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节 一鸡死一鸡鸣(2)

    第三百一十九节 一鸡死一鸡鸣(2) (第3/3页)

畜牧业专家,帮助过去的部落首领、富裕的牧主们定居下来。提供物资援助,帮他们建设定居的牧场。

    原来的哈萨克人不重视土地,他们最有价值的财富,第一是人,第二是牲口,土地几乎都是公有的,没有私有地产的概念。部落里除了大大小小的首领之外,还有一些富裕的牧主,这些牧主也没有固定的草场,但他们有属于他们的牛羊牲口,雇人放牧。

    现在这一切都改变了,土地变成了私有,各部落的游牧区划给他们建立牧场,无主的荒原收归政府。草原变成了一个个商业牧场,过去的部落可汗、千户长、百户长变成了商业化的牧场主,牧民还是牧民,穷人还是穷人,但不能说没有进步意义。

    过去的王公贵族、部落头目和千户长、百户长不但占有草场、牲畜,还享有封建特权,可强迫牧民服各种劳役,无偿为其放牧牲畜。底层富裕牧主的经营方式是雇工放牧,一群羊大多为500至600只,雇佣3名牧工,1名牧工1年的报酬大约是12只山羊,2件棉大衣,2套单衣,1套皮衣裤,190公斤粮食,3块砖茶。畜群产生的收入绝大部分归牧主所有。

    现在所有的封建特权被废除了,特权阶层无法强迫牧民工作,据说当年引起了激烈的反抗,大量部落往南迁徙,投奔了满清八旗。

    经过十年的实边政策,牧区商业化,垦区则形成了一个个自耕小农场,吸引了一百多万中国农民定居,现在哈萨克地区的民族结构都变成了以汉人为主。

    过了简单粗糙的哈萨克草原,进入伊犁地区之后,中国人变得更多。由于有满清之前的经营,这里的发展比哈萨克草原更好一些,各种有价值的矿产大量开采,金矿、铜矿为主,煤矿等低价值矿产,还没有开采价值。但棉花种植业已经颇具规模,除了戈壁沙漠地区外,人口密度让外交使团感觉跟欧洲差不多。

    过了河西走廊,他们才真正见识到了中国的原始模样,田连阡陌,几乎看不到闲置的土地,中国人早就不再使用休耕方式,土地一年四季都在耕种,基本上跟英国开始施行的轮耕相似,都是用不同作物交替耕种;村庄星罗棋布,有的村庄甚至有防御设施,用土墙构成。村庄的中心地带一定是一座城池,一般都是县城。跟欧洲的城堡加庄园模式不同,中国的古典防御工事似乎更加平民化,不单单是用来保护贵族和贵族的领地。乡村的土堡是用来保护村民的,城市的城墙是用来保护市民的,相比之下这里没有权贵阶层。

    总体印象上,他们并不觉得中国有传说中那么富裕,中国西北地区的百姓,甚至还不如西欧地区的民众富裕,商业也没有欧洲那么繁荣,但越是向东部走,感觉差距就越小。到了南京周边地区,他们已经明显的感受到,这里的居民生活比欧洲更舒适。

    火车的速度很快,让外交使团遗憾他们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社会,通过文字得来的消息,总感觉隔着一层纱。

    不过南京的情况,他们可以尽情了解了,其中很多人都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心,因此从本国领事和一些游览学者、或者商人口中总是充满了最这座城市不吝赞美的言辞,其中尤以法国人为甚,许多法国科学家曾经或者现在依然在中国工作,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赞誉,已经达到了一种肉麻的高度。

    法国学者说,这是一座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于一身的伟大城市,这座城市代表着人类的未来,所有人都很好奇,真的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