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节 外交官和外交家

    第六百五十四节 外交官和外交家 (第3/3页)

中国的损失。相反一个独霸欧洲的德国,未必对中国有利。

    英国要打击,德国也要防范,在防范第三国崛起的问题上,李章铜认为中国跟英国是利益一致的。两国可以对抗,也可以合作。政治千万不能感情用事,如果当年金国崛起,宋朝不是出于对辽国长期的仇恨选择跟金国合作,而是全力支持辽国镇压女真人,也许还能继续维持东亚大陆上跟辽国两强割据的局面。后来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在蒙古人崛起的时候,选择跟蒙古人联盟夹击金国。最后两强都被崛起势头失控的蒙古人消灭。

    但皇太子对英国的执念,已经到了无法理智思考问题的程度。这一点上,皇太子跟皇帝有很大的距离。皇帝是一个在盛怒之下,也能谈判的人。

    当年皇帝在明显压制了英国之后,可以放弃吞并英国殖民地,尽管知道印度就是英国强盛的基石,依然选择将印度大部留给英国。在中英争霸的过程中,也可以跟英国进行合作,比如接受一些由英国主导的国际会议。这些都不是皇太子可以接受的。

    李章铜绝对不会跟皇太子,跟一个未来的皇帝站在对立面,可他之所以坚持到现在才突入告诉皇太子,其实他一直是支持战争的,理由很简单,他发现再不表态,他将失去皇太子的信任。他是一个官,他做外交已经做到了极限,他从未失去更进一步,站在文臣之巅,看一看风景的野心,他的能力是出众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皇帝都看好他的能力,已经说明了一切,如果能赢得皇太子的信任,毫无疑问他还能再进一步,下一步成为尚书,进入内阁,再下一步,问鼎相权,成为丞相。攀登到一个文人能够攀登到的巅峰。

    之所以撑到现在,才不得已挽救皇太子对他的信任,除了他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之外,还因为他在等皇帝的态度。作为皇帝提拔起来的官员,他一直被反太子派势力看作可以联合的盟友,因此这次老派官僚觐见皇帝的行动他是知道的。他不知道皇帝的态度,所以他一直在等。

    但武当山上的皇帝一直没有表态,刚开始还接见那些老臣,但却不发表态度,只表示自己年迈,不远过问政事,后来干脆不再接见这些老臣。

    皇帝一直没有表态,在李章铜看来,这就是皇帝的态度。皇帝或许不喜欢战争,但皇帝却支持太子。

    这时候李章铜知道,他要么顺从太子,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然后赢得权位;要么选择违逆太子,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然后遭到弃用。在这两个选择中,李章铜不会有任何犹豫的选择权位,因为他将外交工作本就看成做官的方法,而不是把做官看作实现外交理念的途径。

    可他跟皇太子说的那些,逻辑上是成立的,德国在三天之内发动战争,确实是最有利于德国的,德国别无选择。但未必会成为现实,要让德国人别无选择的主动对英国开战,李章铜知道,他还得推一把。