纵之心,下使大臣任意妄为。

    想因此而成大事,难啦!君王骄纵就会任意妄为,大臣骄纵就会争权夺利,这样,您上与君王不和,下与大臣争斗。

    像这样,那么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

    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

    攻打吴国如不胜,百姓死在外国,朝廷内大臣势力空虚,这样,您上无强臣为敌,下无百姓的谴责,孤立君王制约齐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撤走又开赴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请让我前去见吴王,请他援救鲁国攻打齐国,您就率兵迎击他们。”田常同意了子贡的意见,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劝吴王说:“我听说,实行王道的人不应让他的属国灭亡,实行霸道的人不应让他的强敌出现,千钧重的物体再加上一铢一两也可能产生移位。

    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独自占领千辆兵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弱,我私自为大王的危险担心。

    况且援救鲁国,名扬天下;攻打强暴的齐国来制服强大的晋国,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利益了。

    表面上是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围困强大的齐国,明智的人是不会怀疑这个道理的。”吴王说:“好。

    虽然如此,但我曾经与越国交战,越王退守会稽。

    越王苦炼自身,优养名士,有报复我的打算。

    您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听从您的意见。”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没有超过鲁国,吴国的强大没有超过齐国,大王放下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

    况且大王正以‘保存危亡之国,承继断绝之嗣’为名,如果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就不是勇敢了。

    勇敢的人不避危难,仁义的人不会见人困窘而不救,明智的人不会坐失良机,施行王道的人不会让别的国家灭亡,以这些来树立自己的道义。

    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表示自己的仁义,援救鲁国攻打齐国,给晋国施加威力,诸侯一定会竞相朝见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了。

    大王如果确实畏惧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让他出兵追随您,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追随诸侯来攻打齐国。”吴王大喜,就派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扫清道路,到郊外迎接,亲自驾车到子贡休息的馆舍去看望并问他说:“这是个偏远的国家,大夫怎么肯以自己庄重的身份屈尊光临呢?”子贡说“:现在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的本意想去却又怕越国。

    说‘:等我攻破越国才行。’像这样,攻破越国是肯定的了。

    况且没有报复人的志向而让人怀疑他,这是笨拙呀!有报复人的志向而让人知道,这是不安全的。

    事情还没发生先让人知道了,这就太危险了。

    这三种情况是成就大事的最大祸患。”勾践听完叩头再三拜谢说:“我曾经自不量力,才与吴国交战,被困在会稽山上,恨之入骨,日夜口干舌躁,只想与吴王交一死战,这就是我的心愿。”于是就问子贡该怎么办才好,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群臣难以忍受;国家多次打仗,搞得衰败不堪,士兵不能忍受;百姓怨恨君王,大臣发生内乱;子胥因直言进谏而被赐死,太宰伯喜否当权,只知顺从君王的过失而保存自己的私利;这是残害国家的治理方法呀!现在大王若果真出兵辅助吴王来迎合他的心意,用贵重的宝物来博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语言以表示对他的尊重,那么史记他就一定会攻打齐国了。

    如果这场战争败了,就是大王的福气了。

    如果战胜了,必然兵临晋国,我请求北上去见晋王,让他共同攻打它,削弱吴国的势力是必然的了。

    等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在齐国被消灭,重兵又被困在晋国,而大王乘它疲惫时攻打它,这样灭掉吴国是必然的了。”越王大喜,同意按他的意见行动。

    赠给子贡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二支。

    子贡不愿接受,就走了。

    子贡向吴王汇报说“:我严肃地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恐慌地说:‘我不幸,从小失去长辈,又自不量力,触犯了吴国而获罪,军队战败,自身受污辱,栖身于会稽山,国家成为荒凉的废墟,仰仗大王的恩赐,使我能够捧着祭品来祭祀祖先,我致死也不敢忘记,哪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五天后,越王的使臣大夫文种向吴王叩拜说“:东海役使之臣勾践派臣下文种,来修好您的下属和近臣。

    如今我私下听说大王将主持正义,攻打强国,扶救弱国,围困残暴的齐国,安抚周朝的宗室,请让越国出动全部军队三千人,勾践请求亲自披挂坚实的铠甲,手握锐利的武器,冲锋在前,抵挡箭石的攻击。

    所以派越国贱臣文种敬奉先祖珍藏的宝器,铠甲二十件,斧头、屈卢矛、步光剑,用这些礼物来恭贺贵军官兵。”吴王大喜,把这件事告诉子贡说:“越王想亲自跟随我攻打齐国,可以吗?”子贡说:“不可以。

    使别人国内空虚,让别人的军队全部出动,又要别人的君王跟随出征,不仁义。

    您可接受他的礼物,答应他派兵参战,而推辞他的国君跟随出征。”吴王同意了,就辞谢了越王。

    于是吴王就发动九郡的人马攻打齐国。

    子贡于是就离开吴国到晋国去,对晋王说“:我听说,计谋不事先定好,不可能应付突发事件;军队不事先训练好不能战胜敌人。

    现在齐国与吴国即将交战,如果吴国不能取胜,越国一定会趁机扰乱它;与齐国这场战争如果能取胜,吴国一定会调动它的兵力围困晋国。”晋大惊,说:“这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整治兵器,休养士兵来等待吴军的到来。”晋王同意了他的意见。

    子贡离开晋国前去鲁国。

    吴王果真与齐国的军队在艾陵开战,大败齐军,擒获了七个将军率领的士兵还不班师回国,果然调兵开赴晋国,与晋国人在黄池相遇。

    吴晋两国争强,晋国人攻打吴国军队,大败吴军。

    越王听到吴军战败的消息,就渡江袭击吴军,在离城七里远的地方驻扎。

    吴王听到这个消息,离开晋国回国,与越军在五湖交战,多次战斗都没有取胜,城门也守不住了,越军就包围了王宫,杀死吴王夫差和太宰伯喜否。

    攻破吴国三年后,越国成为东方霸主。

    因此,子贡一出行,保存了鲁国,搅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

    子贡一次出使,使各国形势发生相应的变化,十年之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发生了变化。

    子贡喜欢经商,常能抓住时机贱买贵卖,使货币不断流通。

    喜欢宣扬别人的长处,不能隐瞒别人的短处。

    曾经任过鲁国和卫国的相国,家产积累了千金,最后死于齐国。

    言偃,吴国人,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子游受业以后,做武城县的长官。

    孔子经过武城县时,听到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

    孔子莞尔一笑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礼乐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孔子对随行的学生说:“诸位,言偃的话是正确的。

    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开个玩笑罢了。”孔子认为子游喜欢研究古代文献。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

    子夏问“:‘姣好的笑容多么美丽啊!黑白分明的眼珠转得多么妩媚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贡问“:颛孙师与卜商谁强些?”孔子说:“师呢,有点过分,商呢,有点赶不上。”“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孔子逝世后,子夏居住在西河教授学生,成为魏文侯的老师。

    子夏的儿子死了,痛哭儿子以致双目失明。

    颛孙师,陈国人,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子张问求取官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一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

    多看一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

    言语的错误少,行动的懊悔少,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一天,子张跟随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使自己处处行得通。

    孔子说“:说话要忠实可信,行为要忠厚恭敬,即使到了别的部族国家也行得通;说话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的时候,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在我们面前;坐在车上,也仿佛看见它刻在前面的横木上;时时刻刻记着它,这才能使自己处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衣带上。

    子张问“:读书人要怎样做才可以叫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做国家的官时一定有名望,在卿大夫家做事时一定有名望。”孔子说“:这叫闻,不叫达。

    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这样,做国家的官时事事行得通,在卿大夫家做事时一定也事事行得通。

    所说的闻,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行为却不如此,可是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加疑惑。

    这种人,做官的时候一定会骗取名望,在卿大夫家做事的时候也一定会骗取名望。”曾参,是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孔子认为他能通晓孝道,所以传授他学业。

    他撰写了《孝经》。

    他死在鲁国。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

    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他的体形外貌很丑。

    想要拜孔子为师,孔子认为他才能低下。

    认师学习后,回去就尽力修身实践,行为光明磊落,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会见公卿大史记夫。

    他南游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多人。

    在获取、给予、离异、趋就诸方面他都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