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章 两弊相衡取其轻

    第一千零七章 两弊相衡取其轻 (第2/3页)

质疑:“按照淞王的预算,十万两纹银可不是小数目,我不认为此举有实现的可能。”

    李之与建成王对视一眼均是哈哈大笑,由后者说出其中门道:

    “楷王大人,你可莫要轻信了他,在他的职位上只会将预算往高里虚化,以便于讨到手的具体金额更加与实际费用相接近,这是他这类人惯用的套路了!”

    李楷王属于纯粹地文官出身,半世官场生涯也多与外交、文化传承涉及,从未参与过军事或内政事务,故而即使有所听闻,与里面的门道也不是多有了解。

    淞王倒不觉得此举丢人:

    “这也是为官之道的一种,任何财物报请调配,能有个六成答复就算是烧高香了,我报上十万之数,按照五成批复下来,已然是足够了!”

    李楷王面有不喜:“五成也有个五万两,但实际花费统共不会超过三万两,那两万又该如何处置?”

    面对责难,淞王依旧笑容不变:“圣意下达后的过程,还有个层层报批,这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一种具体解决方式。”

    建成王忙对已有一缕恼怒之色的李楷王解释道:

    “终归皇上高高在上,所统管的事务多如牛毛,哪里会记得各种各样的细碎花销,在陛下的思维中,只记得国库里的大体数目已是不易。我们这些手下众臣就要替君着想,更加细化地分配有限财力,但这样的琐碎若一一禀报上去,换来的不仅没有功劳,还会招致陛下的不耐。于是,众臣间还需要个二次调配过程,所以最终落在工程上面,能有个三万两已是难得了。”

    淞王也是及时补充:

    “那两万两并没有出得国库,任何人也休想动得分毫,圣上事后寻查,也只会关注国库余额,至于其中过程是不需要另行细报的,这也是臣下的无奈之举!”

    李楷王这才摇着头叹息,之前的不悦却是消失了:

    “难怪先帝曾对我说过,我这个人并不适于经手具体朝务,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也的确教我很是头疼,这还只是听听而已!”

    随着他的心头释惑,现场气氛随之松快下来。

    此人不见得有多大权势,却是有他的资历摆在这里,早在太宗时期就被提拔,几乎是现在所有人都望尘莫及的。

    如今年近古稀的他,也早过了退位的年纪,但其在外交方面的经验无人可比,因而尽管处事作风有些遗老风范,却也在朝中威望极高。

    他与关鲁公、俞太尉三人,是现今朝廷内有名的遗老跧伏,更是李室忠臣,哪怕武则天也不敢轻易出手。

    尤其是这位绰号叫做李楷王者,更是大唐目前书法史上,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再因其对友善与正义的格外坚持,称其为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是没有人胆敢提出质疑的。

    其交往的著名文人墨客广遍天下,影响力不仅深入民间,更直达内廷。

    便是太平公主,甚至是此时的皇上李旦,见到他也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