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一节 灭清

    第两百零一节 灭清 (第3/3页)

权。

    最终两国因为共同的敌人拿破仑的扩张,而放下成见,站在了一起,在莫斯科签署条约,共同对法国作战。

    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爆发。

    拿破仑真是帮了中国一把,让俄国不得不暂时从伊犁撤退,否则就得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

    撤出军事顾问后,伊犁马上就一片惨淡。

    苟延残喘的满清早就失去了独自抵抗的自信,所有延续下去的信心都来自于俄国人的支持。

    他们一次次败于大周軍队之手,在没有俄国軍官指挥的情况下,不管是官员还是士兵,都没有任何战胜的希望。

    这不是他们不够勇敢,实在是一次一次的失利,把信心打没了。

    这就是为什么,周琅宁愿压上全部主力,也要尽灭俄军的原因,不把俄国人打垮了,那么那次俄国人以少胜多,歼灭苟全的战役就会越传越神,迟早会出现“俄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样的传说。

    当年满清入关,真正打仗的,是被他们驱使在前的吴三桂,是各地投降的绿营,可笑的是,这些绿营在自己军官的指挥下,不但打不过八旗,连农民军都打不过,可一剪了辫子,在满清八旗督阵的情况下,挡在他们面前的不管是以前的明军同僚,还是农民军,他们都横扫而过,似乎剪了一个辫子,马上就不一样了。

    一切都是心态使然。

    他们一次次败于周军之手,自然是因为硬实力确实不敌对方,可差距造成的影响没有现实中那么大,几乎望风而逃的现象,已经不能单纯从战斗力上进行分析了。

    可他们寄予厚望的俄军,先胜后败,对他们心态的打击极大,接着俄国人撤走了所有的军事顾问,仿佛抽走了满清文武官员心中最后那一口气。

    所有人都绝望了,赌钱的,玩女人的,打架斗殴的,没有一点生气。

    嘉庆看了也很无奈,他自己何尝有信心呢,眼前的局面,让他不由得想到了南明末帝永历皇帝的遭遇,当年大批文武官员带着家眷跟随永历进入缅甸,这些人不惜放弃一切,放弃他们在家乡的良田美宅娇妻美眷,跟着自己的皇帝,能说他们不忠心呢,他们愿意去荒蛮的缅甸,能说他们没i月斗志吗。

    可任何精神层面的力量,他都是有极限的,人心是最经不起检验的,不真正接受考验,即便是本人也不会知道自己是否坚强。

    这些跟着嘉庆来到伊犁的文武官员,他们何尝不是如此,他们不忠心吗?他们没斗志吗?他们可以跟着皇帝受难,足以证明他的忠诚,他们在伊犁这苦寒之地,还能坚持屯田、屯牧想尽办法渡过难关,他们是有斗志的。

    可现在他们失去了一切力量,因为他们失去了希望。他们甚至盼望着大周軍队打来,这样他们就解脱了,不用再过这不人不鬼的日子。

    大周軍队肯定会打来,不管是嘉庆还是群臣,他们都很确信这一点,但他们等来的并不是无坚不摧的大军,而是一个使者,要求他们投降的使者。

    使者提出了一个条件,这条件让嘉庆没有道理不接受。

    嘉庆不怕死,他做好了死的准备,甚至打算听完使者的话就杀了他。

    可使者的条件,让嘉庆想死都不行了,因为对方许诺,只要嘉庆投降,大周可以保留满清的宗庙。

    于是嘉庆率文武群臣投降了。

    历史一百余年的满清政权,在这个时代,提前了一百多年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